張亞雄
民營銀行發展歷程
中國不是沒有民營銀行。民生銀行在1996年成立之初,13.8億的資本金中,85%來自非國有企業。2004年浙商銀行成立時,15家股東中,13家是民營企業。
另外,大量民間資本已經以各種方式進入銀行業,參與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公開招募和股權優化。有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底,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民資已經占有總股本42%的比例,城市商業銀行中民資已占總股本52%,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股權結構中,民間資本所占比例已經超過92%。
盡管如此,曾任銀監會辦公廳主任、現任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賴小民認為,相對于資金雄厚、利潤充沛的幾大國有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民資所占的份額實在太小。
而這種金融資本高度集中的銀行業生態,不利于競爭機制的形成,更不利于服務于實體經濟。
賴小民認為大力發展中小商業銀行、社區銀行已成共識。
而保育鈞、郭廣昌、厲以寧、周德文等官員學者在不同場合呼吁,為了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鼓勵民資進入銀行業,發展中小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十分必要。
政策之門一直敞開
事實上,我國現行的商業銀行法等法律法規對民資進入銀行并無限制。
全國政協委員楊凱生和馬蔚華曾對記者表示,“從沒有聽說會對民間資本開設銀行有何限制,且現在也沒有限制,包括二級市場。”劉明康也說過,“有關部門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對‘以民資作為主體發起人設立民營銀行進行限制”。
不僅沒有限制,2012年5月26日,中國銀監會發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對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提供了“細則”。業界分析,《意見》中3個細節值得注意:民營企業參與城市商業銀行風險處置的,持股比例可以適當放寬至20%以上;通過并購重組方式參與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商業銀行風險處置的,允許單個企業及其關聯方階段性持股比例超過20%;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村鎮銀行發起設立或增資擴股,村鎮銀行主發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為15%。
應該說法律與政策層面,對民資進入銀行業已經打開了門,如何邁腿進入還給出了指導。
經濟學家厲以寧曾指出,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1.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改制為股份制銀行的過程中,民間投資者可以成為股東。已有的股份制銀行在增資擴股過程中,民間投資者可以成為新股東。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的過程中,民間投資者同樣可以成為股東。
2.股份制的商業銀行(包括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制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上市后,民間投資者通過購入股票而成為上市銀行的股東。
3.民間投資者根據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可以申請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制的商業銀行,經金融主管機構批準后,這樣的商業銀行就是民營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4.農村信用社轉讓給民間投資者。
除了上述四種方式以外,厲以寧還提出,采取金融控股集團公司模式,商業銀行作為子公司存在并開展活動,民間投資者參股于母公司,這也可以被看成是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一種方式。
看起來,民資進入銀行并沒有法律與政策層面的障礙。
障礙在哪里?
在溫州金融改革拉開序幕時,民資對成立銀行熱情高漲,企業家們躍躍欲試。幾番努力下來,新的民營銀行仍是海市蜃樓般遙不可及。
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認為,問題在于民資開設銀行的行政審批管制,造成事實上民資真正辦銀行障礙重重。
溫州商人楊嘉興曾經成功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民營金融機構—溫州市鹿城城市信用社。他在聽說溫州金改試點批下來之后,興奮地寫好了籌備“溫州農村發展銀行”的可行性報告、章程、計劃書,甚至20億的籌股計劃已經得到熱烈響應,但卻發現,沒有一個政府部門愿意接受他的申請。
楊嘉興并非是唯一想進入銀行業的民間人士,近年來溫州已有中瑞財團籌辦建華民營銀行、多家溫州商會籌辦溫州現代商業控股銀行、溫商籌辦華僑銀行等多個民間資本想進入銀行業的案例,但至今為止無人取得成功。
溫州商人的熱情與政府管理部門的謹慎形成鮮明的對比。
2013年7月,金融“國十條”中關于“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的表態,再一次激發楊嘉興的銀行夢。“當試驗品、小白鼠都可以,敢死隊也行。”68歲的楊嘉興,將再次組織民營企業家申報民營銀行。
玻璃門與天花板
商人們說,“只要給我一個銀行牌照,我肯定能掙到錢。”而政府相關負責人說,“為保障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防止資質不良的投資者對銀行業可能造成的損害,保護存款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投資者進入銀行業需要滿足一定的審慎條件。”
對這種語焉不詳的解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銀行業的準入門檻的確比一般的企業高。高可以,但是一定要清晰和透明。
這些條件清楚嗎?據稱,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許可實施程序規定》、《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外資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以及《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等相關監管規章中,都有具體詳細的辦法。
如果說政府部門在接到申辦銀行的民營企業申請書之后,指出有哪些不合規之處,這個說法就是成立的。但是政府沒一個部門出面接受申請,這個玻璃天花板就真實存在了。
郭田勇“透明度”一詞,可謂一針見血。
風險與利益共存
如果說政府過于謹慎也許有失偏頗。資本追求的是利潤,投機性強,而銀行更多的還要承擔金融風險和社會責任。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直言,金融業的高額利潤是吸引各路資本的原因之一。2012年三季度數據顯示,滬深兩市銀行業上市企業資本回報率是16.59%,確實很高,但同時必須看到,資產利潤率很低,只有0.99%。
吳曉靈說,“歷史上,國家曾給了民營資本許多次參與金融的機會,但并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從1980年代開始,特別是新興的金融機構對民資完全開放,發起成立城市信用社沒有任何身份的限制,街道企業、私人企業都可以發起設立城市信用社,后來城市信用社出了很多風險和壞賬。唯獨一個例外就是民生銀行,但是民生銀行的背景是工商聯,所有的經營管理者都是由工商聯推薦,最開始去的都是人民銀行的副行長、大區行長,而它的股東并沒有經營的實際權力。”
因此,現在專家們討論最集中的是,如果讓民資很方便地開設銀行,一旦出現擠兌甚至銀行破產,此時誰來為之兜底?銀行承載的金融風險涉及面廣,面向公眾,嚴重時會影響社會穩定,這個風險如何控制?
因此可以理解監管部門的謹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如今民資進入銀行業大幕已經拉開,但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初期放行的民營銀行數量不會太多,可能給予有限業務牌照。
由此帶來幾個熱詞:存款保險制度、風險處置和銀行退出機制。
央行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認為,金融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市場,不應該是充分競爭,而應是有限競爭,因為目前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徹底解決好金融機構的倒閉和退出問題。
熱沖動下的冷思考
目前,阿里巴巴、蘇寧、京東、騰訊、美的、格力等知名企業均有意建立民營銀行。
相比曾成功開辦城市信用社的溫州商人楊嘉興,這些從未涉及金融領域的企業做銀行或許更令人擔憂。用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的話來說,“目前上市銀行市盈率、市凈率都在不斷創新低,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民營企業難道不需要考慮一下,進入銀行業以后的發展問題嗎?”
業內人士分析,企業辦銀行,就怕是利用銀行的身份只為自己企業大開方便之門,至于怎樣做好金融業務反倒無所謂。這樣的心態是很糟糕的。
此外,地方政府深度介入民營銀行的設立,也可能帶來諸多問題和風險。據媒體報道,目前多個地方政府積極爭取首批民營銀行試點“落地到自家”,某些地方政府官員甚至親自奔赴監管部門游說。某些地方政府在尚未有完善的業務定位、發展思路、風控設計、兜底機制等方案的情況下,就爭先恐后地希望設立民營銀行,主要是認準了“銀行牌照”是稀缺資源。
監管部門的審慎態度恐怕也來自于此。
郭田勇的預計:在目前商業銀行同質化嚴重的大背景下,定位于服務社區、小微企業、“三農”的民營銀行可能是監管層認可的民營銀行模式。并且,只有存款保險等配套制度出臺后,民營銀行的推進才會進入加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