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波,魏德全,盧 松
(棗莊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棗莊 277500)
護理專業人體結構學教學模式改革初探
李曉波,魏德全,盧 松
(棗莊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棗莊 277500)
目的 對傳統人體結構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并探討教學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我院2013級護理專業新生160名,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教學,實驗組采用以自編《護用人體結構》教材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學。結果實驗組學習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學生對護理知識的理解融合能力以及技能操作成績等均優于對照組。結論 改革后的人體結構學教學模式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模式。
護理專業;人體結構學;教學模式
人體結構學是為滿足高職層次的學生需求,由原來的組織學、胚胎學及系統解剖學融合而來,但由于課程存在理論性強、內容枯燥等特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目前,我國護理專業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遠遠滿足不了臨床護理實際需要,教學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未能緊密結合及充分反映護理專業的特點,教學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和臨床應用嚴重脫節,學生反映學了用不上,學的知識無法與臨床對應。即使是教學資源豐富、師資力量雄厚的高層次本科護理教育,也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1]。史杰[2]指出,長期以來,我國護理專業的人體結構學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均與臨床醫學專業相似,未能體現護理專業特色。因此,針對傳統人體結構學教材存在的不足和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改革護理專業人體結構學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1.1 研究對象
以160名2013級全日制大專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名學生,均為女生,入學年齡19~21歲,平均(20.0±1.3)歲。兩組學生的入學年齡及入學成績、文理科等差異均無顯著性。
1.2 研究方法
實驗組使用與本地醫院護理專家合作編寫的《護用人體結構》教材,利用具體護理操作引入要講授的人體結構學內容,并采用基于護理工作任務的人體結構學教學模式,教師指導學生提前了解護理工作任務,并結合系統解剖學的學習總結必須具備的人體結構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人體結構學的興趣。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講授系統解剖學和組織學內容,即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基礎,教師授課時強調重點內容。
1.3 效果評價
1.3.1 理論考試 兩組理論考試均實行教考分離,試卷由教研室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聯合出題,題目在各章節中分布均衡,無偏題、怪題。總分為100分,90~100分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中,<70分為差。
1.3.2 問卷調查 期末考試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無記名投票的形式對人體結構學教學模式進行評價。共發放問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3 技能操作考試 選取4項護理基礎操作,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考試,考核教師均臨床工作經驗豐富且參加過護理技能大賽,評分嚴格按照護理操作規程進行。將考核成績分為優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及格(60~79分)、不及格(<60分)4個檔次。
1.3.4 后續臨床課教師評價 對后續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授課的臨床課教師以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1.4 數據統計
采用卡方檢驗比較兩組成績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當自由度為3時,如果總卡方值>7.815,說明比較對象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反之差異不顯著。7.815是自由度為3時的臨界值,即χ23,0.05=7.815。
2.1 理論考試成績(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如表1所示,經過卡方檢驗,兩組理論考試成績差異具有顯著性,實驗組成績顯著優于對照組(χ2=8.678,P=0.034)。
2.2 問卷調查結果
實驗組對人體結構學教學模式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學生占80%;認為該教學模式能提高自學能力的學生占87%;認為該教學模式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占79%;認為該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習效果的學生占85%。
2.3 技能操作考試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對照組和實驗組技能操作考試成績比較
經卡方檢驗,兩組技能操作考試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χ2= 10.007,P=0.019)。
2.4 后續臨床課教師評價結果
對后續臨床課教師的調查結果:70%的任課教師反映實驗組學習氣氛好,學生自學能力強;75%的教師反映實驗組學生考試成績優于對照組。
人體結構學是護理專業學生的重要醫學基礎課,是系統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3門課程的融合,其中解剖學內容所占比例最大。有研究表明,護理專業課中70%的內容與解剖學有關,其中搶救技術操作100%與解剖學有關[3]。由于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缺乏經驗,且缺乏像本科教育那樣由衛生部組織全國專家統一編寫的教材,存在教材層次不高,內容基本是本、專科教材的縮略版等缺點,很難適應高職護理專業教學需要。因此,對護理專業人體結構學進行改革,積極探索新的、適合高職護理專業的教材和教學模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解剖學是一門古老而成熟的學科,一直以來鮮有大的更新,而高職護理專業教材明顯滯后于現今護理學科發展的需要,因此,針對目前人體結構學教材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所需的問題,我們聯合當地護理一線專家對教材進行重新編寫,刪除傳統解剖學中理論性過強的部分,打破傳統教學中知識點面面俱到而護理專業特色不突出的現象,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好評。目前,人體結構學教學模式仍然以教師的講解和示范為主,學生只是死記硬背,很難激發學習興趣。雖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已被廣泛應用,但單純憑借一些圖片和視頻難以避免所學知識與臨床脫節、操作練習與臨床實際脫節的問題。對此,我們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師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采取多種手段,變被動為主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以臨床實際應用為主,啟發學生思維。
總之,護理專業人體結構學教學模式改革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我們做大量工作,雖然我們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有很多不足,如人體結構學如何更好地與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的內容銜接,既不與后續課程內容重復,又可以為學習臨床課程奠定足夠的知識基礎等,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
[1]王云峰,劉華平,陳京立,等.北京協和醫學院15年護理教育教學改革的歷程與思考[J].中華護理教育,2010,7(5):195-198.
[2]史杰.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探討[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9,17(3):44-45.
[3]周建生,陸浩.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5,13(3):41-42.
G420
B
1671-1246(2014)17-0045-02
2013年度山東省教學研究重點課題“護用人體結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pt20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