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細花
(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阿克蘇 843000)
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查與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申細花
(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阿克蘇 843000)
目的 根據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查結果,探索社區衛生人才培養模式。方法 對4 328人進行居民健康狀況、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問卷調查。結果 慢性病是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老年人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對象;疾病預防、老年保健是居民主要的社區衛生服務需求。結論 社區衛生人才培養應按“二三四”模式進行。
社區;衛生服務需求;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出臺了相關政策,采取了有效措施,使社區衛生服務事業蓬勃發展。但衛生服務人才極度匱乏,嚴重制約了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只有培養出大量滿足廣大居民衛生服務需求的人才,才能使社區衛生服務走進千家萬戶,服務人民大眾。筆者對新疆南部三地州的城鄉居民進行了衛生服務需求調查,旨在探索社區衛生人才培養模式。
1.1 調查對象
在阿克蘇、庫爾勒、喀什三地區,按市區、縣城、農村選定3個區進行隨機抽樣。共抽取969戶4 328人,其中男性2 105人,女性2 223人;城市人口1 427人,農村人口2 901人。
1.2 調查內容
以社區健康促進模式為理論框架,自行設計居民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問卷,包括家庭情況、年齡、經濟收入、醫療費用、健康狀況、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等內容。
1.3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由接受過培訓的人員到被抽中的家庭對所有家庭成員逐一進行詢問調查。
1.4 統計方法
全部問卷資料經復核后,運用SPSS 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2.1 居民健康狀況
(1)受調查人群兩周內患病率為城市19.9%,農村20.3%,所患最多的5種疾病是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及營養代謝性疾病,結締組織疾病(見表1)。
表1 城鄉居民所患最多的5種疾病及構成比(%)
(2)慢性病患病率城市為21.3%,農村為17.1%。城鄉居民最常見的慢性病是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及營養代謝性疾病,泌尿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見表2)。
表2 城鄉居民最常見的慢性病及構成比(%)
2.2 居民社區衛生服務需求狀況
調查顯示,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趨向于維護和促進健康,這與社區衛生服務的宗旨相一致。反映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在疾病預防、老年保健、改善環境及安全、常見病及時診治、定期健康體檢、急癥及時診治、社區健康教育、老年病康復指導等方面更需要幫助(見表3)。
表3 居民社區衛生服務需求狀況[n(%)]
3.1 慢性病是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醫療費用逐年增長,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社會問題[1]。受調查人群兩周內患病率為城市19.9%,農村20.3%,慢性病患病率為城市21.3%,農村17.1%。城鄉居民常見的慢性病主要是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及營養代謝性疾病、泌尿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慢性病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這些慢性病患者只需要門診服務,大部分可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資料顯示,僅采取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這一項措施,就可減少70 %左右的腦血管發病[2]。因此,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是對慢性疾病進行規范化管理的良好措施。
3.2 老年人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對象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已被公認是我國社會、經濟和人口發展的重要戰略問題[3]。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尤其是老年人醫療服務問題,需要得到重視。由于生理機能衰退,健康水平下降,各種疾病發生率增高,老年人對醫療服務的需要遠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成為醫療保健服務的重點對象。但是老年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又影響了他們的衛生服務需求,進而影響了其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這種矛盾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尖銳,并日益成為衛生政策研究的焦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我國基礎衛生體系,應解決社區衛生問題、滿足基本衛生需求,擁有綜合、連續、經濟、方便、可及性高等優勢[4],應該承擔主要的老年醫療保健責任。
3.3 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
調查顯示,疾病預防與老年保健是居民普遍需要的社區衛生服務,此外還有改善環境及安全、老年病康復指導、疾病出診與轉診、各種常見病及時診治。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的新課題。世界上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達國家基本上呈現出”先富后老”狀態[5],但我國卻與此相反。城鄉居民較高的老年保健需求意味著今后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應著眼于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照顧與疾病康復。從城鄉差別看,城市居民對改善環境及安全、定期健康體檢要求比較高,分別達65.0%和60.1%,而農村居民為6.4%和17.4%,這可能與城市環境污染、交通安全、社會安全、經濟收入及文化程度等有一定關系。調查還顯示城市居民需要定期健康體檢的比例高于健康指導,表明居民對疾病預防、維持健康的觀念滯后于疾病的早期發現[6]。因此,應加大健康指導與健康咨詢的力度,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達到防治疾病、維護健康的目的。農村居民要求醫護上門服務的意愿達57.0%,城市為32.9%,農村明顯高于城市,因此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應充分了解農村居民的這一需求,提供優質的上門服務。
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關鍵是人才培養。根據居民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及存在問題構建社區衛生人才“二三四”培養模式。“二”,即“兩個貫穿”,包括預防戰略目標貫穿全程教學和側重慢性病、老年病理念貫穿專業教學;“三”,即“三個結合”,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人文教育、素質教育、專業教育相結合,全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相結合;“四”,即“四個建設”,包括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大綱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
4.1 以“兩個貫穿”為主線進行教學改革
4.1.1 預防戰略目標貫穿全程教學 疾病預防與老年保健是社區居民普遍需要的衛生服務,這兩項服務與預防醫學密切相關。因此,將三級預防教學納入各科教學,使預防醫學思想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入學教育時,以現場參觀、觀看錄像等形式進行現代醫學模式、全球衛生戰略、初級衛生保健、社區衛生服務、三級預防概念等知識的宣傳學習。在第一學年進行預防醫學導論、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行為與健康知識教育,改善環境及安全教育,將預防戰略思想貫穿于各專業基礎課教學,并在此階段開設環境與健康學、社會學、心理學課程。在第二學年將預防戰略思想貫穿于各專業課教學,并開設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康復醫學、營養學、生殖衛生與計劃生育、社區醫學等課程。在第三學年進行社區實習,主要包括建立健康檔案、進行慢性病調查、開展健康教育、健康體檢;臨床實習主要包括慢性病、多發病、常見病的診療護理,衛生保健指導,康復治療與指導,應急事件處理,減少并發癥,行為改變咨詢,心理咨詢,健康宣教,出院指導,疾病預防,環境改變等。
4.1.2 側重慢性病、老年病理念貫穿專業教學 慢性病是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老年人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對象,因此,在課程內容上側重慢性病、老年病。在專業教學中,重點講解循環、消化、呼吸、內分泌、泌尿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同時,仔細研究學習有關老年人的生理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經濟學、關系學等方面知識。根據生源和就業意向進行專業學習,如生源和就業意向為基層農村,應充分研究農村疾病譜,了解農村居民的社區衛生服務需求,重點學習呼吸、消化系統的慢性病及傳染病知識。如就業面向城市社區,應充分研究學習循環、呼吸系統的慢性病及突發事件應急與傳染病控制方面的知識。
4.2 以“三個結合”為基礎進行教學改革
4.2.1 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相結合 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居民的需求,將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以下能力:(1)應用社區常見醫學統計學方法和流行病學方法描述人群健康狀況,提出預防措施的能力;(2)正確評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經濟能力,運用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營養學知識進行老年保健及老年病的康復指導能力;(3)分析、診斷和處理常見健康問題,進行效果評價的能力;(4)指導改善環境及公共安全的能力;(5)對急危重癥病人的應急處理能力和一定的搶救能力;(6)社區管理和科研能力;(7)建立連續性健康檔案等基礎信息資料的能力。
4.2.2 人文教育、素質教育、專業教育相結合 以課程體系改革為主體,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強調人文教育、素質教育、專業教育的結合,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基礎,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實際工作能力為核心,按照學生發展規律,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工作重點,教學內容有機融合人文社會科學、現代醫學和社會學的精華,結合社區工作實踐,強化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者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4.2.3 全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相結合 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態度、理論知識、工作能力、綜合素質。從維護健康到疾病防治,從專科到全科,從兒童到老年,從個體到群體,從家庭到社會,都是他們的工作范圍。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處理急危重癥的專業能力。因此,社區衛生人才培養應將全才教育與專才教育密切結合。
4.3 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四個建設”
4.3.1 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兩個貫穿”“三個結合”原則進行社區衛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建設有利于學生社區衛生服務能力、認知能力、動手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
4.3.2 教學大綱建設 按照社區衛生人才培養目標、居民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及居民健康狀況調查進行教學大綱建設,提出相應的目標(知識、技能、素質)、要求、考核項目、考核標準,將預防戰略目標和側重慢性病、老年病理念貫穿專業教學之中。
4.3.3 教材建設 以社區衛生服務需求為準則,以居民健康狀況調查為基礎,以地方為特色,對原有社區衛生人才培養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更新重組,加強教材建設,重點編寫能充分反映本學科優勢和地方特色,對提高教學質量起關鍵作用的教材,將課程體系改革的成果反映到教材中,從實際出發整合教學內容。
4.3.4 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應制定有效機制和相關傾斜政策,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通過針對性進修、學習,培養和提高教師的素質;和當地醫療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知識扎實的高職稱人才充實到教學第一線,并對其進行教育教學相關知識培訓,提高其教學能力。
[1]周音,徐強.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查研究[J].實用全科醫學,2007,5(2):165-167.
[2]蔣忠,嚴東明.鹽城市城鄉居民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需求調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3,6(1):46-48.
[3]沈小路.人口老齡化與離退休工作問題研究[J].群文天地,2011(16):247-248.
[4]傅華.預防醫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5]張雪娥,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特點及對策思考[J].市場論壇,2013(11):19-20.
[6]江孫芳,祝土善珠,壽涓,等.上海市某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需求的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03,6(1):43-44.
R192
A
1671-1246(2014)17-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