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瑋,雷艷麗,霍曉麗,張文萍,郝 娟
(張掖市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分析
張 瑋,雷艷麗,霍曉麗,張文萍,郝 娟
(張掖市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目的 調查醫院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發病情況,探討護理預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方法,將489例機械通氣治療48 h以上的患者依據是否發生VAP分為病例組(172例)和對照組(317例),分析VAP發病的危險因素。結果 VAP的發病率為35.17%。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等14項因素有顯著性差異。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與VAP發病關系密切的危險因素有6項:機械通氣時間、侵入性操作、使用抑酸劑、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留置胃管、APACHEⅡ評分。結論 VAP的發生與多種危險因素相關,針對VAP各種危險因素實施干預措施,能有效預防和減少VAP的發生。
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原來無肺部感染的患者,經過機械通氣治療48 h以上發生肺部感染,或原來肺部有感染,機械通氣治療48 h以上發生新的肺部感染,并經病原學證實[1]。VAP是由重要的護理裝置造成感染的一種嚴重而又常見的并發癥,是成人重癥監護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健康護理相關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2~4]。VAP的發生會影響原發疾病的治療,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已經成為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點和難題之一。本研究擬通過對我院VAP患者的臨床特征以及VAP發病危險因素作回顧性分析,初步了解本地區VAP發病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制定有效的VAP防治措施及改善預后提供一定臨床依據。
1.1 資料來源
我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重癥監護室(ICU)收治的機械通氣時間超過48 h的患者489例。其中符合VAP診斷標準(VAP組)172例,平均年齡(53.76±14.32)歲,男109例,女63例;未發生VAP者(非VAP組)317例,平均年齡(51.65± 12.19)歲,男166例,女151例。兩組性別、年齡、原發疾病間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應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記錄每例進行機械通氣患者的信息,包括患者的一般特征(年齡、性別、是否吸煙等),機械通氣時間,機械通氣方式,住院期間是否氣管切開、侵入性操作、留置胃管、鼻飼,血糖,機械通氣前藥物使用情況(抗生素、激素、抑酸劑等)、意識狀態、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Ⅱ)評分等。
1.3 VAP診斷標準[5]
呼吸機通氣48 h后發生的肺炎。與機械通氣前胸片比較,出現肺內浸潤性陰影或顯示新的炎癥病灶。肺實變征和(或)濕性音,并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1)血白細胞(WBC)>10.0× 109/L或<4.0×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2)體溫>37.5℃,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有膿性;(3)起病后從支氣管分泌物中分離到新的病原體。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再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顯著性的變量納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預測模型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檢驗標準為α=0.05。
1.5 質量控制
本研究調查表均經專家論證,保證了調查表設計的科學性。病例信息收集完畢后,及時對所獲信息進行核查和糾正,確保所獲資料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2.1 VAP發生情況
表1 VAP發病的單因素分析[n(%)]
5年中我院ICU出院患者共計489例,發生VAP 172例,發生率為 35.17%,其中經治療好轉并成功脫機 92例(53.49%),因嚴重感染或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死亡63例(36.63%),因病情危重或住院時間長、經濟負擔重等因素放棄治療17例(9.88%)。
2.2 VAP發病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如表1所示,VAP組與非VAP組在年齡、是否吸煙、機械通氣時間、機械通氣方式、氣管是否切開、是否侵入性操作、是否留置胃管、是否鼻飼、機械通氣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激素、是否使用抑酸劑、是否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意識狀態、APACHEⅡ評分方面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兩組性別、血糖、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2.3 VAP發病的多因素分析(見表2)
如表2所示,以VAP發病與否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與VAP發生有顯著性差異的變量(年齡、是否吸煙、機械通氣時間、機械通氣方式、氣管是否切開、是否侵入性操作、是否留置胃管、是否鼻飼、機械通氣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激素、是否使用抑酸劑、是否患COPD、意識狀態、APACHEⅡ評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篩選危險因素。模型篩選采用Stepwise法,模型檢驗差異有顯著性(χ2=115.653,P=0.001)。以α=0.05為顯著性水準進入回歸模型的變量有6個,分別是機械通氣時間(X1)、侵入性操作(X2)、使用抑酸劑(X3)、COPD(X4)、留置胃管(X5)、APACHEⅡ評分(X6),這6個危險因素的回歸系數為正值,校正混雜作用后各因素的OR值均大于1,并都有顯著性差異,說明這些因素是感染VAP的危險因素,確定為VAP發病的危險因素。
表2 VAP發病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將逐步回歸分析的結果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歸預測模型,模型如下:
Logistic P=-4.879+1.672X1+1.253X2+1.748X3+1.894X4+2.191 X5+0.979X6
采用ROC曲線評價模型效果,發現ROC曲線下面積為0.889,該方程預測是否發生VAP的準確率為88.9%,說明所建立的預測模型效果較好。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呼吸機在ICU被廣泛應用于救治危重癥患者,伴隨著呼吸機的頻繁使用,與呼吸機相關的院內感染發生率日趨增加[6,7]。其中VAP占醫院相關性肺炎的80%,而且是醫院相關性肺炎中最為嚴重的類型,是ICU因應用抗生素所致感染病例的一半以上,是ICU發生頻率最高的醫院獲得性感染[8]。由于VAP發生率和病死率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結果顯示,ICU的VAP發生率為35.17%,病死率為36.63%。提示VAP成為醫院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進一步說明降低ICU患者VAP發生率能有效控制院內感染,改善患者機械通氣后的預后,提高醫療質量。
針對VAP的高發生率和病死率,我們分析了影響因素,結果表明,ICU呼吸機機械通氣所致VAP發病的危險因素較多,從單因素分析來看,包括年齡、吸煙、機械通氣時間、機械通氣方式、氣管切開、侵入性操作、留置胃管、鼻飼、機械通氣前使用抗生素、使用激素、使用抑酸劑、COPD、意識狀態、APACHEⅡ評分。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機械通氣時間越長、侵入性操作、使用抑酸劑、患COPD、留置胃管、APACHEⅡ評分越高可能為VAP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3.1 機械通氣時間是發生VAP的危險因素
有文獻報道,機械通氣時間每增加1天,VAP的發生率增加1%~3%[9]。本研究資料顯示,機械通氣時間<7天組,VAP發病率明顯低于通氣時間≥7天組(P<0.05)。本資料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機械通氣時間延長是發生VAP的危險因素,可能與氣管插管導致細菌定植、生物被膜形成及誤吸增加有關[10]。且機械通氣時間越長,VAP發生率越高,因為時間越長,管道受污染的幾率越高[11],而且時間的延長會給患者造成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給臨床治療帶來更大困難。因此,應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盡量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選擇無創通氣。
3.2 在各種基礎疾病中,COPD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患有COPD的患者發生VAP的風險為未患COPD的7.251倍。由于COPD患者的氣管和支氣管上皮不完整性造成黏液清除能力下降,使細菌易于寄植,且患COPD的患者年齡都偏大,呼吸功能減退嚴重,免疫功能低下,常伴有其他疾病。
3.3 侵入性操作,特別是留置胃管會導致VAP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發生VAP的風險越大(OR=2.978),深靜脈導管、胃管和氣管插管等均會損傷呼吸道組織,增加了醫源性感染的發生率。本研究中留置胃管的患者發生VAP的風險為未留置胃管的6.576倍。有文獻報道留置胃管是VAP發生的高危因素之一[12]。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時,胃處于水平狀態,留置胃管會使食管括約肌的收縮功能減弱,胃內容物易反流,造成誤吸,引發下呼吸道病菌定植,從而導致VAP的發生。
3.4 抑酸劑的應用增加了VAP發生幾率
對于大多數機械通氣≥48 h的患者,臨床上為防止其發生應激性潰瘍,常給予強效抑酸藥物。臨床研究顯示,當胃液pH值<4時,肺炎發生率為14%;而當胃液pH值≥4時,70%將發展為肺炎[13]。本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說法,可能是因為胃內pH值增高降低了胃酸對胃內細菌的殺滅作用從而使胃腸道細菌增多,有利于細菌定植;由于食管反流或誤吸使細菌移行至呼吸道,從而增加了VAP發生的幾率。對預防應激性潰瘍的各種方法(硫糖鋁、抑酸劑、質子泵抑制劑)對VAP發生率影響的隨機對照臨床實驗進行Meta分析,應用硫糖鋁預防應激性潰瘍可降低呼吸道感染發生率[14]。提示臨床上可用硫糖鋁來代替奧美拉唑(洛賽克)、西咪替丁(甲氰咪胍)等。
3.5 APACHEⅡ評分是發生VAP的危險因素之一
APACHEⅡ是評價機械通氣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標,是對患者的年齡、急性病理生理改變及慢性健康狀況進行的綜合評分,臨床應用于分析危重癥患者的死亡危險度及轉歸預測,評分越高,病情越復雜危重,APACHEⅡ評分≥15分,患者死亡率≥25%[15]。本資料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APACHEⅡ評分是發生VAP危險因素之一,其OR值為4.987。提示可能原因是APACHEⅡ評分≥15分的患者病情危重,其機體免疫狀況比較差,常伴有意識障礙等癥狀,患者常因臥床、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誤吸而導致VAP的發生較高[7]。
作為一名護理工作管理人員,要與感染管理科一起發揮作用,加強對重癥監護室的管理,盡量縮短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加強病情觀察;加強對昏迷、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加強機械通氣患者住院環境質量管理與消毒隔離制度的落實;加強手衛生宣教,切斷感染傳播途徑;加強患者身體的被動運動;加強護士培訓,定期進行護理督導,并及時進行護理效果評價,以降低VAP發生率。
[1]劉大為.實用重癥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Richard M J,Edwards J R,Culver D H,et al.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combined medical—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0(21):510-515.
[3]Garrouste O M,Timsit J F,Souflr L,et a1.Impact of adverse events on outcom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Critical Care Med,2008(36):2041-2047.
[4]Warren D K,Shukla S J,Olsen M A,et a1.Outcome and attributable cost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mong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in a suburban medical center[J].Critical Care Med,2003(31):1312-1317.
[5]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4):201-203.
[6]周旻.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9):1500-1501.
[7]范書山.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學及危險因素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8]Jordi Rello,Emili Diaz.Pneumon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31):2544-2551.
[9]張延霞,時鳳麗,袁康,等.醫院內呼吸機相關肺部感染的調查與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1,11(5):346.
[10]毛彥華,劉錦銘.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2):2438-2440.
[11]甘枚,黃捷敏.呼吸機相關肺炎危險因素探討[J].中國呼吸與危重癥監護雜志,2006,5(3):175-177.
[12]卜校山.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防治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3):1123-1125.
[13]蔡少華.呼吸機相關肺炎的預防新策略[J].國外醫學(內科學分冊),2000(27):242-245.
[14]Messori A,Trippoli S,Vaiani M,et a1.Bleeding and pneumonia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given ranitidine and sucralfate for prevention of stress ulcer: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BMJ,2000,321(7269):1103-1106.
[15]李宇青.68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及病原學特點的初步分析[D].蘇州:蘇州大學,2011.
R459.7
A
1671-1246(2014)17-0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