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云 楊宇飛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北京,100091)
結直腸癌中醫藥研究進展與思考
許 云 楊宇飛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北京,100091)
目的:綜述與評價結直腸癌的中醫藥診療研究進展。方法:中醫藥目前是我國結直腸癌多學科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辨證規律研究、治療進展、療效評價研究等方面,對近年來中醫藥治療結直腸癌臨床研究進行綜述。結果:辨證治療結直腸癌的客觀化研究成為熱點,中醫藥治療結直腸癌的療效得到進一步肯定,但仍缺乏統一的辨證標準和適用于中醫藥的療效評價標準,仍然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結果。結論:中醫藥治療結直腸癌研究取得了可喜進展,但仍需進一步的多單位協作研究。
大腸腫瘤;中醫藥;治療進展
從全球來看,結直腸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第3位的惡性腫瘤,2014年美國預計新發病例約13.7萬,死亡人數超過5萬,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西方國家憑借腫瘤早防早治的日趨完善,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逐年下降,2001—2010年美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下降了約3%[1]。而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工業化的進程和飲食結構的變化,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卻在逐年攀升,僅1988—2002年,發病率增長了38.56%,每年近10萬患者死于結直腸癌,且死亡人數正逐年增加[2]。2010年,在我國城市地區,結直腸癌已成為第4位的常見惡性腫瘤[3]。結直腸癌的高發不僅造成沉重的醫療、經濟負擔,也導致相當的社會生產力損失。
目前,結直腸癌的西醫治療以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和生物治療為主,I-IV期的5年生存率分別是I期97.1%,IIa期87.5%,IIb期71.5%,IIIa期87.7%,IIIb期68.7%~75%,IV期27.1%~ 47.3%[4-5]。近年來,由于靶向治療的推進,晚期結直腸癌的中位生存期已經提高至26個月左右,但其治療費用昂貴,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負擔。賈小強等[6]對北京市醫保中心提供的2005—2008年北京市區進入城鎮醫保系統的結腸癌、直腸癌患者共9621例次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中醫醫院平均費用低于綜合醫院及專科醫院,有統計學意義。中醫藥以其善治未病、低毒價廉的優勢逐漸融入到結直腸癌的綜合治療中,并取得一定療效。近年來,通過中醫界學者的努力,中醫藥治療結直腸癌的研究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辨證論治仍然是結直腸癌中醫治療的核心,而目前結直腸癌并沒有統一的辨證分型標準,既往單一的疾病辨證標準也已經不能滿足臨床診療的需要。近年來,結直腸癌證候規律的客觀化的研究成為熱點。
1.1 文獻研究 趙桂俠等[7]檢索納入了1998—2008年間國內醫學期刊公開發表的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大腸癌的臨床研究49篇文獻進行回顧分析,發現脾虛及以脾虛為基礎的脾虛夾雜、脾腎陽虛、氣血雙虧等占總數的43.6%,遠高于其他證型。司富春等[8]對1979年1月至2010年10月中國期刊數據庫(CNKI)收錄的中醫診治結直腸癌的44篇文獻中的證型、方劑和藥物進行統計,歸類大腸癌證型7個,其中濕熱內蘊、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為常見證型,占63.03%。邵梅等[9]通過對近10年來國內公開發表的有關大腸癌的中醫辨證分型的41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并以長江為界進行南北方中醫證型比較,發現南北地區的中醫證型分型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性,南方多以濕熱蘊結、瘀毒內結為主,北方多以脾腎陽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為主,也顯示了中醫辨證“因地制宜”的差異。
在對現代發表的臨床文獻研究中顯示,結直腸癌的中醫證型呈現一定規律,臨床大多以脾虛和濕熱為其主要病機進行治療。但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目前不同地區、不同專家對于中醫結直腸癌的辨證認識仍然存在差異,臨床研究對所使用的中醫辨證分型缺乏統一標準,導致其研究結果缺乏可比性。
1.2 證候規律研究 目前,絕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均接受過或正在接受西醫治療,因此,需要結合西醫治療對疾病及患者的影響進行臨床診療與研究。中醫證候是辨證論治的基礎,在西醫治療的參與下,結直腸癌患者的中醫證候演變具有了現代特點,并且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
徐玉芬等[10]對210例圍手術期大腸癌患者的證候進行研究,采用頻數分析和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結直腸癌圍手術期常見濕熱蘊結證、陰虛內熱證、脾氣虧虛證、陰血不足證、氣陰兩虛證5種證型。術前出現頻率最高的證候為陰血不足證(37.14%)。術后3 d及術后7 d以脾氣虧虛證及陰血不足證最為常見。許云等[11]對218例根治術后大腸癌病例進行調查,采用聚類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因素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出腸燥津虧證、脾胃不足證、脾氣虧虛證、肝陰虧虛,濕熱內蘊證、肝胃不和證、腎氣虧虛證、陽虛濕停證7種證型。侯風剛等[12]對311例腸癌患者進行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正虛證候中,脾氣虛、脾胃虛弱、陰虛(火旺)的構成比超過20%,肝陰虛、腎陰虛、肺氣虛、腎精虧虛的構成比超過10%;邪實證候中,痰濁流注、血瘀、血熱、肝氣郁滯的構成比超過20%,濕(痰)濁內生、濕熱內蘊、胃腸積熱的構成比超過10%。
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和數理統計在證候規律演變研究中顯現出一定優勢,通過相關的統計方法對癥狀、證型因子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中醫辨證的科學性,但其單證型和復合證型的確認,仍然需要學界專家共同討論,最終形成具有現代中醫學特色的辨證標準。
1.3 微觀辨證研究 隨著現代醫學腫瘤個體化治療的進展,通過腫瘤組織和血清學腫瘤指標進行辨證分型與個體化診療結合的研究已經逐漸成為熱點,在結直腸癌的中醫治療中,也有學者做了相關嘗試。
羅明等[13]對51例大腸癌患者組織中細胞黏附分子(CD44v6)及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檢測顯示,在大腸癌虛證與實證中有淋巴結轉移或全身多處轉移的患者,CD44v6的表達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證占85.7%,虛證占46.2%,而PCNA的表達無統計學意義(P>0.05)。崔同建等[14]將99例大腸癌患者應用PCR擴增和直接測序法檢測患者外周靜脈血ERCC1 C8092A和C19007T兩個位點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結果ERCC1 C19007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頻率在濕熱蘊結型與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的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氣滯血瘀型與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不同辨證分型可能與與腫瘤的發生、鉑類耐藥、化療療效的預測相關指標有關。姜毅等[15]對220例結直腸癌患者中醫證型及腫瘤相關抗原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濕熱瘀毒型、肝腎陰虛型的血清腫瘤標志物CEA、CA125、CA199、SFe水平較脾腎兩虛型、氣血兩虛型、脾虛濕毒型的水平高(P<0.05)。
近期的腫瘤相關基因和血清學指標與結直腸癌中醫辨證相關性方面的研究顯示,不同的辨證分型之間其相關的現代醫學診斷、預后因素不同,但目前研究的樣本量較小,仍處于探索階段,進一步的研究有可能有助于中醫辨證的微觀分型和優勢人群的篩選。
有調查顯示,背景地區有2/3的老年人在進行中醫治療[16],腫瘤患者中,這個比重可能更高[17],中醫藥應該參與到腫瘤的全程治療與管理中來。中醫藥對結直腸癌的治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8-19]:一是術后抗腫瘤轉移復發,針對II、III期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的長期隨訪,由于手術存在局限性,無法徹底根除隱匿的病灶。殘余癌旁組織及亞臨床癌灶細胞一旦解除休眠狀態,進入增殖期,便可成為癌癥復發轉移的原因。這一階段是中醫藥發揮防治腫瘤的復發轉移的重要時期,從而延長無病生存期,提高根治率。二是放化療期間的減毒增效,現代醫學手術、放化療對于早期腫瘤可以在短期內使瘤體縮小,腫瘤負荷減輕,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增殖旺盛的正常細胞如造血系統、胃腸黏膜上皮、毛囊和生殖細胞等,并且在出現療效的同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中醫藥主要用于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保證化療周期的完成。三是中晚期患者,針對一些體質差,卡氏評分低,放化療禁忌癥的患者,中醫治療常常面臨“帶瘤生存”的患者,瘤體消失已不可能,而是如何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穩定瘤體,提高其生存質量,盡可能延長其生存期。
2.1 根治術后結直腸癌 楊宇飛教授及其團隊[20-22]根據中醫藥辨證論治特點,與臨床方法學家一起,進行了系列前瞻性隊列研究,探討II、III期結直腸癌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根治術、化療和(或)放療,按照NCCN臨床指引]長期應用中醫綜合治療減少復發轉移的臨床價值,經過5年隨訪發現1年以上的辨證論證湯劑治療可以將II、III期的轉移復發率降低12%,明顯延長患者無病生存期。
隨機對照試驗往往集中于單藥單方的研究,如韓力等[23]觀察健脾清腸方聯合化療治療60例大腸癌術后脾虛濕熱證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0例,2組均以5-Fu+CF+奧沙利鉑化療方案為基礎治療,治療組在化療間期加用中藥健脾清腸方,結果顯示健脾清腸結合化療能明顯改善大腸癌術后患者脾虛濕熱證證候,提高生活質量,改善KPS體力狀態,提高IL-6水平。張靜華等[24]將60例大腸癌術后輔助化療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在化療同時服用扶正減毒湯,對照組單用FOLFOX方案化療,結果治療組惡心嘔吐、腹瀉、周圍神經毒性、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2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對于肝功能損害治療組略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楊宇飛等[25]將44例II、III期結直腸癌患者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23例,對照組21例,在常規術后輔助治療結束后治療組給予祛邪膠囊,對照組給予安慰劑膠囊,觀察1,2,3年復發轉移率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評分、KPS評分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B細胞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晚期結直腸癌 中醫藥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研究主要在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帶瘤生存方面開展,近年來,也有預后因素相關性研究報道。呂仙梅等[26]采用非隨機同期對照研究的方法,將198例Ⅳ期大腸癌患者分為中藥組106例(辨證論治治療)和非中藥組92例(西醫常規治療)。結果表明:198例Ⅳ期大腸癌死亡100例,占50.50%,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顯示中藥治療是影響晚期大腸癌總生存期(OS)的獨立性相關因素(P=0.019);非中藥組中位OS為19.66個月,中藥組中位OS為32.67個月。中藥組中位OS較非中藥組延長了13.01個月(P=0.025)。胡兵等[27]將62例晚期大腸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分別給化療或藤龍補中湯聯合化療治療;觀察患者治療前后Treg細胞及相關細胞因子變化。結果治療組治療后Treg及IL-10、TGF-β水平顯著降低(P<0.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張青等[28]將120例晚期大腸癌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采用固本消瘤膠囊聯合FOLFOX4方案,對照組僅采用FOLFOX4方案化療,結果2組的臨床受益率(CR+PR+SD)分別為1年生存率、KPS評分改善情況、不良反應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明顯降低(P<0.05),APTT明顯延長(P<0.05),而對照組纖維蛋白原顯著升高(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NK細胞活性及T4/T8升高(P<0.05),而對照組未見明顯變化。2組患者治療后血清VEGF均有下降,其中治療組差異顯著(P<0.05)。
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結直腸癌專病建設組長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組織全國26家協作單位完成了中醫結直腸癌診療方案梳理,1 044例回顧性及前瞻性研究:晚期結直腸癌治療以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為主,晚期結直腸癌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別為42.24%、15.34%、7.41%。中西醫結合的模式也在療效上得到肯定,腫瘤控制率的比例達到74.3%,腫瘤控制率指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變穩定(SD),其中(CR+PR)占16.3%。
然而,既往的中醫藥治療結直腸癌的大部分臨床研究仍處在低水平重復階段,缺乏設計嚴謹的規范性、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試驗,從而使其試驗結果在前瞻性、隨機性、可比性和可信性方面產生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醫臨床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2.3 療效評價研究 中醫治療結直腸癌尚缺乏統一的療效評價標準,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西醫RECIST或WHO實體瘤療效標準,并不能體現中醫治療維持腫瘤穩定和提高生存質量的療效特點。美國替代醫學辦公室顧問委員會曾指出[29]:傳統/替代醫學療法的“有效性評價是一個關鍵和核心的問題”,“其療效必須用人們認可的終點指標來加以證實”。
腫瘤的治療療效分為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近期療效主要體現在癥狀評分和各項相關指標的改善,而遠期療效則是腫瘤控制和生存期。中醫藥在改善主癥和腫瘤的穩定率方面更有治療優勢,也應該作為中醫藥療效評價的主要構成因素。朱堯武等[30-31]將89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納入觀察,全組中位生存期為15.56個月。單因素分析表明瘤體大小、Karnofsky評分、體質量、主癥及疼痛變化5個因素與預后相關,多因素回歸分析表明瘤體大小、Karnofsky評分、體質量及主癥變化4項為獨立預后因素,提示這4各方面可以作為中醫療效評價的要素。
2.4 展望與思考 中醫藥治療作為我國結直腸癌綜合治療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已越來越受到重視。近5年來,我國中醫腫瘤界學者在中醫藥診療的客觀性、科學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1)隨著臨床研究方法學的普及,中醫藥治療結直腸癌的RCT臨床試驗質量已有所提高,研究者對臨床試驗的質量控制愈發重視,但仍然樣本量偏小,缺乏多中心協作,缺乏隨機性和可重復性往往質量偏低,因此需要更加緊迫地廣泛開展設計嚴格的大規模、多中心臨床試驗,對中醫治療結直腸癌進行嚴謹的科學研究,提供中醫治療結直腸癌的客觀科學的證據。
2)中醫證候要素的研究和微觀辨證研究逐漸引入到結直腸癌領域,擴展了中醫“證”的內涵,為臨床辨證提供了更廣的思路和可測指標。在分子生物學進展下的西醫腫瘤治療已經跨入個體化治療時代,與中醫的辨證治療思想不謀而合。在這種利好形勢下,中醫也應借助現代生物學技術與傳統中醫理論相結合,篩選中醫治療的優勢人群,研究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比如引入最差-最佳病例研究和實用性隨機對照研究。
3)中醫藥對腫瘤的治療重在追求陰陽平衡,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帶瘤生存,但現有的臨床研究大多采用西醫引用的國際標準,把中藥的療效重點放在縮小瘤體上,未能反應中醫藥的特色。另有部分研究選用自己擬定的療效標準,使其可信度和可推廣性受到限制。今后亟待制定適合中醫藥臨床研究的療效標準,療效的判定不應只體現對瘤體本身的療效,更應體現在腫瘤穩定率、患者整體狀況、生存質量和生存期的延長。
4)在預防腫瘤和早期干預方面,中醫藥應該發揮其“治未病”的特色優勢。在未來的臨床與研究中,中醫藥防治結直腸癌的主陣地應該前提至高危人群的預防,因此,建立中醫藥參與的基于信息協作平臺的結直腸癌三級防治體系[32]對于提高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防治結直腸癌有著重要的意義。
[1]Siegel R1,Desantis C,Jemal A.Colorectal cancer statistics,2014[J].CA Cancer JClin,2014,64(2):104-117.
[2]張思維,雷正龍,李光琳,等.中國腫瘤登記地區2005年發病死亡資料分析[J].中國腫瘤,2009,18(12):973-979.
[3]陳萬青,張思維,曾紅梅,等.中國2010年惡性腫瘤發病與死亡[J].中國腫瘤,2014,23(1):1-10.
[4]Gunderson LL,Jessup JM,SargentDJ,etal.Revised TN categorization for colon cancer based on nationalsurvivaloutcomes data[J].Journalof Clinical Oncology,2010,28:264-271.
[5]Sobin LH,Wittikind C.TMN classification ofmalignant tumours[C].7th edition.London:Wiley and sons,2010.
[6]賈小強,楊宇飛,李秋燕,等.北京市城鎮醫保結直腸癌中醫醫院基本費用特征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2,31(10):30-32.
[7]趙桂俠,鄭堅,顧纓,等.大腸癌中醫證型的文獻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6):72-74.
[8]司富春,岳靜宇.近30年大腸癌中醫證型和用藥規律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7):1929-1931.
[9]邵梅,舒琦瑾.大腸癌中醫證型構成及分布規律初探[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2):436-438.
[10]徐玉芬,王輝,郭勇,等.圍手術期大腸癌患者中醫癥狀特點及證型分布規律初步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3):849-851.
[11]許云,趙愛光,谷曉紅,等.218例大腸癌根治術后中醫辨證規律的臨床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6):938-943.
[12]侯風剛,岑怡,貫劍,等.腸癌中醫癥狀證候臨床調查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1):32-34.
[13]羅明,李建明,陳海生,等.大腸癌虛證實證與CD44v6、PCNA表達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2,18(3):234-237.
[14]崔同建,陳義乾,戴永美,等.大腸癌中醫證型與ERCC1基因多態性的相關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5):628-632.
[15]姜毅,金曉煒,張建玲,等.血清腫瘤標志物的變化與結直腸癌中醫辨證分型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3):27-29.
[16]任正洪.城市老年居民對中醫的使用和認識[J].中國行為科學醫學,2003,12(4):454.
[17]XUW,TOWERSAD,LIP,et al.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in cancer care: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ofpatients and professionals in China[J].Eur JCancerCare,2006,15(4):397-403.
[18]王建彬,楊宇飛.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尋求中醫藥治療的質性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3,34(487):33-36.
[19]何斌,楊宇飛.結直腸癌中醫臨床研究的結局指標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10):2014-2017.
[20]YANG YF,GE JZ,WU Y,e t al.Cohort study on the effect of acombined treatmentof tradition al Chinesemedicine and westernmedicine on the relapse and metastasis of222 patients with stage II and IIIcolorectal cancer after radicaloperation[J].Ch in J IntegrMed,2008,14(4):251-256.
[21]杜欣,楊宇飛,許云,等.中醫藥減少II、III期結直腸癌根治術后復發轉移的用藥規律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4,30(1):26-30.
[22]韓力,潘永福,黃春錦,等.健脾清腸方結合化療治療大腸癌術后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2,46(5):42-44.
[23]張靜華,楊軍.扶正減毒湯治療大腸癌術后化療不良反應30例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雜志,2013,32(12):874-875.
[24]楊宇飛,許云,吳煜,等.祛邪膠囊減少大腸癌術后復發轉移的臨床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10):879-882.
[25]呂仙梅,鄭堅,朱瑩杰,等.中藥干預治療對晚期大腸癌生存期的影響[J].現代腫瘤醫學,2012,20(9):1911-1915.
[26]胡兵,安紅梅,李剛,等.藤龍補中湯對晚期大腸癌患者調節性T細胞作用臨床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9(3):294-296.
[27]張青,王笑民,楊國旺,等.固本消瘤膠囊聯合FOLFOX4化療方案治療晚期大腸癌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0,29(4):255- 257.
[28]Levin JS,Glass TA,Kushi LH,et al.Quantitativemethods in research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A methodological manifesto[J].NIH 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Med Care,1997,35(11):1079.
[29]朱堯武,何小寧,楊宇飛.晚期結直腸癌中醫治療預后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14):108-112.
[30]朱堯武,何小寧,楊宇飛.晚期結直腸癌中醫療效評價方法的建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8):2353-2355.
[31]楊懷中,李秋艷,賈小強,等,基于信息協作平臺的結直腸癌中西醫結合三級防治體系的研究初探[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6):934-937.
(2014-06-19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M edicine Treatment for Colorectal Cancer
Xu Yun,Yang Yufei
(Department of Oncology,Xiyua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91,China)
Objective:To review and evaluate the progress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Chinesemedicine in recent 5 years.Methods:In China,Chinese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for colorectal cancer.In this review,the recent clinical researches on Chinesemedicine for colorectal cancerwer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reatment progress,and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Results:The objective research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has become a hot spo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medicine for colorectal cancer was further affirmed.Nevertheless,therewas still lack of the unifi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s,evaluation standard applicable to Chinesemedicine,and high qua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with large samples and multiple centers.Conclusion:The researches of Chinese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hasmade encouraging progress,butmore efforts bymultiple parties should be put into this area.
Colorectal cancer;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Treatment progress
R735.3+4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07.002
惡性腫瘤與冠心病血瘀證TGF-β/Treg介導免疫失衡的差異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編號:81202838)
,許云,女,副主任醫師,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與研究,(010)62835355,E-mail:xyxiao78@163.com
,楊宇飛,女,主任醫師,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與研究,(010)62835436,E-mail:yyf93@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