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正 劉 杰 林洪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北京,100053)
中醫藥治療癌性疼痛研究進展
趙志正 劉 杰 林洪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北京,100053)
癌痛嚴重影響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是癌癥患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將對癌癥疼痛的積極治療作為癌癥綜合規劃中的四項重點之一[1]。中醫藥作為我國特有的醫療模式,與西方醫學的治療互補并行,在許多疾病的治療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就癌痛的治療方面,其以辨證論治為整體指導思想,在強調以辨虛實、寒熱等辨證基礎之上采用了多途徑的干預手段,中醫藥治療癌痛具有確切的療效,在止痛的同時部分中藥同時具有穩定瘤灶的作用,可提高生活質量并減少不良反應等優勢。現就中醫藥在癌痛中的進展進行歸納總結和探討。
中醫藥;癌痛;研究進展
癌痛是嚴重影響惡性腫瘤患者的常見癥狀之一。關于癌痛的定義仍舊存在爭議,一般認為由腫瘤直接導致的疼痛被認為是癌痛,也有部分專家認為癌癥相關病變和癌癥治療引起的疼痛也當被歸納為癌痛范疇。西醫對癌痛的控制主要在抗腫瘤的基礎上,采用三階梯療法,同時結合生物治療和神經阻滯等方法。近年來隨著癌痛指南的不斷更新,對癌痛的控制不斷加強,但是數據統計顯示仍有40%~80%的患者不能有效的控制疼痛。而癌癥導致的疼痛仍舊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嚴重問題,同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癌癥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便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2-4]
中醫藥作為我國特有的醫療模式,與西方醫學的治療互補并行,在許多疾病的治療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就癌痛的治療方面,其以辨證論治為整體指導思想,在強調以辨虛實、寒熱等辨證基礎之上采用了多途徑的干預手段(如口服,靜脈,外用,及非藥物療法等),醫藥治療癌痛具有較確切的療效,在止痛的同時部分中藥同時具有穩定瘤灶的作用,可提高生活質量并減少不良反應等優勢。現就中醫藥在癌痛中的進展進行了歸納總結和探討。
癌痛需要綜合治療,在抗癌治療的主體上,可采取藥物治療,局部封閉,物理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等非藥物療法。癌痛藥物治療方面仍就以WHO的三階梯治療為主,近年來NCCN指南在此基礎上對其內容進行了補充和修訂,首先提出控制癌痛的目的是提高舒適度和功能,強調合理的疼痛綜合評估,給予量化并強調患者的特征描述,以及定期的隨訪和疼痛再評估。在此基礎之上強調了多學科團隊合作和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教育。在藥物治療方面進一步加強嗎啡類藥物的應用,弱化二階梯用藥,提倡早期使用強阿片類藥物。同時考慮到非甾體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強調對于有腎臟,消化道手術或放療,以及心功能或血液功能異常的患者慎用該類藥物,對于某些患者采用阿片類藥物代替。然而嗎啡的不良反應卻一直是限制其臨床更加廣泛使用,也是癌痛研究的熱點之一。
盡管遵循指南進行規范治療,但癌痛控制現狀仍然不慎理想,歸結其原因可能有兩點,1)引起癌痛的主要原因為腫瘤進展,因此針對腫瘤的治療也是控制癌痛的治療方法主要手段,近年來雖然在腫瘤的治療方面方法不斷革新,然而對晚期腫瘤的控制卻還是不理想,因此很難從源頭上達到控制癌痛的目的。2)癌痛的機制過于復雜,癌痛包含了神經病理痛和炎性痛的特性,但其機理遠遠比以上兩種疼痛復雜,對機制研究的不足也是限制癌痛治療效果的原因之一。同時西醫治療手段和藥物靶點相對單一,很難體現多靶點特性而同時針對癌痛和癌痛,因此多途徑的治療將是治療癌痛的趨勢。
在我國由于中醫藥的積極參與和治療,患者在良好控制疼痛的基礎之上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總結重要參與優勢有:1)中醫對癌痛的治療以辨證論治為主,其治療的主體“證”來源于癌痛復雜的機制共同作用后多種癥狀的總結,在個體化治療同時也可滿足癌痛治療多靶點干預的需求。2)中醫藥采用了多種途徑來干預癌痛,對于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療法,或者相同的患者同時采用內服和外用等方式,這是現代醫學較難達到的,且患者有很好的耐受度。3)其多成分導致了其在治療癌痛方面具有多靶點效應,許多中藥在抗癌痛的同時其可起到抑制腫瘤的作用,應用準確往往有較好的療效。4)可與多種抗癌和止痛藥物合用,增效減毒,臨床應用范圍廣。總而言之,通過辨證論治指導的中醫藥止痛研究,在個體化治療的同時體現了多靶點特性,符合癌痛復雜致病機理,同時其強調患者的整體感受和功能的恢復,主體思想與NCCN癌痛指南想符合。
2.1 單獨使用 輕到中度疼痛一般采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治療,而該類藥物具有導致消化性潰瘍、出血、肝腎功能損害和高血壓等不良反應,很難長期使用。中藥治療注重辨證和辨病相統一,在長期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可起到良好的止痛效果,同時扶正與祛邪相結合,在控制癌腫的同時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因此對于患有以上幾種基礎病的患者尤為適用。對于中到重度疼痛仍有部分研究顯示出了一定效果,中藥單獨的作用特點為起效時間晚,但一般起效時間長于嗎啡類藥物。如殷常春[5]報道用自制蟾皮止痛膏與三階梯鎮痛藥進行自身對照治療觀察,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9.29%,與對照組總有效率92.86%比較差異無顯著性,且對于中、重度癌痛患者應用蟾皮止痛膏后可以明顯減少阿片類鎮痛藥的用量.沈健美[6]采用隨機數字表將60例晚期肝癌,分別給予電針經穴和芬太尼貼劑作為對照,連續治療3 d、1周以及停止治療1周后,用VAS量表評價療效,最終發現電針可以治療晚期肝癌患者疼痛,止痛起效時間較芬太尼晚(3 d),第7 d兩者止痛效果相當,但止痛持續時間優于芬太尼貼劑。
2.2 與化療合用 對癌痛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在于控制病情的發展,因此控制腫瘤發展的化療也是止痛的主體之一,然而其本身不良反應限制其在癌痛患者中的使用,且部分化療藥物如紫杉醇等具有神經毒性,在控制腫瘤進展的同時,會損傷神經而導致痛覺敏感而加劇疼痛,該類疼痛對嗎啡反應不佳。常規的西醫治療包括鈉離子通道拮抗劑、鈣鎂制劑、B族維生素其效果并不明確。中藥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之上與化療合用,一方面可以明顯降低化療的不良反應,同時部分中藥在同時可抑制由于化療引起的痛覺敏感,是中醫藥在癌痛使用方面的巨大優勢之一。婁彥妮[7]等觀察溫經通絡活血法外用治療化療性手足痛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選取化療后出現手足痛不良反應者204例,隨機分為試驗組136例與對照組68例,分別給予溫經通絡活血法或安慰劑外用(洗/浸)。療效評價采用自身對照,參照分級標準比較治療前、后的癥狀和體征。發現溫經通絡活血法外用能夠減輕化療性手足痛的疼痛程度,有效降低分級,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良好。
2.3 與放療合用 放療可以很好的控制腫瘤的進展,特別是在腫瘤發生骨轉移引起骨癌痛方面,放療是首選的治療手段。然而放療后的神經的損傷在部分患者可導致神經性疼痛,同時造成的炎性反應也可能加劇以上病情發展,放療的不良反應使患者難以耐受。骨癌痛的機制復雜,很難用單一的方法去解決,采用中醫藥干預可減輕放療的不良反應,使患者順利度過治療期,同時如清熱解毒類中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放療后炎性反應,與放療合用可以起到較好的解毒增效止痛的效果。侯煒[8]等用已故名老中醫段鳳舞先生臨床有效方劑消癥止痛外用方聯合放療對骨轉移疼痛。采用隨機對照的前瞻性臨床研究方法,對納入研究的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接受放射治療止痛,同時配合使用消癥止痛外用方外敷。最終發現消癥止痛外用方外敷配合放療止痛與單純放療止痛相比,可獲得協同作用,止痛起效時間短,可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不良反應小,其綜合效應較好。
2.4 與嗎啡合用 嗎啡是三階梯止痛的核心藥物,然而其明顯的不良反應嚴重的限制了其在患者中的使用,其不良反應與劑量呈明顯的相關性。臨床試驗證明,中藥與嗎啡合用可明顯減輕嗎啡導致的便秘等不良反應。同時可減少嗎啡的使用劑量而不減少其止痛的效果,因此中醫與嗎啡合用其優勢明顯。如劉浩[9]等所采用我院段鳳舞主任、林洪生主任治療癌痛基礎之上確定的肝外一號方、通腑方合用,從癌痛“陰瘤內阻,經脈不通”病機出發,外敷使藥力直達病所,適用于晚期癌痛進食困難患者。研究表明肝外一號方外敷配合鹽酸羥考酮控釋片能降低癌痛患者疼痛評分,有效率與鹽酸羥考酮控釋片單藥比較,2組有效率差異顯著(P<0.05)。在減少鹽酸羥考酮控釋片使用劑量同時,可加快起效時間及延長止痛持續時間。2組患者治療后阿片類藥物引起的便秘癥狀均有明顯下降,且治療組療后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李劍英等[10]采用加味增液湯治療阿片類鎮痛藥所造成的便秘,選擇90例因服用阿片類鎮痛藥所致便秘的腸燥津虧證癌痛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加味增液承氣湯組)、西藥組(乳果糖組)和中西組(加味增液承氣湯+乳果糖組),評價3組患者的臨床綜合療效,包括便秘癥狀、中醫證候改善情況。結果便秘改善情況及中醫證候改善情況均為中藥組、中西組優于西藥組(P<0.05),中西組優于中藥組(P<0.05)。
總而言之,中藥在癌痛治療方面的優勢可總結為:對輕度疼痛采用單純中藥治療較一階梯藥不良反應小,在良好止痛基礎之上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中重度疼痛,合用化療可減輕化療不良反應及其神經毒性作用,與放療合用可增加其療效的同時緩解其引起的炎性反應,在增效解毒的同時起到止痛效果。與嗎啡合用,一方面可以減輕嗎啡引起的便秘等不良反應,同時其可通過不同于嗎啡的其他機制起效,從而減少嗎啡的用量,從而進一步減少其不良反應,通過辨證論治采用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可在控制癌痛的同時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從而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中藥參與的癌痛治療不可或缺。
3.1 辨證論治為主導思想
3.1.1 病因病機 宋·陳無擇《三因極—病證方論》,把疾病的病因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類。癌痛的病機也無出于外,歸納起來不外乎外感與內傷,外感包括六淫邪毒侵襲和飲食所傷,內傷則包括七情內傷和正氣虧虛。而究其病機癌痛仍就不出“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二端,《靈樞·九針論》曰:“四時八風之客于經脈之中,為瘤病者”,認為“八風”滯留經絡而成瘤病。而情志不遂,飲食勞倦等病因長期作用于機體,導致正氣虧虛也是機體感邪患病的基礎之一。兩者共同作用下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和,痰濁瘀血內生,積聚日久,變生癌毒。癌毒與痰瘀互結,則可發為癌腫。導致脈絡閉阻,瘀塞不通,而發生疼痛;不榮則痛則是因為日久邪傷正氣,氣血虛弱,不能榮養臟腑經絡而發生疼痛。而在此基礎之上在癌痛的治療方面,由于癌痛病機的復雜,在此基礎之上可出現氣虛、陰虛、氣滯、痰凝、熱毒、血瘀等兼夾存,當慎辨證型,謹守病機。
3.1.2 辨證論治 癌痛病因病機復雜多變,目前尚無辯證分型準則,但究其分類不離氣虛、陰虛、氣滯、痰凝、熱毒、血瘀等。癌痛的內治應遵循謹守病機、辨證論治、標本兼治、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通過扶正祛邪,調理人體氣血陰陽臟腑經絡,治療癌痛。常用治則包括:行氣導滯、活血化瘀、化痰通絡、清熱解毒、疏風散寒、補虛止痛法,而由于癌痛多發生于癌癥晚期,引起其癥候多變而夾雜,以上治法也互相摻雜。如周岱翰[11]將癌痛分為氣滯血瘀型和氣血虧損型: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祛逐瘀湯合失笑散;氣血虧損型治以補益氣血,溫經止痛,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取得較好療效。付善靈等[12]歸納分析認為,瘀血阻絡、熱毒內蘊、痰濕凝聚、氣血虧虛、陽虛寒凝和肝郁氣滯為癌痛的主要證型,活血化瘀、消癥散結、豁痰逐飲、扶正固本、清熱解毒為基本治法,血府逐瘀湯、八珍湯、失笑散、桃紅四物湯、膈下逐瘀湯為常用方劑。總的來說,癌痛的病機相對復雜,單純從虛或者從瘀論治可能都過于片面,分辨在患者或瘀或虛的夾雜情況,謹守病機,辨證論治,靈活使用,以平為期仍舊是總的治療原則。
3.2 多途徑的干預手段 中醫藥在癌痛治療方面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之上,體現了許多“同病異治”的方面,對于同一種癌痛在辨證不同的基礎上可能方法各異,而且在治療具體方法上也是采用了多途徑的干預手段,如口服藥物等內治法,貼敷,外涂等外治法,靜脈注射,以及采用針灸,氣功等非藥物療法。然而《理論駢文》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理藥性無二,而法則神奇變化。因此中醫藥在癌痛的治療方面雖然有內治法和外治法的不同,其治療的準則卻相同,即辨證論治。現就其進展內容總結如下。
3.2.1 內治法(口服藥物) 中醫癌痛內治法主要包括口服湯藥,究其用藥規律王艷玲[13]等對內服治療癌痛方藥進行了分析,研究納入常用39首內服方,含91味中藥,59首外用方,含122味中藥,發現治療癌痛的內服藥主要集中于補虛,通絡的藥物,而外用藥主要集中于逐瘀,通絡,開竅的藥物,因此得出:整體不榮,局部不通是癌性疼痛的主要病機。
3.2.2 外治法 中醫外治法在具有止痛迅速,安全性高、毒性和不良反應小等優勢,且價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等特點。包括貼敷,外涂、熏洗、鼻吸、灌腸等多種方法。而其用藥則有一定的規律。王文萍[14]等收集近20年來癌性疼痛外治法文章建立數據庫分析,從209篇中篩選出127篇,共計203味中藥,活血化瘀類中藥的使用頻率最高;溫性藥物使用較多;諸藥味多辛、苦,歸肝、脾、心經,三者均與氣血相關。結論:活血化瘀藥、開竅藥是癌性疼痛中醫外治的核心藥物。外治法用藥思想是“氣血同治”且以活血化瘀為主,通過調和氣血而達到止痛之效。而就單一治法方面,唐書生等[15]采用癌瘤消腫止痛膏含雄黃、乳香、沒藥、巴豆、樟腦、木鱉子、制川烏等20味中藥制成粉劑,采用蜂蜜和乙醇作為輔料,外敷治療71例晚期癌痛患者,結果有效率達89.7%。蘆蓮菊[16]用痛舒膏(由馬錢子、木鱉子、川烏、草沒藥、甘遂等21味中藥組成)治療癌性疼痛100例,對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癌性疼痛均多有滿意的止痛效果。總有效率達93%。花海兵[17]用消痛膏(阿魏、五倍子、木鱉子、大黃、冰片)治療肺癌疼痛60例,結果輕度疼痛的均數緩解時間較重度疼痛明顯延長,對氣滯不通引起的脹痛緩解率最高達100%,而對血瘀經絡型及痰熱蘊結型的緩解率分別為94.4%和88.8%,對肺陰不足之隱痛效果最差,緩解率僅為60%。趙玉香等[18]用疏絡膏(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細辛、麝香、姜汁)穴位外敷,治療80例總有效率88.75%。蘇寅等[19]用自制消癥鎮痛散(蜈蚣、麝香、全蝎、斑蝥等)辨證穴貼治療骨轉移癌疼痛92例,氣滯痰凝血瘀型總有效率77.78%(21/27),肝腎不足血瘀型總有效率79.17%(19/24),鎮痛效果較好。
3.2.3 中藥注射劑 中藥注射液在中藥抗腫瘤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口服藥物,該類藥物可減少消化道的首過效應,并且具有一定的抗腫瘤藥效。樓建[20]等使用艾迪注射液聯合芬太尼透皮貼治療難治性癌痛,其中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0例,結果發現2組治療后的各級癌痛緩解率、疼痛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在使用艾迪注射液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芬太尼透皮貼劑量。兩者聯用,可進一步改善臨床癥狀。羅素霞[21]觀察康萊特注射液治療82例癌痛患者疼痛緩解率達81.71%,其中輕度疼痛可以完全控制,中度,重度疼痛可緩解。盛軍章[22]以華蟾素注射液治療90例患者,疼痛緩解率(明顯緩解以上)達81%。趙玉華[23]等采用復方苦參注射液聯合羥考酮緩釋片治療中晚期癌痛將6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予復方苦參注射液聯合羥考酮緩釋片治療,對照組僅予羥考酮緩釋片治療。結果治療組疼痛緩解率為90.0%高于對照組的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具有較高的生活質量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認為復方苦參注射液聯合羥考酮緩釋片能有效緩解中重度癌痛,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不良反應較單用羥考酮緩釋片明顯減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3.2.4 非藥物療法 中醫在癌痛的非藥物療法方面手段豐富,包括針刺療法[24-25]、艾灸[26-27]、穴位埋線[28]、推拿按摩[29-30]、氣功及音樂療法[31]等,且常常與多種藥物治療同期使用效果明顯。其中針灸等療法由于簡單易操作,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近年來國際指南也在強調多種非藥物療法特別是心理調護在癌痛方面的作用,癌痛患者的心理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癌痛的發生和治療,中醫在癌痛治療方面強調心理調護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癌痛,通過調節呼吸,氣功,按摩音樂療法等方式直接或者間接的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中醫在心理調護的方面在強調以平為期,同時建立在疼痛特點評估基礎上的個體化調護治療是中醫對癌痛患者調護的特色之一。
通過大量的臨床報道不難看出中醫藥在癌痛治療方面特點突出,且療效確切,然而總體上來說,該類研究以療效和現象觀察的報告為多,有極其少量文獻涉及到了其機制問題,因為對所用模型的特點分析不夠,所以大部分研究仍舊缺乏深入性和創新性。我們相信只有在機理上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才能幫助中醫藥在癌痛方面更加合理和確切的利用,秉承以上的目的,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科林洪生主任和美國國立衛生院補充替代醫學辦公室White教授牽頭下,采用人才交流共培養的模式,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研究所自2008年開始與美國國立癌癥研究院分子與免疫調節實驗室進行長期的三方國際合作,研究內容包括扶正中藥通過對免疫調控而抗腫瘤增殖和復發轉移的研究,自2011年開始我們對中醫藥在癌痛干預的機理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討,研究內容包擴對于適合中醫藥研究的癌痛模型建立及其特性的研究,中醫藥干預的途徑和機理。研究發現S180荷瘤小鼠體內接種該模型中腫瘤可明顯引起小鼠的痛覺敏感,進一步機制研究發現肉瘤可引起明顯的炎癥微環境,在該微環境的刺激下荷瘤小鼠脊髓內TRPV1受體的表達和激活均明顯上調,從而誘導ERK信號通路的激活。最終導致荷瘤小鼠痛覺敏感度上調而誘導癌痛,而傳統中藥復方苦參注射液可通過抑制腫瘤誘導的炎性微環境,從而抑制該受體及下游通路的激活,起到抑制癌痛的作用。胡衛等[32]采用華蟾素瘤周注射對癌痛模型小鼠癌痛行為的影響及外周機制進行了研究,發現華蟾素各用藥組小鼠熱痛和機械痛閾值顯著升高,小鼠脾指數較模型組顯著提高。華蟾素瘤周注射能夠顯著提高腫瘤病變組織中POMC,β-END和μ-OR受體蛋白表達。最終認為該藥物的止痛機制可能與提高腫瘤局部病變組織β-END的含量有關。許玲[33]報道采用龍藤通絡凝膠外用對骨癌痛大鼠痛覺行為學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研究表明,該藥物外用能夠顯著改善骨癌痛大鼠機械痛覺和熱痛覺,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降低外周血ICTP和BAP水平,同時顯著下調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經節TRPVl、TRPA1和TRPV4以及脊髓IL-17的表達水平,從而改善骨癌痛大鼠機械痛覺和熱痛覺,可能是治療癌痛的有效藥物。趙文麟等[34]采用電針干預骨癌痛模型,發現電針攢竹穴可以調節機體的機械性痛敏和熱痛敏閾值,并抑制大鼠下丘腦內因骨癌痛被激活的β-EP,從而抑制骨癌痛。
盡管中醫藥在癌痛治療方面特色突出,成果繁多,但我們依舊可以發現其在癌痛治療和研究中的不足。1)臨床實驗樣本量較小,設計欠完善,規范化不足,評價標準不一,而影響有效經驗推廣。由于中醫治療重視經驗傳承,而造就的現狀就是在癌痛方面經驗眾多,卻無統一標準,從而很難給出客觀信服的研究證據,很難形成協作局面并獲得突破性進展,無法將效果好的治療方法推廣出去。同時臨床試驗缺乏統一的療效評價標準,很難對組間或者各實驗間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2)雖然大量的臨床研究顯示了中醫藥在癌痛治療方面的優勢(如合并放療、晚期姑息、介入,及合用嗎啡等減毒增效),但大多研究只采用了西醫研究入組標準,很難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主體,因此在說明有效性的前提下,很難反應中醫藥治療的優勢人群和相應證據的藥物研究情況,切入時間以及治療的特點。如清熱解毒類否更適合放療后的炎性痛,扶正類更適合晚期姑息的虛證疼痛等,此類的比較研究較少。又如雖然方法繁多的非藥物療法在臨床和研究中被廣泛報道,但關于何種療法更加適合于何種類型或何種程度的癌痛卻未見報道。3)基礎機制研究薄弱,雖然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中醫藥在癌痛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手段,然而如何善加的利用我們仍舊需要不斷的探索。如今鎮痛機制的實驗研究方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還不足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充分的證據。
因此應當在如下方面不斷改進。1)統一辨證論治思想,建立廣泛認可的癌痛辨證分型,確立業內統一,廣泛認可的并可反映中醫藥在癌痛治療方面特色評價標準。2)進行高信度的臨床研究。開展大樣本、隨機化、多中心對照臨床研究,明確中醫藥治療癌痛的療效。3)在以上基礎之上,細化研究,開展不同治療方法之間療效比較,最終確立其優勢人群。4)基礎研究方面篩選符合中醫藥研究的模型,在體現其個體化治療特色和多靶點特性基礎之上進行深入的機理研究和探索,為中醫藥治療癌痛提供可靠證據,更好發揮中醫藥在癌痛治療方面的優勢。
[1]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國家腫瘤預防和控制研討會紀要[J].中國腫瘤,1997,6(1):5.
[2]Breivik H.Cancer-related pain:a pan-European survey of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patient attitudes[J].Ann Oncol,2009,20(8):1420-1433.
[3]Mercadante S.Management of painful bone metastases[J].Curr Opin Oncol,2007,19(4):308-314.
[4]Portenoy RK.Managementof cancer pain[J].Lancet,1999,353(9165):1695-1700.
[5]殷常春.蟾皮止痛膏治療癌性疼痛28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0,9(6):10-11.
[6]沈健美,張文濤,吳倩影,等,電針經穴治療晚期肝癌患者癌性疼痛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9):189-191.
[7]婁彥妮,陳信義,賈立群,等.中醫外治化療性手足痛的隨機、雙盲、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3,32(4):261-264.
[8]趙興杰,侯煒.消癥止痛外用方聯合放療對骨轉移疼痛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0.
[9]劉浩,關念波,曹旺波.中醫內外合治配合阿片類藥物對癌性疼痛減毒增效作用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4(31):836-838.
[10]李劍英,陳孟溪.加味增液承氣湯治療阿片類鎮痛藥所致腸燥津虧型便秘的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9):76-78.
[11]周岱翰.臨床中醫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0.
[12]付善靈,王華偉,李曉斌,等.癌痛的臨床證型方藥分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3):1-4.
[13]王艷玲,張霄峰.中藥復方治療癌性疼痛用藥規律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6,33(3):352-354.
[14]王文萍,喻明.癌性疼痛外治中藥應用規律的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8):1477-1478.
[15]唐書生,董瑞霞,陳志峰.癌瘤消腫止痛膏外敷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1,26(1):11-12.
[16]蘆蓮菊.痛舒膏外敷治療肝癌疼痛[J].山東中醫雜志,1998,17(5):214-215.
[17]花海兵,林蘇.消癥膏治療肺癌疼痛60例[J].中醫外治雜志,1999,8(1):16.
[18]趙玉香,趙玉玲,胡遵榮.疏絡膏穴位外敷緩解癌癥疼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外治雜志,2003,12(2):12-13.
[19]蘇寅,李榮.辨證穴貼治療骨轉移癌疼痛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3,11(5):46-48.
[20]樓建,吳敏華,周月芬.艾迪注射液聯合芬太尼透皮貼治療難治性癌痛10例[J].傳統醫藥,2013,22(14):102-103.
[21]羅素霞,姚亞民,王黎.康萊特注射液治療癌性疼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02,29(4):124-126.
[22]盛軍章,王學芬.華蟾酥注射液治療癌性疼痛9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論壇,2005,3(4):92.
[23]趙玉華,倪慧.復方苦參注射液聯合羥考酮緩釋片治療中晚期癌痛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3,6(9A):52-53.
[24]陳仲杰,郭宇鵬,吳中朝.以痛為腧針刺治療癌性疼痛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8,28(4):251-253.
[25]洪曉瑜.耳針對中晚期肝癌疼痛的治療體會[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4):2136-2137.
[26]秦飛虎,秦宇航.按灸療法治療原發性肝癌疼痛36例[J].中國針灸,2001,21(9):540.
[27]馮小林.溫針灸療法對6例晚期癌癥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S1):185-186.
[28]邱富華.穴位埋線治療癌痛的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29]孫麗華,郭田秀,于秋,等.穴位按摩緩解肝癌患者疼痛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08,36(6):38-39.
[30]王建華.癌癥晚期的手法鎮痛作用[J].按摩與導引,2006,22(10):9-10.
[31]萬永慧,毛宗福,邱艷茹.音樂療法對癌癥病人焦慮、抑郁及疼痛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5):1172-1175.
[32]胡衛,萬信念.華蟾素瘤周注射對癌痛模型小鼠癌痛行為的影響及外周機制研究[C].第九次全國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13:267-275.
[33]許玲.龍藤通絡凝膠外用對骨癌痛大鼠痛覺行為學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C].BIT's 11th Annual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Drug Discovery Science&Technology,2013:359.
[34]趙文麟,趙文樹.電針對骨癌痛模型大鼠下丘腦β-內啡肽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5):69-72.
(2014-06-19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Research Progress of Treating Cancer Pain with Chinese M edicine
Zhao Zhizheng,Liu Jie,Lin Hongsheng
(Oncology of 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
Pain is one of themost common symptoms of cancer,which grea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cancer patients.WHO has considered proactive cancer pain control as one of its four key areas for cancer treatment[1].Chinesemedicine,being a specialmedical system originating from China,has complementary advantage over Westernmedicine atmany diseases,including cancer pain control.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excess vs deficiency,cold vs heat),multiple interventions can be used to relieve the pain,prevent cancer spreading,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minimize adverse reactions.In this article,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in cancer pain treatmentwe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Cancer pain;Research progress
R273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07.006
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編號:201307006);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編號:2013DFA32540);北京市科技計劃-中醫藥提升惡性腫瘤療效系統研究(編號:D131100002213006)
趙志正,男,中國中醫科學院與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中藥對炎癥微環境的調控;中藥對癌痛調控的機理研究,E-mail:zzz19832002@126.com
林洪生,女,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E-mail:drlinghongsh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