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杜 漸 王 昊 邵祺騰 楊秋莉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醫五態人格的五行配屬關系探討
李 黎 杜 漸 王 昊 邵祺騰 楊秋莉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100700)
“五態人”是基于陰陽含量多少而把人分成的五型,即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與陰陽和平之人。基于此建立的“五態人格測驗”是中醫心理學的標志性成果之一。基于學術界尚未見相關論述就五態人格的五行配屬關系進行探討,作者查閱文獻,深入思考,主要從五態人格的內在實質與外在特征兩方面論述其與五行的配屬關系。基于上述兩方面的論述,得出少陽之人對應木,太陽之人對應火,陰陽和平之人對應土,少陰之人對應金,太陰之人對應水的結論。本文旨在補充與豐富中醫心理學的理論,為臨床的辨證施治奠定理論基礎。
五態人;五行;陰陽;中醫心理學;配屬關系
“五態人”源于《黃帝內經》,《靈樞·通天》基于陰陽含量之多少而把人分為五型,因為“其態不同”,故稱“五態人”。《黃帝內經》對“五態人”之神情、性格、舉止、體質及治療等都有詳細記載[1]。由薛崇成、楊秋莉教授制訂的五態人格測驗(1988制訂,2008修訂)便是以此為理論基礎建立的,是我國本土的第一個人格測量,是中醫心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2-5]。基于中醫學術界尚未見相關論述就五態人格的五行配屬關系探討,筆者查閱文獻,深入思考,提出如下見解。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這是討論一切生命現象的總原則,生理問題如此,心理問題亦如此。而屬于中醫心理學范疇的五態人格正是由五態人基于陰陽含量演化而成[6]。《靈樞·通天》中認為“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少陰之人,多陰而少陽”“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無陰)”“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這種陰陽的動態演化,形成五個維度,構成五態人格的實質。因此,就內在實質探究其與五行的配屬,先要探討陰陽與五行的對應關系,再用類比法推出。
1.1 陰陽與五行互生 《禮記·樂記》云“陰陽相摩、天地相蕩……而百化生焉”。《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兩處明言陰陽運動是各種變化發展的基礎[7],五行亦不例外。《類經圖翼》曰:“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簫吉的《五行大義序》言“夫五行者,蓋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萬品稟其變易,百靈因其感通,本乎陰陽。”《靈樞·官能》篇云“言陰與陽,合于五行”。這些論著都從不同角度言明陰陽與五行是密切聯系,互為相生的。
1.2 陰陽與五行互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濕燥風。”先將四季和五行聯系起來。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云:“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其行不同,故為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也。”闡明五行指天地之氣的運行,有了陰陽,才有了四季,而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8-9]。這種陰陽-四季-五行的過渡,便是陰陽和五行得以互化的方式。
陰陽二氣在運動過程中會發生交感,進而形成的不同狀態有五種:一是陰消陽長狀態,二是陽消陰長狀態,三是重陽極限狀態,四是重陰極限狀態,五是陰陽平衡狀態[10]。《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闡釋了由于陰陽二氣的動態升降變化,使得冬、夏二季分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詳細論述了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消長變化規律是萬物生長收藏變化的內在機制[11]。由此可知,陰陽的五種運動狀態對應季節分別為春、秋、夏、冬、長夏,而季節對應五行依次為木、金、火、水、土。陰陽二氣的五種運動狀態,又恰與基于陰陽含量多少分型的五態人一一對應:少陽之人為陰消陽長,少陰之人為陽消陰長,太陽之人為重陽極限,太陰之人為重陰極限,陰陽和平之人為陰陽平衡[12]。通過類比法,可得:少陽之人對應木,少陰之人對應金,太陽之人對應火,太陰之人對應水,陰陽和平之人對應土。
五行本身源于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總結,不同元素有不同的特質,而五態人格的表現于《黃帝內經》中有著較為系統的論述,探討外在對應關系也就是對其特征的匹配。
2.1 五態人格的特征歸納 《靈樞·通天》曰:“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乎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據此總結的特征有桀驁、主觀、敢為、有野心、有膽識、任性而不顧是非、有進取心、敢堅持自己觀點、敢頂撞等。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責,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據此總結的特征有喜交際、健談、開朗、敏捷樂觀、輕浮易變、機智、動作多、隨和、漫不經心、不愿靜而愿動、喜文娛活動、做事不易堅持等。
“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于時,動而后之,此太陰之人也。”據此總結的特征有外表謙遜、內懷疑慮、思慮多、悲觀、膽小、陰柔寡斷、不愿接觸人、不喜興奮、不合時尚、保守、自私、先看他人之成敗而定自己的動向、不肯帶頭行事等。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據此總結的特征有不露心思、冷淡沉靜、善辨是非、能自制、警惕性高、易嫉妒、柔弱、做事有計劃、不亂說、不輕舉妄動、謹慎、穩健、有持久能力、耐受性好等。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據此總結的特征有居處安靜、態度從容而謙謹、有品不亂、喜怒不形于色、不受外物所惑、不患得患失、不沾沾自喜,能順應事物發展規律等,是一種有高度平衡能力的性格[13]。
2.2 五行與五態人格外在特征的匹配 五行的外在特征是以“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尚書·洪范》)的經典概括為依據進行闡發和概括的[14]。
“水曰潤下”通過人們對水有滋潤萬物,本性寒涼,性質柔順,流動趨下,滲入并涵藏于地下的自然特性的體驗和觀察,總結出水有寒涼、滋潤、向下、閉藏的五行特性,引申為凡是具有此類特性或作用的事物,用五行中的“水”進行屬性的標記和概括,這正與五態人格中的太陰人格冷淡沉靜、內懷疑慮、不喜興奮、保守的表現相對應。
“火曰炎上”通過人們對燃燒中的火焰具有發光、散熱、向上升騰現象的生活體驗,總結了火具有溫熱、光明、升騰等特征和作用,引申為凡是具有此類特征或作用的事物及其現象,可以用五行中的“火”進行屬性標記和概括,這正與五態人格中的太陽人格傲慢沖動、激昂易怒的表現相對應。
“木曰曲直”是通過對植物生長狀態的感性認識到理性抽象后的總結。從植物向上生長、向外舒展、屈伸自如的現象,引申為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作用或特征,凡是具有此類作用或特征的事物,就可以用五行特性中的“木”進行標記或者概括,這正與五態人格中的少陽人格好社交、善交際、開朗的表現相對應。
“金曰從革”認識來自于古人兩方面的生產實踐:一是順從人們的需要,將礦石經過冶煉,去除雜質,而成為質地純凈、體積變小、密度和比重變大而堅硬的金屬(主要指銅);二是將銅之類的金屬順從人愿地加工成人們所需的器物。于是通過對礦石去除雜質成為質地純凈、體積變小、密度比重大的,能隨意加工成不同形狀、不同用途器物的金屬,總結出金有變革、肅殺、收斂、沉降、潔凈等特性或作用,引申后認為凡是具有此類特性或作用的事物及現象,用五行中的“金”進行屬性的標記和概括,與五態人格中的少陰人格心有深思而不外露、善辨是非、能自制、謹慎、文靜的表現相對應。
“土爰稼穡”通過對土地可供人類從事農耕活動,獲得賴以生存谷物的體驗,總結土有生化、承載、受納等特征或作用,引申為凡是具有此類特征或作用的事物及其現象,用五行中的“土”加以屬性標記和概括。這正與五態人格的陰陽和平人格態度從容,有品而不亂、不受物惑,順應事物發展規律的表現相對應。
綜上所述,通過將五態人格的內在實質與外在特征分別與五行對應,其配屬關系已漸明朗:少陽-木,太陽-火,陰陽和平-土,少陰-金,太陰-水。筆者此番探討,愿為以后中醫心理疾病的辨證施治,選方組藥奠定理論基礎。然臨床疾病證型復雜,因人而異,遣方組藥仍需靈活慎重,切不可紙上談兵。
[1]王洪圖.黃帝內經靈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13-414.
[2]王昊,杜漸,邵祺騰.中醫“五態人”體質特征分析[J].中醫雜志,2013,54(23):2003-2005.
[3]王克勤,楊秋莉.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72-174.
[4]胡霜,楊振寧,張伯華.中醫心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146-149.
[5]韓靜.陰陽五態人格概述[J].河南中醫,2013,33(1):44-45.
[6]楊秋莉,徐蕊,于迎,等.五態人格、體質類型與抑郁癥的中醫證型的關系探討[J].中醫雜志,2010,51(7):655-657.
[7]李志庸.陰陽五行相關論[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5(1):1-3.
[8]郝萬山.中醫理論與五行學說[N].中國中醫藥報,2009-08-17(4).
[9]孫天勝,高思華.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民族理性與智慧的結晶——從《黃帝內經·素問》的角度考察[J].管子學刊,2009(1):46-50.
[10]劉承才.試論陰陽交感[J].中國中醫基礎雜志,1995,1(4):27-28.
[11]全敏,魯明源.《黃帝內經》陰陽變易思維探討[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6):492-493.
[12]金亨運,潘秋平.陰陽五行與四時關系考[J].中醫研究,2010,23(4):1-3.
[13]楊秋莉,薛崇成.中醫學心理學個性學說與五態人格測驗[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10):777-779.
[14]張登本,孫理軍,李翠娟.論五行理論在《黃帝內經》建構中的作用及其意義[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7,22(1):13-18.
(2013-10-15收稿 責任編輯:徐穎)
Exp loration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ive elem ents and Five States Personality of Trad 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Li Li,Du Jian,Wang Hao,Shao Qiteng,Yang Qiuli
(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Add:No.16,Dongzhimennanxiao Street,Dongcheng District,Beijing 100700,China)
"Five states"is five types of people based on their contents of Yin and Yang,including types of Taiyin,Shaoyin,Taiyang,Shaoyang and equilibrium of Yin and Yang.The"five-pattern personality test"is established on this foundation and is one of the landmark achievements of TCM psychology.Since there has no relevant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ve elements and five-pattern personality,the authorwent through the literatures and conducted some deep thinking,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inner essence of fivepattern personality and external characteristic to discuss its relation with the five elements.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Shaoyang corresponding to the wood,Taiyang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e,equilibrium of Yin and Yang corresponding to the earth,Shaoyin corresponding to the gold,Taiyin corresponding to the water.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pplement and enrich the theory of TCM psychology,and constitute 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Five states;Five elements;Yin and Yang;TCM psychology;Relation
R395.1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07.010
中國中醫科學院第七批自主選題項目(編號:Z0253);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編號:2008FY230300)
李黎(1988—),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心理學,E-mail:15833998668@139.com
楊秋莉(1961—),女,漢族,天津市人,研究員,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基于中醫理論建立人格、體質、體型測驗及其基礎試驗與臨床應用研究及其基于心身辨識的養生保健與健康管理等。Tel:(010)64014411-3313,E-mail:yql12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