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躍文 譚靜 常向平
北京市石景山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如今,林林總總的保健食品早已伴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家銷售保健食品的形式涉及保健食品連鎖專賣店、廠家直銷店、電話銷售、會務營銷、展會銷售、網絡銷售等多種渠道形式。尤其以網絡銷售形式占據重要地位。但由于保健食品市場和互聯網行業本身就存在諸多不規范現象,致使保健食品網絡銷售遭遇誠信危機,引發諸多詬病,也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點。
網絡銷售即經營者通過互聯網直接銷售商品或享受服務的過程。交易雙方的洽談、簽約以及支付、交貨等交易過程均通過互聯網一并完成,交易過程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輕點鼠標就能完成,消費者不用逛街,商品就能送到身邊。網絡使銷售的通信費用、促銷成本和采購成本大幅降低,使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也給經營者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快捷的交易方式給消費者帶來了便利,也使經營者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拓市場,加之具有沒有庫存壓力、經營成本低、經營規模不受場地限制等優勢,網絡銷售迅速發展起來。
由于消費者只能通過產品圖片及介紹來選擇產品,網絡銷售在給經營者及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往往利用互聯網隱蔽性強、傳播快的特點,虛假夸大產品保健功能,伺機侵犯消費者的權益謀取私利,如:以商標名進行宣傳,介紹產品的網頁上沒有明確的產品信息,使得消費者難辨真偽;宣傳含有絕對化用語或不實承諾,如“根治”、“不反彈”等用語和“無效退款”等承諾;編造治療機理,欺騙、誘導消費者;產品標示信息與官方批件內容不符,相關標示批準文號不存在等,影響了保健食品網絡銷售的良性發展。此外,由于網上銷售保健食品的商家多數沒有實際經營場所、產品多為郵寄。多數消費者沒有購買憑證,查清交易主體的真實信息難度大,監管和取證都很困難。
隨著網絡銷售的商品和服務范圍的不斷擴大,行騙者的電腦技術水平、規避法律法規制裁以及迷惑消費者的技術也不斷提高,對監管人員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當前保健食品監管執法正面臨食品監管體制調整和新舊法律體系調整的雙重挑戰。雖然《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先后施行,但《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尚未出臺,大量部門規范性文件尚未依據《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進行調整修正。國家對網上銷售藥品有嚴格的監管條例,如《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但暫無專門針對網上銷售保健食品的條款,而《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也沒有延伸到網絡,目前保健食品網絡銷售正處于監管盲區。
此外,對經營者銷售保健食品進行監管的是食藥監管部門,對網上經營活動進行監管的是工商部門,對網站運營情況負有監管職責的則是工信部門。多頭治理衍生出的監管漏洞,也是導致網絡銷售保健食品問題多發的原因之一。
一是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對于網絡服務商備案地址不在本轄區內的違法案件,應及時向網絡服務商備案地監管部門移送。信息產業、工商、公安、食藥監管、衛生、質監等相關部門之間可通過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工作制度互通信息。
二是建立互聯網銷售保健食品許可制度,包括網絡銷售許可和互聯網保健食品交易服務許可;建立互聯網銷售保健食品準入備案制度,對生產企業資質、保健食品批號、個人和各級經銷商的銷售資質進行備案,對各個綜合電子商務網站在其網站上進行保健食品銷售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登記;標明企業與產品的經營資質,即在網上經營保健食品的企業和個人首先應該具備在線下進行交易的資質,所銷售的保健食品必須是合法產品,互聯網銷售保健食品在發布產品信息的同時還需要標明企業和產品的資質。可由第三方機構協助審查企業與保健食品的相關資質證明的合法性;建立專門的網上保健食品批號查詢平臺,要求互聯網銷售的所有保健食品都必須將其批號鏈接至該平臺,供消費者查詢真偽。
三是建立舉報有獎機制,調動和鼓勵消費者對網上銷售保健食品中存在夸大和虛假宣傳的商家進行舉報,使得監管人員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加大保健食品網絡銷售中的虛假和夸大宣傳查處力度,對涉嫌犯罪的應移交司法部門查處。
目前多數消費者對保健食品常識了解很少,認為保健食品具有治療作用。針對消費者保健食品知識匱乏的現狀,筆者建議監管部門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向消費者宣傳保健食品及醫學保健方面的知識,指導消費者正確認識、合理選購和使用保健食品,并增強防范意識和鑒別能力,形成健康的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