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孔子道德性認知結構及其審美意義

2014-04-05 13:27:05
關鍵詞:孔子

李 雷 東

(長治學院中文系,山西長治046011)

一、引言

《世家》記載,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1]1914孔子在魯定公五年之后,開始以詩、書、禮、樂為教材,傳授君子之業。從《論語》全書來看,詩、書、禮、樂等即是孔子所謂“知”的全部對象。《論語》多處論及“學”,“學”是通達“知”的重要途徑,“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次也”(《季氏》)夫子自居學知,好古敏以求之,所以是次于生知。

“學”在孔子學說中是一個重要范疇,它與“習”與“事”等相連。在孔子學說中,“學”所處的位置,更為基本,更本源*參見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從上述的《論語》中的‘學’字看來,孔子已經提出了哲學中的感覺或經驗,……盡管這種感覺或經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在孔門認識論中卻占據著認識過程的最初環節或重要地位。……‘學’的階段,是知識之所由生。”又:“正因為‘學’是感覺或經驗的同義語,‘學’在形式上被肯定而為知識的起源。”(第176~177頁)。然而《論語·為政》說: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則寡悔,祿在其中矣。”

此章言子張“學”干祿,孔子并沒有直接說明如何獲得俸祿,而是告之以“多聞”、“多見”,并且認為,能夠多聞、多見,俸祿自會得到*孔子在向弟子解說概念的時候,時常將其分解成幾個相關名詞,分別予以解釋,《論語》中的例子還有:“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顏淵問仁。……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多聞”“多見”與“學”又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它們是“學”的途徑。《論語·季氏》說: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從此章可以看出,孔子自居“知之次也”的“學知”,并且認為多聞、多見是認識的途徑和手段。“生而知之”沒有進入孔子的話語系統。“學”由兩個方面構成,即:多聞或聞,多見或見。錢穆認為:“聞指遠。古人之嘉言懿行,良法美制,擇而從之,謂傳述。見指近,當身所見,是非善惡,默識在心,備參究。”[2]189又說:“事物之進入于我心,其最要關鍵,在我之耳與目。……抑且目視由我及外,耳聞由外及我,論其自主之分量,微有區別。”[2]28此段解釋非常透辟,講明了聞、見各自的內容與活動,以及兩者的區分。

“多見”、“多聞”是“學而知之”的重要手段。學的內容,“一句話講來是‘學古’,分言之,是詩、書、禮、樂的制度與道理”。[3]165這些內容多與“見”(觀)、“聞”相關。

除了上引《述而》的例子,同篇還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其他各篇還有:

《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八佾》:“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可見,孔子不僅重視學,還重視學之“所以”,學之“所由”。

二、“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尚書》《禮記》《國語》中都出現過“多聞”。

《尚書·說命下》有:

說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4]175

“學于古訓,乃有獲”是“人求多聞”的注腳,“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與“時惟建事”相呼應。《尚書正義》說:“王者求多聞以立事,學於古訓乃有所得。”[4]175可見,“求多聞”與“學于古訓”相關,“時惟建事”與“乃有獲”相關。“古訓”的意義可以在《詩經》中找到。《詩經·烝民》曰:“古訓是式,威儀是力。”《毛詩正義》曰:“古訓者,故舊之道,故為先王之遺典也。”[5]568“故舊之道”是君子學習的內容,君子“立事”必須遵照這些道理才能成功。“多聞”是獲得“故舊之道”的途徑。

《禮記》中也有關于“多聞”的記載。《禮記·緇衣》有: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志,質而親之;精知,略而行之。’”[6]1650

這幾句話中間有“故”字相連,所以先來看“言有物而行有格”。物,指事之徵驗;格,指舊有法式。“言必須有徵驗,行必須有舊法式。既言行不妄,守死善道,故‘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言名、志俱善,欲奪不可也”。[6]1650言、行都以舊法式為依據,才能言行不妄,這也被認為是善言善行。《正義》又說:“‘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者,雖多聞前事,當簡質而守之。”言行所要遵循的舊法式由“多聞”而來,所以君子應當“多聞前事”。此外,《禮記·雜記下》有君子“三患五恥”的說法:“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禮記正義》認為此一節明君子有三患五恥之事,此“君子”謂在位之君子,“‘未之聞,患弗得聞也’者,言人須多聞多識,若未聞知古事,恒憂患不得聞也”。[6]1567這里也可看出“聞”以古事為知覺對象。

《國語·晉語四》記載:

文公問元帥于趙衰,對曰:“郤榖可,行年五十矣,守學彌惇。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夫德義,生民之本也。能惇篤者,不忘百姓也。請使郤榖。”公從之。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佐,臣弗若也。[7]357-358

這段話有兩點應當說明。

第一,就字面上看,郤榖“守學彌惇”與其后的“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似乎不相聯屬,有突兀之感。若結合《尚書》中關于“人求多聞”的解釋就可以明了,這里的“學”與“多聞”有關,“多聞”即指古訓故事,“先王之法志”皆蘊含在古訓故事中,“守學”當能得之。

第二,《國語》對“胥臣多聞”沒有更多的闡釋,但是很明顯的,“多聞”可以作為升任輔佐的重要條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胥臣向晉文公舉薦郤缺,文公認為其父有罪,不能用。胥臣先舉出舜殺鯀而用禹以及齊桓公用管仲等歷史事實,后引用《康誥》和《詩經》的話,來說服文公。[8]502從《左傳》的記載可以看出,胥臣精通古代歷史和經典,可以委以重任。這應當可以看作是“多聞”的具體而生動的注腳。

“多聞”在儒家經典中的使用,與其在《論語》中有相同之處。前引《為政》篇:“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劉逢祿認為:“多聞如春秋采百二十國之寶書。闕疑,史闕文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慎之至也。”[9]62

又《論語·述而》: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公羊傳》和《春秋繁露》都有對“聞”的解說。《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傳:“春秋何以始乎隱,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10]2353《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襄、成、宣、文,君子之所聞也;僖、閔、莊、桓、隱,君子之所傳聞也。……于所聞痛其禍,于所傳聞,殺其恩與情俱也。”[11]17

經典以及注疏都認為:“多聞”是君子之事,“多聞”是成為君子或擔任官職的條件;“多聞”的對象是古訓故事,是前代的經驗,不僅可以作為言行的借鑒,也可以為言行提供規范。

《易·大畜》象傳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12]40君子學習前言往行即古訓故事,是為了蓄積道德修養。《論語》所謂“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也有同樣意思。通過“多識前言往行”,可以擇善而從,增進道德修養。這即是將源自古代的理想與當前的個體聯系起來。聯系的途徑就是“學”,也即是“多聞”。此外,“多聞”作為感覺或經驗學習的一個方面,其本身就有身體經驗的性質。商周時期的教與學帶有口傳性質,“從傳授的一方說,‘學’既然是‘講’出來的,那么從接受的一方來看,當然只有用耳朵去‘聽’(即聞)才可以得到‘講’學的內容”。[13]從口傳文化的角度看,孔子時代的“多聞”與“故舊之道”聯系在一起不是偶然的,其對于個人道德修養的作用也需要進一步探究。

《說文》解釋“聞”曰:“知聲也。”段注曰:“往曰聽,來曰聞。”[14]626聞聽與聲音相關,聲音對人的智力活動和身體活動都會產生影響。德國語言學家馮·洪堡特說:語音對智力活動起著特別重要的推動作用。發音器官發出的聲音恰似有生命體的呼氣,從人的胸中流出,即使在未使用語言的情況下,聲音也可以傳達痛苦、歡樂、厭惡和渴望,這意味著,聲音源出于生命,并且也把生命注入了接收聲音的感官;就像語言本身一樣,語音不僅指稱事物,而且復現了事物所引起的感覺,通過不斷重復的行為把世界與人統一起來,也就是說,語音把人的獨立自主性與被動接受性聯系了起來。[15]64這段話揭示了語音對人的思維產生影響的機制。語音不僅是物理的波動,而且還承載著生命體的活力,接收聲音的器官在聽到聲音的同時,也感受到這種活力,感受到事物引起的感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僅僅是重復所學的內容,而且在反復的演習過程中體會先王的道德,從而增進個人的修養。《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1]1925

這段記載生動描述了孔子學習古樂的經過。學習者在反復的演習過程中逐漸“得其為人”,通過技藝的不斷提高和對樂音的不斷體悟,將個人與世界聯系起來。孔子向往堯舜禹等先王之德,所以其通過樂音體悟到先王的世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述而》)更進一步說明了孔子在反復聞聽的過程中,將個體的人格修養與往昔世界聯系起來。

《論語·為政》:“子曰:‘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皇疏引李充云:“耳順者,聽先王之法言,則知先王之德行,從帝之則,莫逆于心,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這里“先王之法言”仍然屬于古言古事,是《論語》中一再出現的認識對象。聽“法言”則知“先王之德行”,即是“復現了事物所引起的感覺”,進而要“從帝之則”,遵照“法言”踐行“德行”,于是完成了從聞到知再到行的過程。所謂“耳順”是指“莫逆于心、心與耳相從”,人的獨立自主性與被動接受性聯系起來,中間沒有滯礙,聽與知成為一體,聽而能“從帝之則”,“知其微旨”。

《論語》中還講了一個極端的例子。《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皇疏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后乃可為人傳說耳。若聽之于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這可以作“耳順”的反面注腳。“耳順”聞聽到的東西,經過研精久習,莫逆于心,融貫到行,才可以“為人傳說”,否則當棄之。“耳順”所揭示的聞與行的關系也說明了“聞”的內容和過程不同一般。語言不僅可以“通過不斷重復的行為把世界與人統一起來”,而且可以把人與人聯系起來,把人與歷史聯系起來。其中關鍵就是“聞”的活動。

《論語》中還多次提到聞與行的關系。《論語·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是指聞知義事應當遵照施行。聞禮聞義都要見諸施行,禮義的規范作用伴隨著聞聽的行為而發生。據《論語》記載,子路勇于行事,為此受到孔子的批評,如《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論語·公冶長》:“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聞均與行相連。孔子并不是反對聞而后行,而是反對子路“好勇過我”,不知剪裁,即不是在規范中行事,或超出了規范行事。

三、“多見而識之”

“多見而識之”是求知的另一個方面。“多見”與“識之”以時間先后關系相聯接,所以,見是識的開始階段。之所以強調“多”見,是為了彌補知覺經驗的不足,同“多聞”一起構成感性經驗的全部內容。孔子認識到知覺的局限,但并沒有摒棄其作為認識過程初始階段的價值,而是力求完善知覺的認識功能。

《論語》只講了“多見而識之”、“多見闕殆”,而沒有說明“多見”、“識”的內容。劉逢祿認為:“多見闕殆,謂所見世也。春秋定哀多微詞,上以諱尊隆恩,下以避害容身,慎之至也。”以當世所在的人和所發生的事來解釋“多見”,并且以春秋哀定昭為君子所見世為例,解說“多見”。綜觀全書,如暫且不論孔子對“見”的求全責備,那這一解釋與全書是符合的,單獨來考察“見”,大多也有相同的意義。例如《述而》: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正義曰:“圣人、君子、善人、有恒,皆指當時天子諸侯言之,所謂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也。”從中可知,“所見世”指當世的統治者。

此外,《子罕》記載:“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也是“疾時人薄于德而厚于色”。《孔子世家》記載了這幾句話的背景:

……(孔子)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衛,過曹。[1]1921

結合《世家》的記載,“疾時人薄于德而厚于色”,“時人”即是指衛國統治者衛靈公。

從上引可知,“多見”的內容是當時的統治者,以及統治者所從事的活動,所以與政治活動有關。然而孔子對當時的統治者評價并不高,《子路》記載:“子貢問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這是直接對統治者的批評。從“多見闕殆”也可以看出,孔子對“所見”是非常慎重的。還應注意的是孔子對所見內容的評價,如下引各章。

2.2.1 評價單元劃分 采用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和行政區劃圖的空間疊加,共劃分16 536個評價單元。

《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八佾》: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公冶長》: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可以看出,僅僅是在知的廣博方面理解“多見”,還不能達到孔子的真正意思。孔子并未停留在多見的層面,他提出的是“多見而識之”、“多見闕殆”,即針對當時的統治者或政治活動,孔子是持有批判態度的,是有選擇地獲得對當世的認識。孔子對不合禮、力不足者、見過自訟者、驕且吝者,都表示不欲觀、何以觀、未見、不足觀,以視而不見的態度,表達了對當時統治者的批判。

孔門弟子多來自平民階層,其中很多人都在諸侯國擔任職務。一方面,平民階層取得了“君子”地位和富貴生活;另一方面,“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懷有文化理想,要求弟子們實踐君子人格,在內在道德上與地位和榮耀相符。在孔子看來,內在的道德修養才是根本。春秋稱賢者、善者多有,孔子何以屢次說不見?皆是因為他們不符合孔子的道德品格標準。

孔門弟子多以入仕為務,而不像孔子期望的那樣,重視道德品格的塑造。《雍也》記載:“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這是孔門高足直言不能接受夫子之道的例子。所以,孔子屢次批判當時的統治者和政治,以知覺上的否定來捍衛自己的信念,堅持內在品格的塑造。此外,所見的當世統治者及其所為之事,必定成為孔子弟子的經驗,如若不重視“見”,弟子們的習染將成問題。

《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孔子將“知人”作為知的一個重要方面來論述,給以特別的關注。從“舉直錯諸枉”來看,這里的“知人”也與政治有關。在《論語·為政》中,孔子明確論述了知人之法:“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錢穆解釋此章說:“此章孔子教人以觀人之法,必如此多方觀察,其人之人格與心地,將無遁形。然學者亦可以此自省,使己之為人,如受透視,亦不至于自欺。否則讓自己藏匿了自己,又何以觀人?”[2]36“知人”首重多方觀察,然后人格才能顯現,有了合乎君子人格標準的人才值得信任。其次,孔子并沒有將觀察的主體排除在外,在知人的同時,主體的人格也一并顯現,知人也是知己、知我。所以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君子在作出判斷的時候應當慎重,一方面不可憑一己之私好人惡人,另一方面“己之為人”也通過自己的所觀所視顯現出來,這表現了知覺上的主體間性。只有具備了良好道德修養的仁者才能夠在“知人”方面有所判斷。《說文》解釋“觀”說:“諦視也。”段注曰:“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視。”[14]432同書解釋“視”說:“瞻也。”段注曰:“引申之義,凡我所為使人見之亦曰視。”[14]431可見,錢穆先生的解釋正與“視”、“觀”等字的意義和用法相符。

在孔子看來,認識活動與道德修養是緊密相關的。《論語》中還記載了一個事件:“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憲問》)孔子正是通過親見了闕黨童子的居與行之后,才對其下了定語,可見孔子在作判斷的時候,是重視“多見”和“見”的。

四、“里仁為美”

見與聞是“知之次”,它們構成了全部感性生活的內容。“聞”對主體的行為有指導和規范作用,“見”則一方面顯示了主體的人格,一方面又是主體間進行道德評價的主要手段。見與聞共同構成了“學”,完成了“知”,它們的完善與提高也即是感覺或經驗的完善與提高。“感性認識的改善,將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共同生活的實踐行為中’,‘給予一個個體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ceteris paribus)一種超越他人之上的優勢’”。[16]350孔子對感性認識的改善以道德完善為旨歸。孔子也將“知”與“共同生活實踐行為”聯系起來。在這種“共同生活實踐”中,見與聞實現新的結合,不僅僅是“知”或“學”的完成,而且是以美的面貌出現。如《論語·里仁》: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一說即邑,又一說即居。無論采取哪一種說法,此章大意都指要居處在“仁”當中,這樣就是美的。這“仁”包括了仁道、仁友、仁業等,在內涵上又指孝、悌、禮、義等,若確指就拘泥了。關鍵在于對“居處”的理解。孔子非常重視居處生活,認為與“仁”相處能夠使道德修養達致完善,才是智的行為。

《雍也》記載有: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此章描述了顏淵的生活狀態:居處陋巷,飲食簡單,沉浸在樂趣當中。孔子認為這種狀態是“賢”,對這種狀態贊賞有加,兩個“賢哉,回也!”反復詠嘆,足以表明其對這種狀態的贊賞和肯定。孔子也描述過自己的生活,“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述而》)此章所描述的生活與《雍也》篇近似,但最后加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彰明這種生活之趣與功利無關。孔子沒有在人生之外尋求仁和美,而是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善充盈在生活與居處當中,就能達到美的境界,也就是“智”。

值得重視的還有《顏淵》篇中的一章: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所謂“請事斯語”,即是要恭行之。視、聽、言與動并列,可見是感性經驗,即是要在感覺或經驗方面實踐“仁”。感性經驗中充滿了“仁”,就如同生活在“仁”中一樣。這是一種美的狀態,也是一種理想,很少人能體會到,也很少人能實踐。“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如果有,孔子是不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的。

孔子沒有局促在社會生活中,又將更寬廣的內容涵攝到感性生活里,在更大范圍描述了浸染了“仁”的知覺經驗與美的關系,體現出胸襟的寬廣,志向的高遠。《先進》記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原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原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不殫煩引出,在于比較四種觀點的不同。前引《里仁》、《雍也》、《述而》等篇,各章觀點和描述均是單獨出現,《先進》篇此章則可看出夫子所許與其他人的不同。子路、冉有、公西華各自描述了自己的志向,大小不同,但均與政事有關,曾皙的描述與三子不同,得到孔子的贊同。曾皙所描述的是一種在自然中悠游自得的狀態。時當暮春,浴乎沂水之上,風涼于舞雩之下,歌詠而歸,居處自然中感受到了樂趣,所有政事都退居在這自然之后,從中顯現出人格修養和精神。自然是大的屋宅,但比屋宅更具流動的狀態,人可以在自然中自由地生活,自然便成為人的對象物、成為人格精神的對象物。孔子在此同于弟子,而其視野已經拓展到廣闊的自然。若以“里仁為美”的命題來況之,孔子將整個自然涵攝在居處的范圍內,居處自然中是仁是美,這是與天地溝通的大美。

可見,孔子的觀念是發展的。這種觀念雖然在《論語》中產生了,但僅僅是一個萌芽,曾皙只是簡單描述了在自然中的活動,孔子也只是表示了贊同,而沒有更進一步的闡發。自然與人的審美認識關系要等到后來的人去發現。

五、結語

綜上所述,《論語》所述“學”知由兩個方面構成,即(多)聞和(多)見。錢穆認為兩者在“自主之分量”方面有區別,目視由我及外,耳聞由外及我。個體接受道德原則以多聞為基礎;個體之間的道德批判以多見為基礎。為了塑造君子人格,孔子非常重視兩者的完善,并且將其體現在生活實踐中,同時這也意味著一種道德充足的理想。認知的完善與道德的完善與“美”相關,所以道德理想也就以美的面貌出現。

[1]司馬遷.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59.

[2]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3]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孔穎達.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M]. 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1980.

[5]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M]. 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1980.

[6]孔穎達.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 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1980.

[7]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8]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0.

[9]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0]徐彥.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 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鐘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校補本)[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12]孔穎達.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M]. 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1980.

[13]葉舒憲.“學而時習之”新釋[J].文藝爭鳴,2006,(2).

[14]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

[15][德]威廉·馮·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 姚小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6][美]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生活之美,藝術之思[M]. 彭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學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4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资源|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黄色国产在线| a级毛片网| 亚洲区一区|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日韩在线1|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天天操天天噜| 播五月综合|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免费欧美一级|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久久福利片|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免费激情网址|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国产乱视频网站|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一区国产|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亚洲黄网在线|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97av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国产|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日韩av无码DVD| 毛片视频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91娇喘视频|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亚洲一区第一页|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精品视屏|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91国语视频|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美乳|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国产第四页| 8090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 亚洲人妖在线| 久久性视频|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91麻豆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