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祿,馬婉婉
(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山東青島266590)
2012年歸真堂“活熊取膽”事件引發軒然大波*2012年2月,中國證監會公布了一批企業排隊上市的名單,以黑熊養殖、熊膽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活熊取膽”歸真堂也位列其中,遂引發網友以及亞洲動物基金會的聲討。,殘忍的取膽方式讓黑熊受盡折磨與傷害,養殖場黑熊痛苦的眼神、凄慘的哀嚎聲引起了公眾強烈的憤怒與聲討。無獨有偶,志愿者高速路截停運狗車事件*2012年9月,兩輛開往沈陽的運狗車先后被一群動物保護志愿者截停在京沈高速(河北)盧龍服務區。檢疫人員認為運狗車有合法證明,予以放行,志愿者們卻無法接受,一再阻撓運狗車啟程。2013年3月,重慶沙坪壩青木關高速路口一輛滿載幾百只狗的運輸車被攔下,72小時內,來自北京、上海、山東和深圳等地的400余名小動物保護志愿者紛紛趕到犬只截留地點。,也引發了國人的高度熱議。類似事件的頻頻曝光并備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標志著我國民眾動物保護意識的逐步提升。事實上,對待動物的態度不僅體現著人的同情心和社會文明的程度,也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生潛在影響。
科技的發展固然使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擴展,但人類在享受勝利成果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生態系統破壞和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惡果。自20世紀中葉始,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護運動蓬勃興起,人們動物保護意識有所增強,有關動物權利、動物福利等保護動物的理論應運而生。動物權利理論強調動物與人類擁有相同的道德權利和法律權利,反對人類對動物一切形式的利用,主張將倫理學上的“動物權利”法定化為動物法律權利,賦予動物法律上的主體地位及權利。動物福利理論則較為緩和,主張人類作為惟一的道德權利主體可以合理地利用動物,但要求人們善待動物,關注動物康樂,提供動物更好更全面的生活條件,主張給予動物道德關懷與法律保護,其立法形式表現為初始形態的反虐待動物模式與更高層次的動物福利模式。鑒于動物權利理論涉及法學基礎理論的革命性變革爭議很大,實踐中也罕見立法例,本文僅就反虐待動物模式及動物福利保護模式進行探討。
孕育于17世紀末并逐步興起的“仁慈運動”,以反對殘酷虐殺動物為主旨,主張人應該對非人類生命施以仁慈,不應對其他生命個體行殘忍之事。該思想事實上成為現代動物保護倫理的源泉。隨著人權運動的興起、奴隸制的廢除,達爾文物種進化論興起等事件使得西方國家掀起了反虐待動物立法的第一個高潮。
持仁慈論者認為,盡管動物沒有理性,但其有感覺并能感受痛苦,人類應仁慈和不殘酷地對待它們。并且,仁慈的對待動物可以使人們更好地盡到對他人的義務,否則,有可能會對他人產生不利影響。康德認為對動物具有憐憫和關愛之心的人也能夠仁慈地對待他人,相反,對待他人也會變得殘酷無情。[1]13洛克提出,對動物的麻木漠視及殘忍虐待,當其從折磨動物中獲得樂趣時,會影響孩子心智的完整發育,使其欠缺憐憫之心,對弱小的同情心與仁慈心。[2]65-69邊沁則更加清晰地分析到,動物也能夠感知痛苦,人類并不因理性或者語言能力的差別而具有高于其他動物的道德地位,動物應具有與人類對等的倫理地位。[3]65只有當我們受到動物侵害而感到痛苦時,才有正當理由將其殺死,但不可以毫無原由地殘酷虐待動物。[2]235在人類與動物的相互關系中,人類對動物有著直接的道德義務,我們需將動物的感受作為考量行為得當與否的重要標準,使動物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早在1822年,英國就出臺了人類首部反對肆意殘酷對待動物的《馬丁法令》,1849年又頒布了《防止虐待動物法》,對過度利用、暴力傷害、殘忍折磨動物等行為進行規范,將上述行為規定為犯罪,對造成嚴重惡劣后果的給予刑事懲罰。[4]此后,英國多次對其反虐待動物方面的立法進行修訂,影響較大的有1876年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法》。法國在1850年出臺防止虐待動物的《格拉蒙法案》。美國在1866年出臺《禁止殘酷對待動物法》。進入20世紀,一些國家陸續對法律進行修訂以及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條例和法規,反虐待動物立法更加完備。毛里求斯1957年出臺《防止虐待動物法》。俄羅斯1998年出臺《俄羅斯聯邦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法》。中國香港地區在20世紀30年代頒布了《防止殘酷虐待動物條例》,并在1999年對條款進行擴展修訂。
反對虐待動物是進行法律保護的最低要求。一般認為,虐待動物是指過度利用動物、施加給動物無端痛苦或折磨。反虐待動物即不得違背人道主義,使動物遭受肉體和精神的殘忍對待,合理、人道地利用動物。到目前為止,已有一百多個國家頒布了禁止虐待動物相關法案。概括的講,該類立法的主要內容包括:防止任何形式的虐待動物,禁止殘忍地虐殺動物或對動物施加暴力;禁止施加給動物無端疼痛或折磨;禁止過度利用動物等使動物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5]通過法律手段對給動物帶來無端痛苦、虐害行為的禁止,實現對動物的最低保護。
“動物福利”一詞由美國人休斯于1976年最早提出,是指農場飼養中的動物與其環境協調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狀態。考林·斯伯丁認為,福利是為了滿足基本需要,不受個人喜好、習慣或欲望等主觀因素影響。[6]13動物的福利與動物的康樂聯系在一起。所謂動物的康樂,是指動物“心理愉快”的感受狀態,包括無任何疾病,無任何行為異常,無心理的緊張、壓抑和痛苦等。[7]動物福利不但體現了人類對動物的惻隱之心與道德關懷,也是對動物本身價值及需要的體現。
20世紀中后期,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生態系統不堪重負,生態環境破壞給人類帶來生存威脅。這就使得人類對傳統倫理學觀念的反省,將人類的道德責任范圍擴展到生態系統,催生了“生態利益中心主義”理念,出現了像動物解放論、生態整體論等理論。如1975年彼得·辛格《動物解放》一書提出只要動物具備感受性,就應受到平等的道德關懷,對動物相同的利益應給予平等的關心。美國環境倫理學家羅爾斯頓在他的生態整體論中,立足于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規律性,表明動物與人類一樣具備功用價值以及內在價值,他要求人類將整個生態系統作為道德關懷的對象,盡自身的責任和義務,維護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隨著這些新觀念在社會中的傳播擴散,以及獸醫學、動物行為學等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倡導善待動物,關注動物康樂,改善其生活環境。動物福利思想的發展為動物福利立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動物保護的合倫理性及合邏輯性探討,促進了動物保護立法的進程。美國1966年制定《動物福利法》;瑞典1988年公布實施了《動物福利法》(2002年修訂);丹麥1991年實施了《動物福利法》;1993年德國實施了《動物福利法》(1998年修訂);2006年英國實施了《動物福利法》;[8]菲律賓 1998年制定《在菲律賓促進動物福利法》……。動物福利立法實踐在20世紀已經遍及世界不同區域。各國動物保護的立法各有特點,但其核心內容大都體現為對動物享有的五項自由的保護。其一,溫飽生活的自由。保證動物享有充足食物以及清潔飲水,以維持其健康和活力,使其免受饑渴之苦。其二,適宜生活的自由。應提供安適的生活環境,保證動物足夠的休息時間,使其免遭困頓之苦。其三,健康生活的自由。建立針對動物疾病的預防控制機構,既完善預防疾病的措施,又保證患病動物得到有效的診斷和治療,使其免受病痛之苦。其四,平靜生活的自由。當需要終止動物生命時,應保證良好的處理措施,如將麻醉作為必要條件,不讓動物受到精神傷害,減少其驚恐之苦。其五,表達天性的自由。保證動物享有充足空間以及同類的陪伴,可自由表達其自然心理與行為。在此基礎上,動物福利論者還提出以下五方面要求。其一,應將實現動物的康樂作為立法的首要目標,而不是以人類利益為出發點;其二,應擴大動物福利的保護范圍,讓更多的動物權益受到法律保護;其三,逐步減少對動物的利用,積極尋找利用動物的替代品或替代方法;其四,加大對損害動物福利人的處罰力度,減少免責性條款的適用,這既需要國家完善的監管又需要普通公民的監督;其五,動員社會成員樹立保護動物權益的自覺意識,認識動物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減少對動物的利用行為。
從保護內容和保護程度觀察,反虐待動物模式是動物權益保護的底線,它要求人們不得違背人道主義原則,避免殘忍對待動物,防范對動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或折磨。動物福利模式是動物保護的更高層次,它要求人們善待動物,關注動物康樂,提供動物更好更全面的生活條件,保護動物表達天性的自由。反虐待動物模式與動物福利模式通過明確規定人類對動物的義務來規范人的行為,倡導動物存在的自身價值及對其保護的意義。但兩者均不主張動物是法律關系的主體,回避了動物權利論面臨的動物如何享有權利及如何承擔義務的難題。反虐待動物側重于規定哪些行為不能去做,是動物福利的初級階段;動物福利則側重于要有積極的作為去實現動物的福利,是反虐待動物運動的提升。縱觀各國動物保護法律的發展,大多遵循以《反虐待動物法》起步,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以及公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獸醫學、動物與環境關系等科學研究進展,逐漸建立《動物福利法》甚至《動物權利法》等更高層次的法文。
1.國民相對容易接受。中華民族有憐憫生命的道德傳統,古語“長養慈心,勿傷物命;充此一念,可為仁圣”,可謂道出了其中的真諦。當虐待動物的事件發生后,會有新聞報道、社會譴責甚至游行示威,以示抗議和抵制。反虐待動物是人類普遍共有的同情與憐憫心理的反映,是社會道德的底線,反虐待動物法則是動物保護的法律底線。而動物福利要求動物生活在康樂狀態下,至少動物的五項自由等要得到基本滿足。鑒于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根據居民現有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和我國的執法現狀,不僅會對動物的主人帶來過分地負擔,執法效果大有疑問,并且,很多人會認為在目前很多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很多社會問題尚未解決好的情況下,推行動物福利與以人為本不符。基于社會經濟條件和承受能力采用反虐待動物法,順應大勢,適合國情,老百姓容易接受。
2.有利于推動我國動物保護立法。我國動物保護的法律體系尚不完整,目前,涉及動物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有:《野生動物保護法》《畜牧法》《動物防疫法》《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生豬屠宰條例》等。立法層次偏低、缺失動物保護基本法,制度建設不周全,存在許多立法空白。構建完整、合理的動物保護法律體系,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若缺失反虐待動物這一最低底線時,奢談動物福利,聽上去很動聽,但實施起來會十分困難,不具有可操作性,反倒是過猶不及。萬事開頭難,從動物保護法的發展來講,反虐待動物立法是一個基礎、一個開端。
我國的實際立法進程,印證了反虐待動物模式是我們的一種必然選擇。我國2009年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及熱議。幾經醞釀討論,2010年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虐待動物法》(專家建議稿)。立法大多是一種妥協的結果,作為一個較為新型的立法,更是如此。梳理社會對該法的各種觀點,作者認為,我國已具備反虐待動物的文化傳統、經濟基礎以及法制基礎,以反虐待動物模式為基礎進行立法,逐步向動物福利模式發展,是符合我國實際的立法路徑選擇。
1.對外經濟貿易的需要。國際貿易規則允許進口國設置一定條件、采取相關措施來保護動物。當動物制品的生產過程中缺乏必要福利措施、甚至存在虐待現象,進口國為維護社會道德、居民健康、穩定正常貿易秩序等,可限制其進口。這些措施常以一般例外措施、衛生檢疫、技術與非技術性壁壘、補貼與反補貼、傾銷與反傾銷等形式被西方發達國家廣泛用于動物貿易領域。[9]我國現階段普遍采用的養殖、屠宰流程,在生產、飼養、加工動物產品的過程中,殘酷虐殺動物等行為由于不符合國際社會的動物保護標準,已經引發海內外強烈抗議,一些貿易國家通過設置限制性條件對我國畜產品出口實施貿易壁壘,嚴重影響了中國動物及其產品的出口。制定《反虐待動物法》,通過立法規制相關行為,確保動物在生長、繁殖、處置符合相關規則,可有效減少相關貿易壁壘對動物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2.建設社會文明的需要。人類如何對待動物、人類對生命的尊重及敬畏程度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文明水準。一個沒有惻隱之心,對動物缺乏愛心,漠視動物的生命、殘酷對待動物的民族,會加劇或誘發社會道德的淪喪,也勢必影響本國的國際形象。在中國,制定反虐待動物法,有利于社會公眾人道情感的養成和保持,以維系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于實現人和動物的和諧共處,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3.食品安全與人健康的需要。動物在受虐環境中生長,其抵抗力下降,易受病毒侵害,病原變異后甚至可能傳染給人類;當未采取麻醉等手段,動物在面臨處置時瞬間承受恐懼,其身體產生的激素會殘留在動物制品中,對食用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巨大隱患。這種行為既對動物造成了不應有的傷害,也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同時,要求善待動物,有助于對流浪貓、狗的救助,阻止其攜帶病菌的蔓延,減少SARS、口蹄疫、禽流感等人畜、人禽共患疾病的發生,減少城市安全和衛生隱患。
4.良好社會秩序的需要。虐待動物會引發社會的不滿情緒,已被社會現實所證明。在信息傳播如此快捷、廣泛的時代,這種不滿很容易產生蝴蝶效應,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討伐聲,對施虐者的“人肉搜索”,部分地區更是出現了游行示威,等等。假設虐待動物的事件演化成普遍現象,勢必將沖擊良好的社會秩序;如果對動物、對弱小缺乏惻隱之心,時常虐待動物容易引發暴虐心理,而麻木和殘忍的性情又會妨礙人們相互交往,不利于構建良好人際關系。此外,我國在作為環境資源立法重要環節的動物保護立法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和不足。出臺反虐待動物法,符合當代環境資源法的目的以及環境倫理、環境權益、環境經濟等基本理念,也是完善我國環境法治的需要。
2010年由中國專家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虐待動物法(專家建議稿)》公布。建議稿按照總則、反虐待動物的主要制度、分類管理和分環節管理措施、法律責任的立法邏輯,分為八章。專家建議稿體現中國國情,總則與具體措施各具特色。但建議稿在條文繁簡、相關敏感話題、與相關法律銜接、法律執行、法律責任、具體立法技術等方面,也存在若干遺憾和不足。
1.立法指導思想。作為一部新法,條文要簡明普遍,有廣泛適用性,不宜太過于具體、詳細。專家建議稿有80多條,而且條款之間有重疊甚至沖突,比如第80條動物的相關概念中,概念間存在交叉,如某人從野外抓來一只狐貍進行養殖,這種情況算野生還是經濟動物?在實踐中會出現執行難、操作難等問題。作為中國第一部反虐待動物法,最重要的是要完成有法可依的重任,原則性的東西可以多一點,但是也不能沒有現實操作性。比如說斗雞這種傳統文化方式,按照專家建議稿也算是一種虐待的方式,如何去規避或者解決這個矛盾,也需要考慮。建議進行條文縮減,語言精練,比如第18條規定了一些行為限制與禁止制度,在第三章各類動物的反虐待措施中做了一些細化規定,建議不要規定的太細,給地方立法、部門立法留下空間。
2.對敏感話題的處理。在反虐待寵物動物的措施中,提到省級政府可以規定犬、貓及其制品的限制區域。筆者認為,這部反虐待動物法的宗旨是反對虐待動物、要求善待動物,善待動物與食用動物要分開,各地居民選擇食用哪些動物,因人、民族、文化以及地域而異。筆者建議,不要把禁止食用貓狗問題單獨提出來。此外,2011年農業部按照我國《動物防疫法》《動物檢疫管理辦法》,分別制定了犬、貓、兔的產地檢疫規程,進一步規范了貓狗在屠宰前和運輸前的檢疫程序,確認了合法屠宰殺吃貓狗的合法性正當性。
3.與相關法律的銜接。反虐待動物法與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有較大的關聯性,它們之間應有相關制度與措施上的銜接。比如,專家建議稿17條動物的飼養條件和檔案制度,在畜牧法不叫“規模化養殖”,科學的概念叫“集約化養殖”,規模化僅僅指數量,就是超大量,本身具有無視生命的暗示。集約化包括質和量,包括為動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所以應當用集約化動物的飼養和養殖。根據畜牧法規定,養殖場應該進行登記,污染防治法中有登記許可制度,畜牧法中的登記和污染防治法中的登記許可制度之間是什么關系?又如,對活體動物注水問題,是否應劃分至食品安全范疇?依據食品從產地到流通,到質檢三段管理體制進行管制處罰已有法可依,反虐待動物法可避開這個問題。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法律資源,不要把相關問題都涵蓋在這一部法律上,做好與相關法律的銜接。
4.法律執行問題。這部法律應由哪個部門來實施、執行?如果由公安部門來執行,會存在警力不夠、警察的專業素質等問題;又如,警察對虐待動物取證,需深入到我們家庭內部進行調查,社會能在多大程度上認可這種行為?能否承擔由此產生的成本?關于執法體制,按照有關部門的分工,很多部門都對此有一定的責任,如何把執法工作統一化,將公安、畜牧獸醫、林業等部門都協調起來,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另外,為減輕行政部門和執法部門的負擔,以及反虐待動物的國家財政開支費用,法律可以授權由動物保護組織來執行一部分功能。此外,可設立執法通知程序,當執法人員發現有不適當的對待動物的現象,可能會導致虐待動物的情況出現時,可發出執法通知,要求動物擁有者或者照顧者及時糾正。這不僅能夠達到反虐待動物法的最終目的,同時,也有利于宣傳新的法律規則,逐步提高百姓的善待動物意識。
5.法律責任。專家意見稿中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還有刑事責任,其中罰款比例偏大,筆者建議予以限制。對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虐待動物事件,罰款不能起到根本地遏制作用。我們需要既保護動物,又能教育虐待動物者的有效方法。鑒于虐待動物認定的難度和我國的實際,建議立法中強調正面教育的重要性,體現處罰是為了教育的態度。專家建議稿涉及對刑法有關條款的修改,建議懲罰措施可以多樣化,多應用治安管理處罰法解決問題,慎重動用刑事手段。
6.具體立法技術問題。專家意見稿中該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應該在虐待里面對動物雜交給出進一步定義,憑空制造非自然的生命的形態,強迫不同物種之間進行交配,應當是一種嚴重的虐待行為,獅虎獸的產生完全是以經濟為目的,應嚴格控制;至于馬和騾子的問題,考慮到傳統和經濟因素,可作為例外。第14條各級地方政府未明確由誰負責具體工作,容易造成相互推諉,可明確由宣傳部、文明辦、教育局等部門負責。
[1][美]湯姆·雷根,卡爾·科亨.動物權利論爭[M].楊通進,江婭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2][美]G·L·弗蘭西恩.動物權利導論:孩子與狗之間[M].張守東,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3][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
[4]向林南.從各國立法實例看我國反虐待動物立法中對“虐待”的定義[J].知識經濟,2009,(2).
[5]蔡守秋.論動物福利法的基本理念[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6][英]考林·斯伯丁.動物福利[M].崔衛國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
[7]常紀文.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之法學辨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8]曹明德,劉明明.對動物福利立法的思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1).
[9]楊興,李鳳.關于制定我國《動物福利法》的思考[J].時代法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