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利,孫有樹,魏振宇,楊繼學
三叉神經痛是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性、短暫性的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鐘,可自行緩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臨床上治療方法較多,藥物治療、射頻消融等治療易復法。筆者所在醫院自2009—2012年共收治三叉神經痛患者680例,均采用開顱行微血管減壓術。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80例患者中,男 378例,女 302例;年齡19~80歲,平均56歲。病程最短18 d,最長20年。單側678例,雙側2例。疼痛部位:第一支痛32例,第二支痛324例,第三支痛272例,第二、三支痛52例。
1.2 方法 術前均行頭顱MRI,掃描三叉神經區域,查找責任血管。680例患者術前行頭顱MR掃描,發現責任血管672例。所有患者取全麻后側臥位,頭部下垂15~20°。取耳后發際內斜切口,長5~6 cm,按層切開暴露乳突及枕骨,成形骨窗約2.5 cm2,弧形切開硬腦膜并懸吊,放出腦脊液減壓,待小腦半球塌陷后,顯微鏡下探查橋小腦角區,充分打開蛛網膜下腔,先暴露面、聽神經,注意保護,如有巖靜脈影響三叉神經的顯露,可電凝切斷,松解三叉神經周邊的蛛網膜,充分顯露三叉神經,暴露三叉神經腦干部,松解蛛網膜小梁與神經和血管之間的粘連,確認責任血管,給予充分游離后,將責任血管與神經之間用Tofon棉片墊開、固定。檢查周邊無責任血管,無血管過度扭曲成角或形成新的壓迫后,用地塞米松生理鹽水沖洗蛛網膜下腔,并嚴密縫合硬腦膜,逐層縫合肌層,并加壓包扎。
術中見動脈壓迫621例,靜脈壓迫51例,8例術前檢查未發現責任血管,術中行三叉神經松解術,術后未再出現疼痛。668例術后癥狀即消失,12例2月后逐漸消失;5例出現同側面部麻木。隨訪1年,1例復發,經再行血管探查術后,癥狀消失。
三叉神經痛的病理機制,可能是神經根的脫髓鞘病變引起相鄰神經纖維之間偽突觸形成,使神經元出現反常放電引起疼痛發作。張玉龍等認為:三叉神經痛是神經受到輕度壓迫的一種可逆的神經病理狀態,這種壓迫切需要允許軸突興奮發生,而并不干擾軸突的傳導[1]。該區無神經膜細胞包裹,壓迫的部位主要在腦橋入口5~10 mm,對搏動性和跨過性壓迫特別敏感。壓迫使得神經纖維互相擠壓在一起,繼而形成脫髓鞘改變,導致相鄰的神經纖維之間形成偽突觸覺發生短路,輕微的觸覺刺激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沖動[2]。神經中樞發出的傳出沖動也通過短路循環成為傳入神經沖動,神經反復產生沖動,引起劇烈的疼痛,當神經元發生疲憊時疼痛減弱或消失,經過這一時間段的間隙期,這種過程再次出現,疼痛發作。因此,無論是動、靜脈壓迫,還是局部蛛網膜增厚粘連,只要是導致了神經根脫髓鞘病變,就有導致三叉神經痛的可能[3]。
3.1 切口及骨窗的暴露 均采用耳后發際內一豎直切口,術前標好上項線,竇上1 cm,竇下4 cm。骨窗在乳突后上方,大小約2.5 cm2,向上方暴露橫竇及外則乙狀竇,弧形切開硬腦膜并懸吊,上緣達橫竇及乙狀竇交界處,長約1.5 cm,這樣更容易術中直視下暴露三叉神經,易于手術操作,反之術中三叉神經不易顯露,易牽拉面聽神經,從而引起繼發性的面聽神經功能障礙。
3.2 巖靜脈的處理 在行微血管減壓術的過程中,巖靜脈可能阻擋視野可阻礙三叉神經的暴露,甚至可以壓迫神經,很多學者主張對這些巖靜脈予以切斷,因為大部分患者在切斷巖靜脈后并沒有發生并發癥,對于巖靜脈切斷后出現的小腦腫脹、出血,也被認為可能為其他原因導致[4]。680例中,有616例巖靜脈行電凝后切斷。巖靜脈在燒灼時一定要小心,因巖靜脈壁非常薄,極易在燒灼過程中因靜脈壁的收縮引起巖靜脈從根部撕裂,一旦撕裂出血,應停止電凝止血,及時應用明膠海綿給予壓迫止血。616例巖靜脈處理的患者,術后無一例出現并發癥。
3.3 責任血管的處理 術中探查責任血管時應輕柔,避免過度牽拉造成分支小血管的損傷,責任血管墊開后,避免血管因墊片的推力造成血管的扭曲及成角,或形成其他部位新的壓迫。墊片大小應適中,固定時應有附著力,避免因血管搏動造成墊片脫離,除應完全將血管和神經墊開外,還應注意因墊片過大造成對神經新的壓迫,這都是術后疼痛復發的因素,應加以注意。
3.4 硬腦膜處理 硬腦膜應縫合嚴密,術中因張力因素,對不能縫合嚴密的硬腦膜,用少量肌肉及生物膠將硬腦膜黏合緊密,避免術后腦脊液漏造成的皮下積液及腦系感染。皮下不放置引流管。
3.5 術后的處理 術后應早行腰椎穿刺術,釋放腦脊液,同時注入5 mg地塞米松,減少因血性液刺激造成的頭痛。常規給予切口換藥,觀察切口及皮下有無滲液,如有異常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是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行之有效的方法,該手術屬于對因治療,具有創口小,出血量小,術后并發癥少、止痛效果確切、復發率低、不遺留面部感覺障礙等優點[5]。
[1]張玉龍,和華元.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76例療效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27(8):749-750.
[2]李世亭,潘慶剛,王戍遠,等.三叉神經痛發病機理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03,2(3):248-251.
[3] Yoshino N,Akimoto H,Yamada I,et al.Trigeminal neuralgia:evaluation of neuralgic manifestation and site of neurovascular eompression with 3D CISS MR imaging and MR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3,228(2):539-545.
[4]張繼志,段云平,高寶山,等.巖靜脈的顯微解剖研究及術中處理[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8(7):713.
[5]李 成,雷 町,毛伯鏞,等.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J].華西醫學,2007,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