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承旺,王忠新
難愈性創面通常是由于燒傷、電擊傷、褥瘡等因素導致的深度創面,部分創面深度可以達骨膜,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對創面壞死組織清創,用雙氧水、生理鹽水等沖洗,定期換藥處理,但有肉芽生長緩慢,換藥周期長,患者痛苦大,花費多的缺點。自2006年03月—2012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燒傷整形外科和創傷外科,共收治難愈性創面患者30例,清創后采用可沖洗性負壓吸引技術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8~70歲,平均48歲。患者均為難愈性創面及不能立即施行確定性外科創面關閉者。其中燒傷、電擊傷、熱壓傷患者15例,呈現Ⅳ度創面(按照四度五分法);車禍碾擠壓傷患者6例,其中伴有骨筋膜室綜合征2例;壓瘡、褥瘡患者9例,患者大部分創面在腰骶部和股骨大轉子區域,有膿性分泌物,深達骨質,其中伴有骨髓炎1例。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給予廣譜抗生素治療,同時行創面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等待培養結果調整抗生素。部分患者創面給予簡單清創包扎,然后去手術室清創,其余患者直接在手術室行清創治療。術中根據病情盡力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及異物,徹底止血,然后采用3%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沖洗多遍,沖洗滿意后慶大霉素鹽水濕敷。濕敷10 min后創面外噴生長因子。同時根據創面大小選擇可反復沖洗VSD產品,適當修剪VSD產品,使其能恰好覆蓋創面。將修剪VSD產品邊緣給予簡單固定,用半透性薄膜粘貼密閉整個區域,引流管連接中心負壓接口,以 60~80 kPa(1 kPa=7.5 mmHg)負壓持續吸引。每天觀察吸引情況,發現或可疑出現堵塞后及時從沖洗管中注入生理鹽水給予沖洗,防止因引流管堵塞影響治療效果。術后10~14 d去除負壓引流材料,除部分褥瘡患者因創面嚴重,肉芽未能完全爬滿創面;其余患者創面見肉芽生長良好,給予二期植皮或皮瓣修復,術后恢復滿意。
患者一般接受負壓吸引治療7~14 d,最長的接受治療20 d,負壓吸引中均未見創面出血、感染加重等不良反應和皮膚過敏反應情況。1例患者因個人經濟原因終止治療,其他患者應用后創面明顯縮小。3例褥瘡患者肉芽未爬滿創面,仍有少許壞死組織外,其余患者見創面內肉芽生長良好,創面爬滿肉芽,觸之有明顯點狀出血點,給予二期植皮或皮瓣修復,修復后恢復滿意。
VSD負壓引流技術是由德國ULM大學Fleischman博士于1992年首創并臨床應用,取得了明顯效果。于1994年由我國裘華德教授首先引進、發展并改良了該技術,取得良好效果,早期主要應用于感染性創面的治療,隨著VSD技術進步和成熟,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現已廣泛應用于普通外科、骨科,創傷外科、燒傷整形科等。
3.1 VSD負壓引流技術促進創面愈合機制 ①負壓機械力學原理,組織收縮變形、縮小無效腔和創面,清除滲液和壞死組織;②負壓生物學特點,消除水腫,改善微循環,刺激生長因子產生,進而加快細胞分裂增生,促進和加快肉芽組織形成,同時防止外源性細菌侵入。
3.2 VSD負壓引流技術禁忌 雖然VSD治療能充分引流和刺激創面肉芽組織快速生長,縮短治愈時間,是治療軟組織損傷的一種安全、可靠、簡便、有效方法,同時還減輕患者痛苦和醫務人員工作量,但是仍有它的禁忌,一般不用于:①癌性創面患者;②凝血機制異常患者;③引流區域有活動性出血患者。
3.3 VSD負壓引流技術應用中注意事項 ①應用前一定要徹底清創、止血;②應用中觀察負壓引流管中引流液顏色和量,防止因觀察疏忽導致因創面出血引起出血性休克;③注意負壓吸引中負壓調整和變化,防止因封閉薄膜下積液(漏氣)或機械故障導致負壓變化;④防止引流管堵塞,及時注入生理鹽水沖洗;⑤保持負壓材料的密封性和有效負壓引流是治療的關鍵[1]。
總之,難治性創面經過清創后應用可沖洗性負壓吸引技術治療,可以促進創面肉芽的生長速度,同時避免吸引導管的堵塞,有利于促進創面的愈合,減輕患者的痛苦。
[1]申傳安,柴家科.應用負壓治療技術修復小兒淺Ⅱ度燙傷創面的效果觀察[J].中華燒傷雜志,2013,1(2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