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麗,徐莎莎,張銀玲,呂 衡
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壓力的增大,許多人群的身心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衰老和病變,全球約有75%的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逐漸開始重視自身的健康保健問題,健康管理理念也漸漸深入人心。
健康管理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它是指以不同健康狀況人群的健康需求為導向,對健康狀況以及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分析、評估和預測,并提供專業健康咨詢和指導,同時提出健康計劃,協調個人、組織和社會的行動,繼而對各種健康危險因素進行系統干預和管理的過程[2]。旨在防止疾病的發生,減少醫療費用支出,提高生活質量,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全球許多國家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維護和管理系統,使健康管理體系逐漸完善并趨于多元化。
2.1 美國模式 健康管理起始于美國。早在1929年,美國藍十字和藍盾保險公司就對教師和工人提供基本的醫療及健康管理費用;1969年,聯邦政府出臺了將健康管理納入國家醫療保健計劃的政策等。為進一步完善健康管理服務,美國采取了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災難性病傷管理、殘疾管理及綜合人群健康管理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策略[3]。近年來,以凱薩為代表的管理型、整合型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模式日益受到關注與好評,以健康為中心、價值醫學為先導,合理配置專業人員,對健康管理模式進行精細化管理,以達到強化人群對疾病預防理念,從而降低醫療成本[4]。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上升,參保人的減少以及醫療服務統一由第三方支付的制度造成過度的醫療需求,使醫療費用快速上升,數量龐大的無保險人群無法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醫療體系的運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而且美國家庭也都承受著巨大的經濟負擔[5]。
2.2 日本模式 早在1959年,日本政府就采取“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措施來改善衛生狀況和潛在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有效提高了健康水平。八千穗村最早實施健康管理,該村人人擁有健康管理手冊,每年進行健康調查、診斷和評估,同時建立健康檔案以進行長期跟蹤服務[6]。此外,衛生教育部門等時常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以增強人們的健康意識。日本健康管理的成功得益于健全的法律法規,發達的網絡系統以及強烈的國民健康意識。近年來,伴隨健康管理費用持續上漲,農民及低收入人群無法得到相應的健康服務,而人口老齡化日趨加劇等,也給日本社會的健康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
2.3 芬蘭模式 20世紀7O年代,芬蘭北卡累利阿省對心血管疾病進行干預和評估[7],以社區為基礎,由國家公共衛生學院評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以通過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改變人群生活習慣、發揮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組織的預防功能,真正從源頭上降低疾病危險因素的發生率。其模式成功主要在于:①構建適當的流行病學和行為學研究框架;②與社區合作,改變環境和社會規范;③多種項目干預戰略;④團隊的堅定信念和意志;⑤積極參與國際合作[8]。
2.4 英國模式 英國是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國家,1948年建立國家醫療衛生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1975年和 1986 年通過了《社會保障法》與《國民保健制度》[9]。目前,NHS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立醫療體系,由基本護理機構、地區醫院和中央醫療服務組成,并建立了初級衛生保健體系和二級保健體系,在制度模式上實行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障制度,同時依靠政府的力量,以公平性的原則為國民提供全面可及的,基于患者需求而不是其支付能力的全民免費醫療服務。NHS雖得到世界的認可,但逐漸顯示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①巨額的衛生投入加重政府負擔,醫院為節約成本而降低服務水平;②衛生機構效率低下,候診時間過長;③衛生人員結構不合理,增長比例不平衡等。NHS雖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但大眾仍對衛生體系是否能夠按期得到改善表示擔憂[10]。
我國最早的健康管理思想產生于2000多年前,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健康管理理念模式則開始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前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主要模式有兩種:
3.1 社區模式 社區衛生服務是以社區為范圍、家庭為單位,以社區人群的衛生服務需求為導向,將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及健康教育等融為一體的新型衛生保健模式。如蘇州的以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為支撐的社區健康管理模式[11]以及上海市閘北區的“健康閘北2020”模式[12]等,均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對居民進行健康體檢并建檔,同時跟蹤健康狀況,以進行動態評估,并對存在問題適時干預。但社區模式發展不均衡,呈現區域、城鄉差別,存在著社區健康管理不到位、服務水平低、專業人員缺乏、經費不足等諸多問題,新型先進的社區健康管理模式全國全面覆蓋任重而道遠。
3.2 醫院模式 “以疾病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是目前醫院的主要服務手段,雖也同時成立了集健康體檢、健康管理與健康教育于一體的健康服務部門,為人們提供健康體檢、檢后分析、健康教育等健康服務。但由于醫院健康管理還處于發展階段,還未與社區、家庭等形成系統體系的分級分層健康管理機制,且由于醫院健康管理部門日均人流量比較大,而健康管理專業人才較少,時時處于超負荷狀態,服務質量難以提高,而且缺少專業技術力量及設備等的支撐,導致健康管理服務的提供不系統、不完整、不科學。
縱觀各國健康管理發展與經驗,呈現出政府重視,法規制度配套,等級衛生保健體系系統完善;各級醫院及社區職責劃分明晰、銜接緊密,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組織預防功能強;管理措施手段有效科學等特點。給我們的啟示:①借鑒國外成熟經驗及做法,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和大眾需求的健康管理體系及模式;②加強相關法規制度的完善,將健康管理與醫療衛生服務有機結合;③結合國家醫改重點,與“醫聯體”同步,建立分級分層覆蓋城鄉配套完整的健康保健體系;④注重社區健康管理功能的發揮,推廣城鄉成熟的社區健康管理模式及經驗等。
總之,健康管理是保障和增強人民群眾健康的優先策略。隨著工業現代化、經濟全球化、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公眾對維護和促進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國健康管理工作亟待加強和完善。我國的健康管理工作應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以社區健康管理為基礎,優先發展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健康需求。同時,積極加強社區、醫院及健康管理產業的有效聯合及對接,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性健康管理模式,從根本上提高人群健康生活水平。
[1]隋樹杰,王 崴,仰曙芬.國內人群亞健康狀態現狀及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08,1(15):26-28.
[2]符美玲,馮澤永,陳少春.發達國家健康管理經驗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3(2):233-236.
[3]張瑞利.健康管理產業的供給現狀及趨勢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07,4(1):50.
[4]馬偉杭,張俊華,晏 波.美國管理型、整合型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模式初探[J].中國衛生人才,2012,1(6):78-80.
[5]朱銘來,陳 妍,王夢雯.美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述評[J].保險研究,2010,11(1):36-48.
[6]曹 江.淺談日本健康管理—訪日見聞之二[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1994,14(6):42-43.
[7]金彩紅.芬蘭健康管理模式的經驗[J].中國衛生資源雜志,2007,10(6):312-313.
[8] 李 想.芬蘭健康管理模式的啟示[J].現代職業安全,2008,09(85):50-51.
[9]王雁菊,孫明媚,宋 禾.英國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醫學與哲學,2007,8(1):99.
[10]鄭曉曼,王小麗.英國國民醫療保健體制(NHS)探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12):919-921.
[11]王慶慶,黃 敏,楊光華,等.以衛生信息化為支撐的社區健康管理及效果評價[J].中國數字醫學,2012,7(4):17-19.
[12]曹海濤,潘毅慧,劉 登,等.上海市閘北區社區綜合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健康管理,2011,07(14):2195-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