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姝 李愛勤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 第二地質大隊,河南 鄭州 450016)
礦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十分重要,我國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和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都來自于礦產資源。然而,隨著礦山企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礦產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對礦山的環境影響問題也愈來愈嚴重。
礦區采礦活動的進行,無論是露天采礦還是地下采礦都對當地土地資源的破壞十分嚴重。據統計,我國目前各類露天礦山有1 500 個,露天礦山占地面積大,露天采礦要進行大量的表土剝離,嚴重破壞了土壤的穩定性,造成水土流失,破壞了礦區生態環境的穩定及當地的地表景觀,還由此引發了如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發生。
礦區采礦活動對礦產水資源的破壞也十分嚴重,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第一,由于采礦使得礦區的地表塌陷,水位下降,由此而形成了大面積的干涸。采礦還使得地表植被對水的吸收涵養下降,阻礙了地表徑流向下滲透。此外,采礦還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下水流的走向,甚至造成了地下水斷流。第二,采礦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水,按水質成分來分,這些廢水主要包括了酸性水、高硬度水、高混濁水和含氮磷的富氧化水以及重金屬污染水、氰化物污染水和氟化物污染水等。特別是酸性水,是在采礦的一系列過程中,由于受到微生物的作用及硫化礦物氧化、分解而形成,這類廢水對水質的污染十分嚴重。
礦山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有尾礦、 廢石、煤矸石以及燃煤電廠的粉煤灰。以萊州市為例,萊州市礦區一年所排放的尾礦大約為500 萬噸,而全國一年的尾礦排放量高達6億噸。據調查初步統計,山東省礦山年廢石排放量約3 707 萬噸,廢石累計量達57 976 萬噸,大量的廢棄物污染了礦區當地的環境。此外,廢氣排放是污染礦區環境的另一大因素,如煤礦開采中瓦斯氣體中的甲烷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成因,另外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露天采礦正向深部發展,開采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使得礦區大氣環境問題進一步加劇。
礦山環境問題復雜,涉及諸多方面,要改善礦山環境,需要制定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現階段,我國針對礦山環境問題出臺了《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土地復墾規定》 等法律法規,從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向對礦山的環境作了保護規定。但是,除了《土地復墾規定》外,其他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及《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只有少許的條款是針對礦山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缺乏實效性。因此,必須制定一套既顧及礦產資源開發,又能保護礦山環境的法律法規,才能有效運用法律手段對礦產資源開發者進行約束,才能使得礦山環境得以改善,切實保護礦山生態環境。
我國礦業占用了大量的國土面積,約20 800 平方千米,且逐年約以200 平方千米的速度遞增。然而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為1.59 畝,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相比更是相距甚遠??梢哉f,我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嚴重不足。因此,對礦山地區的土地復墾與綠化,不僅能改善礦山的環境問題,還能增加耕地面積。目前,對礦山地區的土地復墾與綠化,主要是通過開展植樹造林工作。我國礦山地區的土地復墾與綠化工作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一些有條件的礦山地區,還實現了農、林、牧、副和漁業,促進了礦山地區環境走上了良性循環的正軌。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在礦山地區的土地復墾與綠化工作還不夠成熟,礦山的土地復墾工作任重而道遠。
要改善礦山地區的環境問題,對“三廢”的綜合治理必不可少。第一,廢水治理。廢水是采礦過程中產生了工業廢水,這些廢水污染了當地的地下水水質,危害到生態環境。為了減少廢水的排放,應當加大經濟投入,使用高科技技術手段,如采用“鉛解鋅硫化礦選礦廢水循環利用法” 等技術方法,盡可能的實現廢水“零”排放。第二,廢氣治理。廢氣的產生對礦區人民的健康影響尤其嚴重,要切實解決廢氣污染問題,應當推廣使用新技術,降低廢氣的產生量。除此而外,由于廢氣主要成分為甲烷、一氧化碳等工業氣體,可對廢氣進行回收處理,實現二次利用,提高生產效率。第三,廢棄物治理。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堆放,既占據了大量的堆積空間,浪費了土地資源,又破壞了原有地貌及水文環境。對廢棄物的處理實施回收利用的方法,這樣一方面就地取材,提高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還節約了土地資源,同時也保護了礦山的原始地貌。
總之,礦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為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了利益。但是,礦產資源的開發也給礦山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共存,在對礦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應以發展循環經濟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降低污染,維護礦山生態環境的平衡與平穩。
[1]許敬華,陳甲斌.論礦山環境治理[J].中國礦業,2006(08).
[2]王永生.我國礦山環境治理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西部資源,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