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丹
(湖南省氣象服務中心,湖南 長沙 410118)
1.1 新媒體對氣象傳播手段的沖擊。隨著時代由互聯網向無線互聯網邁進,智能手機逐漸興起,截至2012年12月底,手機網民規模達到4.20 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傳統門戶網站的生存和發展迎來巨大挑戰。新媒體時代,信息爆炸,社會輿情日漸復雜,非法氣象信息發布時有發生,如何在海量的源信息中獲取正確信息,甄別有用信息,并最終達到有效使用的目的成為信息傳播的關鍵問題。
1.2 當前氣象服務宣傳存在的問題。首先,信息內容不豐富、服務功能單薄。除了現有的門戶網站沒有跨平臺的網絡氣象服務應用,沒有靈活定制的氣象服務產品。其次,資源整合不足,開發水平不夠。氣象部門內部資源未能充分整合,服務出口不統一。網站、微博等媒體手段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合力。服務內容僅限于天氣,與各行各業、生產生活的結合不夠,拓展不夠。導流手段不足,搜索引擎、網址導航、合作網站等導入流量下降。
1.3 新媒體開發與應用的意義。氣象服務宣傳口徑不再單純是氣象信息的發布渠道,而更應該成為氣象服務傳播的媒介以及科學使用氣象資訊的重要推手。只有將微博、微信、APP 等新興媒體整合到“第一門戶網站”旗下,將“自媒體”所具備的強大互動功能內化成為門戶網站的信息交互體驗,才能使之成為拓展氣象服務覆蓋面的有力助手,從而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
2.1 門戶網站的升級改造
通過升級改造,實現門戶網站內容管理平臺、信息服務平臺、業務管理平臺的統一,從而達到氣象新聞、天氣預報的實時發布、信息的快速傳播、內容的有效整合、資源的便捷共享、服務的雙向互動。讓門戶網站成為省級氣象信息的權威媒體,公共氣象服務主流平臺之一。
2.1.1 優化網站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庫。篩選目前網站上已有的服務產品,進行科學分類,將服務產品劃分為預警、預報、監測三大系統。開發交通、旅游、水文、地質災害、能源電力、環境、農業、 健康等重點領域專業化氣象服務模塊,將服務產品以圖形、圖像化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公眾一目了然。
2.1.2 將新媒體整合入門戶網站。實現網站與微信、微博模塊的無縫對接。考慮到網站自主搭建論壇,維護成本太高,接入微信、微博等低成本、高傳播的傳播渠道,增強網站交互體驗,帶動點擊率。
2.2 新媒體的開發與集成
開發API 網站接口,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形式集成入網站實現與網友的交互功能,包括意見征集、網上投票、問卷調查、留言板等,豐富網站功能,吸引更多訪問者。同時利用微話題等新形式對外發布、接受網友咨詢,成為信息公開的新渠道。將天氣同客戶端本地化后與門戶網站對接,形成對應關系。
2.3 建立全媒體宣傳矩陣
打造網站、微信、微博、報紙等全媒體服務,建立以門戶網站為主要陣地,以公共媒體為有效延伸手段的全媒體宣傳矩陣,并不斷完善、豐富服務形式。同時自上而下,形成全省氣象部門的微博集群,建立新媒體服務系統,便于管理和活動組織。
2.4 建立科學的后臺系統
建立統一的后臺管理系統,進一步將氣象服務宣傳工作業務化、規范化,形成長效機制,包括信息量統計、工作量統計和訪問量統計。支持根據稿件的不同屬性,如自寫稿、轉載、轉發、作者、發布人等,進行分類查詢統計。
3.1 將傳統的天氣預報變為天氣解讀。公共氣象服務新媒體的應用不僅是技術上的開發,在服務內容上也要刷新。應在預報的基礎上加強實時監測數據的發布與分析,將傳統的天氣預報變為天氣解讀,增加氣象災害應對與防御措施的科普,讓公眾更科學地使用預報產品。
3.2 通過新媒體實現氣象服務個性化。通過新媒體開發,實現微博、微信、天氣通預警24 小時自動上傳。提供各地市未來五天天氣預報。24 小時天氣實況,以色斑圖、曲線圖展示。重點開發交通、旅游、水文、地質災害、能源電力、環境、農業、健康等重點領域專業化氣象服務模塊。通過特色旅游產品、GIS 出行產品、實時天氣服務產品、 氣象指數服務產品、 氣象科普動畫服務產品、語音播報庫等多種新形式來豐富氣象服務價值。
3.3 新媒體開發帶來服務形式的多樣化。以湖南省氣象局官方微博為例,在微博上推出“天氣微主播”,每周由一位主播對外發布信息,與網友互動。每天播放四條微博,有天氣消息、天氣新聞、天氣資訊等內容。四位主播四種風格,包括新聞型、情感型、資訊型、時尚型,服務更加人性化。
3.4 基于新媒體應用的社會、部門聯動。通過新媒體互動,一方面與報刊、電臺、電視臺、網絡平臺建立良好合作關系,有固定聯系人,為公共媒體采訪提供綠色通道;聯動各大媒體發起氣候、環境等方面的公益活動;在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期間,形成防災減災媒體鏈條,擴大氣象災害信息覆蓋面,普及防御知識。
[1]王玉潔,胡文超,雒福佐.淺論構建新媒體時代的公共氣象影視服務體系[J].干旱氣象,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