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光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科技信息服務中心,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太陽以電磁輻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即為太陽能。呼倫貝爾市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
太陽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型能源。充分開發并使其利用將成為解決世界能源危機、 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我們人類社會所能接收的太陽能,只占太陽表面所發出能量的約21%,它相當于人類所需求能量的3.5—4 萬倍。太陽能既是清潔能源,又是無污染又可再生新型資源。
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熱能是目前主要的兩種應用方式。太陽能轉換成電能主要應用于偏遠無電地區及海島、衛星等。
(1)太陽房。太陽房是用太陽能來取暖和降溫。冬季取暖的叫“太陽暖房”,而夏季降溫制冷的叫“太陽冷房”。
(2)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是吸收太陽能,將涼水加熱成熱水的一種裝置。當今太陽能熱水器主要是平板集熱器與真空管集熱器這兩種。
(3)太陽灶。把太陽輻射轉變為熱能,提供人類從事炊事活動的爐灶叫太陽灶。它對我們國家燃料短缺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
(4)太陽光溫室大棚。該大棚主要以透明塑料布、玻璃為主要透明材料建成密閉建筑物。溫室大棚是密閉的,所以容易產生“溫室效應”,即將溫室大棚內氣溫、地溫、溫度升高使大棚內溫度、溫度、光熱、水分等條件進行調節,以達到動物、植物發育生長所必需生長條件。
(5)戶用光伏發電。它是利用太陽能電池充分吸收太陽光輻射能,使其轉換成電能的發電方式。大家經常說的太陽能發電就是這個原理。
呼倫貝爾市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經開展推廣應用牧民戶用型光伏電池組件,在此之后,農牧區又推廣安裝“風光互補”工程,太陽能光板也逐漸更新換代。隨著國家“光明工程”的快速實施,“送電到鄉”工程的實施發展,在呼倫貝爾市又新建、改(擴)一大批 “風光互補”、 風/光/柴互補工程,使其總功率達到了約450 千瓦,為偏遠農牧民解決生活用電達萬戶,其總裝機容量逐漸達到約95 千瓦。當前“村村通電”、“光明工程”、“節能減排”項目等工程正在實施,全市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應用等方面,又制訂了新規劃與實話方案,它將為呼倫貝爾市在新能源領域充分開展提供廣泛空間。
呼倫貝爾市沼氣項目,從2003年實施農業部沼氣工程以來,取得了比較快的發展,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機遇,在全市幾個重點農業區和蔬菜大棚,獲得了較好的推廣應用成果。目前,阿榮旗建成沼氣池近7 200 座,沼氣池的建設和使用,為我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呼倫貝爾市推廣應用太陽灶也有很長時間,根據統計,一臺截光面積為2 平方米的聚光太陽灶,每年可節省約1 噸左右的農作物秸桿或薪柴。因此,大力推廣應用太陽灶,對于節省常規能源、降低環境污染、減少勞動強度、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太陽灶在我市推廣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呼倫貝爾市阿榮旗于2010年在阿榮旗進行了土法地熱(羊糞煨燃)技術推廣試驗,并取得了較好的試驗成果和推廣經驗。土法地熱采用火(炕)采暖原理,利用羊糞煨燃的辦法,在僅改動原地面的基礎上,使采暖熱效率提高了80%以上,一次投料可連續采暖七至九天,而所使用的燃料又是單一的、用之不盡的羊糞。該土法地熱技術已在我旗偏遠農牧戶家中逐步加以推廣應用,其低廉的燃料與工時投入,在呼倫貝爾市在太陽房建設與推廣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太陽能光伏發電和熱能量應用,其節能效益主要體現在:運行時不需要消耗其他常規能源,沒有傳動部件不產生噪音,沒有空氣污染不排放廢水,沒有燃燒過程不需要燃料。太陽能與其他能源相比,不排放煙、粉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影響氣候的溫室氣體。
(1)通過太陽能光伏和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可緩解呼倫貝爾市的沙塵暴危害,達到抑制草原荒漠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借助太陽能光伏、光熱并網發電工程的建設,可全面拉動呼倫貝爾市在就業、交通運輸、旅游觀光、地方稅收、經濟發展的連帶效應。
(3)開展大規模的光伏、光熱工程,對治理荒漠、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具有促進和改善的現實意義,其社會效益更加顯著。
(4)通過太陽能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建設、提高農牧民生活質量和經濟收入、減少薪柴使用和遏制生態惡化、提高全民節能減排的優患意識、關注可再生能源發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等,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義和無法估量的社會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