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花婷 魏 霞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1.1.1 科技進步推動力。 由宏觀角度進行分析,城鎮化的動因是依附于國民經濟水平得以產生的。 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環境中,城鎮體系與其他體系時刻在發生著相互作用,這種作用集中反映了城鎮化的結構特性和調整機理, 而科技進步推動力則是這一作用的主要構成。科技進步推動力的發展,不僅使城鎮勞動對象的范圍得以進一步擴充, 也使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比例得以有效的規劃和調整。此外,科技的進步發展也進一步推進了城市生活方式的發展與改善,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鎮化發展進程。
1.1.2 產業結構轉換力。 產業結構的轉換是城鎮化發展中的必然規律。由于不同的產業在實際發展中存在需求彈性,而產業的生產力水平又決定了其供給能力, 所以產業在運營發展中必定會出現結構的變革。 加之市場需求和供給產品的價格存在數量差,進而引發收益梯度的產生,更是進一步推進了農業和非農業產業的演變進程。所以,產業結構的轉換力也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1.2.1 城鎮發展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在城鎮發展的進程中,隨著財富創造活動的開展,使社會勞動中出現了分工的工農差別和地域分工的城鄉差別,正是這種差別的產生,導致了城鎮工業和人口進一步聚集。在城鎮發展的內在機制中,其發展向心力主要表現在更高的收入水平、更為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更好的文化環境和更多的社交需求等。而綜合城鎮的發展特點,自然環境的污染, 生活費用開銷巨大以及土地價格昂貴等也形成了城鎮發展的離心力。
1.2.2 農村推動力機制分析。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化也是一大發展趨勢。 這一趨勢對于城鎮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剩余兩方面。 在生產力的發展中,就社會發展而言,城鎮興起與成長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生產力的剩余和糧食的積累。 農業從業者在具備糧食儲備能力后, 其剩余的糧食生產力就是城鎮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條件,所以農業的迅速發展,必定會在經濟領域促進城鎮化的進步。從經濟學角度出發,人口的城鎮化發展對農村經濟化的影響可以利用以下公式加以說明令dQ/Q=du/u+dR/R,則可以推算出dR/R=-Em(dy1/y)+du/u。式中的R 代表農業人口規模,Em 則代表對農產品的需求投入彈性,Q 和r 分別代表農業生產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u 則表示每個農業人口的農產量。 由上式可知,當收入與農業生產增長率相同時,農業人口的變動率變為了:dR/R=(Em-1)dy/y。 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民的糧食生產出現了剩余, 加之城市的剩余糧食刺激人口勞動結構的分化,都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的轉化,而這也是城鎮化動力機制中農村推動力的主要體現。
城鎮化水平預測中,因素條件法的設計思路是首先找出影響城鎮化水平的各因素間的關系, 然后根據因素變化推算出城鎮化水平的變化結果。影響城鎮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經濟因素,自然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等,不同因素在相應指標的制約下,能夠建立起與城鎮化相關聯的實驗性公式:y=a+a1x1+a2x2+……+anxn,其中ai(i=1,2,3,……n)就表示待定系數xi 的指標。此外,城鎮化水平還可以利用限制因素進行預測, 即通過對限制因素進行分析, 從而得出預警性預測結果。 限制因素的條件計算公式為,式中n(t)為t年人口,n(0)則表示基期人口,λ、μ 分別代表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nmax 則代表限制性因素影響下的人口最大值。
一般數學法在城鎮化水平預測中的應用,是以客觀存在的城鎮化發展規律進行計算,通過選用一個對應的數學模型,使其與城鎮人口發展的情況相擬合, 并依據計算所得出的曲線進行時序順延。一般數學法所采用的計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函數:線性函數:y=kt,k 為常數,y 表示城鎮人口數,t 則代表時間; 冪函數:y=a(1+b)t,其中a、b 均為常數;n 次多項式:y=a0+a1t+a2t+……+antn,ai 為常數。 其中, 線性函數適用于城鎮人口總數處于穩定增長趨勢的類型, 冪函數則能夠反應增長率穩定的城鎮化發展趨勢,而n 次多項式則適用于較為復雜的城鎮人口變化過程。 在采用一般數學法進行城鎮化水平預測的過程中, 為保證預測數據的準確性,應將上述公式與歷史數據資料進行時序回歸,通過改變t 的數值,檢測不同曲線的時序走勢,進而更為準確的預測城鎮化水平。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的“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使城鎮化正日漸成為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動力機制、城鎮化格布局形態不斷優化的過程中,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開展城鎮化管理, 不僅能夠進一步推進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 還能更為有力的挖掘出城鎮化在擴大內需領域的發展潛力。在國家制度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城鎮化的開展將會為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做出重要貢獻。
[1]范曹宗,張振華.基于經濟結構分析城鎮化發展動力機制[D].西北大學農業科學學院,2012(1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