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琴 李莉萍
(河南省輕工業學校,河南 鄭州 450062)
隨著校企合作思想的深入,一些地方政府也逐漸認識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一些職業院校也和企業進行了一些嘗試,做了一些工作,常見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1 建立校外實習基地。 選擇一些優質的企業,建立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 企業每年可以提供一些崗位,接納學生進行為期一年或半年的頂崗實習,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短期的企業實踐,實現“產學結合,工學交替”。
1.2 建立企業冠名班。組建企業冠名班是對企業、學校、學生“三贏”的事情。 目前與企業建立冠名班的形式主要是一年制。在一年制冠名班中企業進行招工,學校組織教學,學習一年后就進單位實習。 從實際運行情況看, 組建企業冠名班極受企業歡迎,也加深了學校與企業的聯系。
1.3 與企業的教學聯動。 為了加強教師對企業的了解,使教學過程盡量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積極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與企業互動。 每年暑假,安排專業課教師參加骨干教師培訓、鼓勵教師參加企業實踐,對今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帶來很大的幫助。 積極邀請企業專家來校為師生開設各類專題講座。同時,還利用學校師資和設備為企業開展員工的技能培訓。 通過多種形式,不斷加深與企業的合作。
1.4 積極參與職教集團。職業教育集團是新形勢下實現我省職業教育資源共享、 促進職業教育和企業優勢互補的職教發展新模式。職教集團的成立,為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入廣泛地開展搭建了新的平臺。
2.1 思想觀念滯后。思想觀念的滯后是阻礙校企合作深入的首要因素。 職業教育的定位本身就是培養技能型人才。 所以,職業院校發展的過程必須同企業緊密相連。 但是在實際中,很多職業院校對校企合作沒有足夠重視,很多工作還只是表面,沒有深入。
2.2 國家政策不夠完善、扶持力度小。 校企合作從長遠來看,是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措施,不是企業和職業院校的私事。 在校企合作方面,國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盡管國家出臺了《職業教育法》、《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相關法規和文件,但是這些只是方向性的,缺少實際的制約性的內容和相應的配套機制。其次,政府財政支持力度相對較小。 沒有雄厚的資金做后盾,職業教育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會很難。
2.3 企業參與度不夠。企業對校企合作不能持發展的長遠眼光看待。 現實中,很大程度上,只是學校愿意做,但是又沒有強有力的后盾。 大多企業促進校企合作不夠積極,認為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得不到什么實質性的利益,因而對校企合作不是很熱心,不愿意參與。
2.4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尚不十分成熟。校企合作涉及面很多,需要處理很多關系,建立一定的運行機制十分有必要。 當前,校企合作中并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校企合作中出現問題,雙方沒有規范的渠道溝通,對合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缺乏預見性。
我國校企合作要深入發展,必須發揮政府、行業和學校三方面的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打開校企合作的局面。
3.1 加強政策支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各級政府,尤其是教育和企業管理部門要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關法律法規, 從政策和法規上給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對于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要給于政策上的優惠,例如,免除企業相應的國稅和企業稅等。 同時,要把校企合作納入國家政策和法規的管轄范圍,做到有法可依,給予校企合作切實的法律保障。
3.2 發揮政府的監督、考核職能和行業的主導作用
我國各級政府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基礎之上,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監督、考核職能,成立相應的指導和監督委員會,對校企合作進行必要的指導、檢查、監督和考核。 行業協會要在校企合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主動為學校提供企業信息、為企業提供學校信息,做好牽線搭橋的工作,并在校企合作中,為學校和企業解決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 推動校企合作的健康發展。
3.3 提高政府財政支持的力度
各級政府,尤其是職業教育主管部門,每年應該給校企合作必要的財政支持。 要撥出專項資金,直接用于校企合作項目,做到專款專用。 對于校企合作做得好的學校和企業給予必要的獎勵,以激發學校和企業的積極性。 學校和企業要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嚴格按照財政部門的要求,合理、規范地使用好這項經費。 政府要加強對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切實保障專項資金的使用。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的形式很多。 開展校企合作,關鍵要建立長效機制,實現“互惠、互利、共贏”。 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加深職業院校和企業的關系,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促進企業的發展。
[1]李文軍等.校企聯合培養工科學生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