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安徽阜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安徽 阜陽 236000)
電線電纜檢測項目研究及檢測方法探討
黃海燕
(安徽阜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安徽 阜陽 236000)
電線電纜在電力系統中承擔著輸送電能的重要作用,是電力系統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電線電纜要嚴格遵循檢測標準,確保電線電纜質量。本文分析了電線電纜外觀尺寸、電氣性能、彎曲性能的檢測項目和方法。
電線電纜;檢測項目;檢測方法;研究
電線電纜是我國電力系統中重要的介質材料,肩負著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責任。但是目前市場中,劣質的電線電纜,嚴重危害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通過全面研究和探討電線電纜的檢測項目和方法,不斷提高電線電纜的質量。
1.1 外觀檢測
人們對電線電纜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外觀設計,如果第一印象人們就感覺電線電纜劣質,那么這個電線電纜的質量就需要進一步檢測。電線電纜的外觀檢測首先要觀察表面有無油污、斑點、裂紋、毛刺等雜質和缺陷,表面看起來是否光潔圓整[1],檢測電線電纜表面的氧化程度和腐蝕度。
1.2 尺寸檢測
電力系統中的電線電纜尺寸有著規范的標準,尤其是高壓交聯的電線電纜,必須嚴格按照我國電線電纜的尺寸標準。電線電纜的尺寸檢測主要包括電線電纜的密度、截面、節距、扇形高度、偏心度、厚度、外徑等。在檢測過程中需要抽取電線電纜樣本,檢測樣本的線徑和絕緣層的厚度,檢測方法需要用千分尺在電線電纜上每間隔1米的地方取一段電纜式樣,各種電線電纜的絕緣層厚度要嚴格符合國家標準。
1.3 結構檢測
電線電纜的結構檢測項目主要包括電線電纜的絕緣線芯、纜芯結構、護層檢測和斷面檢測。電線電纜的結構檢測是結合電線電纜尺寸檢測和外觀檢測的最終檢測,需要保障電線電纜的尺寸標準,確保電線電纜的外觀光亮整潔沒有缺陷。
電氣性能是衡量電線電纜產品質量的重要標準,電線電纜的電氣性能決定著電線電纜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情況,電線電纜的電氣性能檢測主要包括:電線電纜的絕緣電阻檢測、電壓實驗和直流電阻檢測。
2.1 絕緣電阻檢測
電線電纜的絕緣電阻性能直接決定著電線電纜產品的電氣性能,電線電纜的絕緣電阻反映了電線電纜產品承受熱擊穿和電擊穿的性能。電線電纜的絕緣電阻是指電線電纜的絕緣層承受的直流電壓和電線電纜泄露的電流之間的比值,即R=U/I,電線電纜的絕緣電阻檢測方法主要有電流電壓檢測法和電流比較檢測法。在電線電纜的檢測過程中,可以選擇zC-90型的電線電纜絕緣電阻檢測設備,嚴格按照電線電纜的試驗電壓、試驗環境和有效長度進行操作檢測。
2.2 電壓實驗檢測
在電力系統中,電線電纜需要承受強烈的電磁場作用,為了保障電線電路具有一定的絕緣強度,避免電線電路的絕緣材料和絕緣結構在電磁場作用下發生電擊穿和熱擊穿的現象,需要對電線電纜進行電壓實驗檢測。電線電纜的電壓實驗是指將電線電纜產品放在特定的環境中,截取一段電線電纜的實驗樣品,在兩端施加一定幅值的電壓,檢測電線電纜是否在規定時間內發生了熱擊穿或者電擊穿,檢測電線電纜的絕緣強度是否滿足質量標準。電線電纜的電壓實驗檢測,需要結合不同的電線電纜產品在實驗時間和實驗電壓方面進行不同的實驗檢測。另外,電線電纜的電壓實驗檢測,首先需要注意在電線電纜的實驗區設置電線電纜內部金屬接地的裝置,在實驗過程必須連接接地極,要有完善的防護應急措施。
2.3 直流電阻檢測
電線電纜直流電阻檢測的主要原理是電阻定律,即R= pLS,公式中p為電流電阻的電阻率,L為電線電纜的長度,S為電線電纜的截面積,電線電纜的直流電阻檢測方法可以使用直流雙臂電橋或者直流單臂電橋。直流雙臂電橋檢測2Q以下的電線電纜,直流單臂電橋檢測2Q以上98Q以下的電線電纜。在電線電纜的直流電阻檢測過程中,要注意保持直流電阻檢測的環境溫度,確保溫度變化在1攝氏度范圍內,適當選擇直流電阻的電流密度。
電線電纜在使用過程中,其使用壽命和絕緣性能都會受到卷繞扭曲的硬性。電線電纜的彎曲性能主要取決于電線電纜能夠承受的最多的彎曲次數,通過將電線電纜放在彎曲設備上反復、均勻、連續地擰彎曲,直到電線電纜發生折斷,電線電纜的彎曲性能檢測主要包括卷繞性能檢測和扭曲性能檢測。
3.1 卷繞性能檢測
良好的卷繞性能是衡量一個電線電纜產品質量的重要指標,電線電纜中的金屬線材必須能夠隨意卷繞性,具有良好的柔韌性。電線電纜的卷繞性能檢測方法主要將電線電纜按照卷繞的圈數規定卷繞在試棒上,觀察電線電纜的變化。
3.2 扭曲性能檢測
扭曲性能檢測主要是檢測電線電纜在扭曲作用下,是否會發生塑性變形,判斷電線電纜中的金屬線材是否有缺陷或者是否均勻,電線電纜的扭曲性能檢測可以根據電線電纜能夠承受的最多的扭曲次數來區分。
電線電纜作為重要的工業材料,在檢測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使用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進檢測項目和方法,提高電線電纜的產品質量,確保電線電纜在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提高電力系統的供電效率。
[1]黃寧.淺談電線電纜的檢測項目及檢測方法[J].廣東科技, 2007,S1:328-329.
TM246
A
1003-5168(2014)03-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