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霞 申珺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52)
淺析上街重陽觀
劉淑霞 申珺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52)
重陽觀位于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觀溝村西,現存遺留建筑為三清殿、道士房東、西屋三座建筑。此類建筑不僅是明、清時期中原地區建筑歷史和民俗文化的實物見證,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
重陽觀;古建筑;價值
重陽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觀溝村西,是上街區現存最早的古代建筑之一。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遷修于此。現存建筑為三清殿、道士房東、西屋三座建筑。
三清殿是重陽觀建筑群中重要的建筑之一,座北朝南,無梁殿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為灰色筒板瓦屋面。建筑臺明由石塊砌筑,前墻東西側中部由石塊砌筑,高約800mm。東西山墻南側前段及上部為磚砌,北側中下部為石塊砌筑,由條石銜接,后墻中下部為石塊砌筑,上部為磚砌。前墻上部磚雕角科斗拱2朵,平身斗拱7朵,均為一斗二升斗拱,斗拱間拱眼壁上雕刻瑞獸、山石、花草等紋飾,斗拱下有一層卷葉紋飾,雕刻磚大小為550mm×520mm。屋檐下四周為磚雕檐椽和飛椽,翼角由磚挑檐,內有木質角梁,前端裝有套獸。山花處有磚制博風。屋面為灰色筒板瓦,正脊兩端安吻,正脊南側有龍紋浮雕,北側有鳳紋浮雕,中間安有脊獸與吻對峙,上方有二層歇山式建筑寶頂。垂脊尾端安有吞脊獸,前段安獸,戧脊分前后兩端分段處安獸,正脊、戧脊前段上方安魚、飛馬。殿內有一主券連通明間和兩次間,明間有券洞神龕,兩側各有一磚券;東西次間各有一券洞神龕,兩間洞內各有一磚券;東西山墻內側各有一券洞。明間拱券門,其上有磚雕門罩,磚制大、小額枋之間空擋雕刻有蓮花等紋飾,上方有磚制檐椽。兩次間前墻開有圓窗,內側為券窗。
重陽觀兩座道士房東西屋建筑形制基本相同。下舉東屋為例具體介紹。道士房東屋坐北朝南,為二層抬梁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帶廊子。臺明由磚砌筑,檐柱落于石質鼓頸柱礎,平板枋、額枋安插與柱頭,單步梁梁頭安放于平板枋上,檐檁落于單步梁梁頭。東山墻中下部均由石頭砌筑。前墻一層明間開有一板門,上有亮窗,兩次間各有一方格紋窗;二層兩次間各有一窗,外側為券窗,內側有木質窗扇,東屋西墻與西屋東墻為一公用墻。東山墻開有一券門,上有圓形亮窗,墻兩側有磚制墀頭,山墻東側由石制樓梯登上二層。五架梁梁頭分落于前后墻,其上有八邊形瓜柱,柱頭安插枋子,三架梁梁頭落于瓜柱柱頭,檁條落于三架梁梁頭,脊瓜柱安插于梁上,插手、隨檁枋安插其上,脊檁安放于柱頭,椽子分釘于檁條上。屋面為小青瓦,正脊兩端安獸,戧脊分前后兩端分段處安獸。屋內有6根樓板枋,樓板安放其上。
上街重陽觀是典型的道教建筑。傳說建于北魏,有說是建于隋唐,都有道理,因為這兩個時期都是道教的發展時期。一些廟宇、神龕為了信徒祭拜的需要應運而建是不爭的事實。重陽觀初建于宋寧宗慶元庚申秋(1200年),毀于元末,正德(1506年)初年重建。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遷修于現今上街區峽窩鎮觀溝村西。道士房東屋建于清光緒五年,道士房西屋建于清同治八年。
重陽觀歷來就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而是一座規模宏大且建筑精美的建筑群。據村中老人們的回憶,抗戰之前,重陽觀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重陽觀以三清殿為中心的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分布的主要建筑有靈官殿、火神殿、三清宮、圣神洞、天爺洞、八仙洞、祖師廟、太和宮,其他建筑還有閱臺、牌坊、瘟神廟、藥王廟、老君洞、三官殿、蟲王廟、猴王廟、玄壇等,東西還有戲樓、關公廟、馬王廟、佛殿、山神廟、土地廟、道士房等。但重陽觀在其歷史中三次被毀又兩次大規模遷建和重修,原有的十幾間建筑至今只剩三清殿和兩座道士房。
三清殿和道士房東西屋建筑是重陽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清殿為地方手法的無梁磚石制歇山式建筑。是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無梁殿式磚石制建筑,為研究明代無梁殿式建筑提供了實物依據。現存的三座建筑不僅是重陽觀歷史演變的實物,同時也為研究重陽觀歷史格局的變化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重陽觀的建筑群格局布置為坐北朝南,前有寨山,后有重山,兩側為護山,是典型中國古代建筑選址、布局藝術的縮影。建筑上的斗拱造型獨特,雕刻樣式豐富多彩,圖案多以威武、祥瑞、祈福為表現內容的動物、花鳥蟲魚組成,雕刻技法精湛,線條生動流暢,寓意和諧吉祥,是研究我國北方明清時期建筑造型演變、雕刻藝術、民間吉祥圖案等藝術形式不可多得的實例,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拱券技術是磚石結構砌筑的最符合力學科學的方法,三清殿將其技術用于整座建筑的主構架及重要的節點部位,解決了中國古建筑防火的問題,在建筑耐久和大跨度磚石建筑上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抬梁式建筑是中國木構建筑最典型的建筑形式,道士房東西屋為抬梁式磚石制硬山建筑,為研究單體建筑木架結構提供了實物例證,也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
重陽觀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建筑風格的古建筑,道教建筑在中國古建筑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道教建筑強調的與自然相結合的傳統特征也已被當代建筑所認同。所以,重陽觀對研究我國道教文化在中原地區的傳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重陽觀古建筑不僅是反映明、清時期中原地區建筑歷史和民俗文化的實物見證,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史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科學及其藝術價值。加強對其保護也對發展文化旅游事業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
[1]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說說重陽觀的那些事[M].
[2]謝路軍.中國道教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K207
A
1003-5168(2014)03-01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