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梅
(山東師范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現階段山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分析
李晴梅
(山東師范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本文在探討山東省生態文明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現階段山東省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并提出個人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對于山東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生態文明;問題和對策;山東省
山東省作為東部沿海重要省份,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正面臨資源日益短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形勢,這必然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環境和生態問題,必須重視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也是促進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山東省從2003年全面開始生態省的建設,在節能減排、環境建設和污染治理方面顯著進展。截止到2012年,全省萬元GDP能耗、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3.77%和7.67%;萬元GDP電耗下降0.58%;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98.44%。(數據來源:《2012年山東統計年鑒》)。但根據《中國生態文明地區差異研究》評估,山東生態文明水平僅居全國第9位,屬中高水平[1]。山東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仍然面臨諸多挑戰,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
1.1 人口壓力大
山東省人口基數大,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總人口共計9 637萬人,成為全國第二人口大??;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導致人口仍將繼續增長;人口密度達613人/km2,屬于人口密集區。同時,山東省專科以上學歷人口占受教育總人口的比例為9.91%,人口整體文化素質偏低。老齡化程度加深,2011年末,占總人口的10.0%。
1.2 資源相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山東省雖然資源較豐富,但自然資源相對短缺,且利用率不高;消費量大、破壞、浪費嚴重的問題未得到根治??梢哉f,現今山東省已經進入了資源短缺時代。
水資源嚴重短缺,水資源污染、浪費嚴重,水生態平衡失調;2011年全省水資源總量為347.6億m3,僅占全國總量的1.5%,人均占有量居國內第24位,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均耕地0.078公頃,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土地墾殖率高、耕地后備資源匱乏,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后備資源少,開發難度大。森林資源總量不足,2011年森林面積342.12萬公頃,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12%;森林綜合防護效能差。礦產資源總量在全國居中等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部分礦產資源出現缺口或短缺。同時,由于山東正處于工業化起飛階段,高耗能行業節能降耗任重道遠,使得山東省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1.3 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
全省污染物排放量較大,且排放總量大大超過環境承載能力,2011年廢水、二氧化硫和(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為44 331萬噸、182.74萬噸和78.38萬噸(數據來源:《2012年山東統計年鑒》);全省水資源嚴重短缺,水質污染問題仍較嚴重,水生態平衡失調;生態植被恢復慢,林木覆蓋率低;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農業污染日趨嚴重;海洋生態的問題也日益凸出;旱澇、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1.4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仍占主導地位
山東省重化工業發展趨勢快,輕重工業比例不協調;傳統產業比重過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比重較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經過多年努力,全省環境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果不改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將難以解決。
1.5 支撐體系不完善
目前,國家和省級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尚未形成、法規政策體系不健全;一方面法規政策之間存在大量的不協調;另一方面存在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真空地帶,立法工作仍然滯后,法制建設任務依然比較艱巨。
目前山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一些障礙和制約因素,山東省要想實現由經濟大省到經濟強省的轉變,必須抓住時機,科學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2.1 必須加強人口數量控制,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大力發展科技教育,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培養生態文明建設所需各類人才,實現由人口資源大省向人口資源強省的轉變。
2.2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重復利用率。建立以清潔生產為重點的工業污染綜合防治模式,支持企業走清潔生產的綠色發展道路。
2.3 全面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加強飲用水的水源地保護,加大重點流域和污染區域的治理,提高水環境的質量;建立土壤污染及防治、監測體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復墾指數;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加快建設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建立重大污染事故快速反應機制。
2.4 促進產業結構協調,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從以保護生態為主轉向發展生態經濟為主,逐步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經濟體系,走以良性循環為目的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2.5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體系和政策體系,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增強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廣泛開展節約型活動,創建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工廠、綠色單位。
生態文明表達了人類社會經濟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一致性,揭示了工業文明階段社會轉型和演進的方向,它符合人類社會的根本利益,將逐漸成為21世紀的主流社會經濟形態?,F階段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實現山東省經濟、社會、環境及生態的和諧有序發展。
[1]藺雪春.生態文明進路探索:山東個案[J].行政論壇,2012,2:92-96.
F326
A
1003-5168(2014)03-0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