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俠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地生態補償機制創新研究
劉紅俠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基于我國水資源不足,且資源分布極度不平均的基本情況,從而提出了跨流域調水的解決方案。南水北調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調水過程中暴露出諸多的問題,尤其是生態補償機制方面明顯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本文針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地生態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對機制創新做出了相應的研究。
南水北調;渠首;生態補償;機制創新
1.1 補償形式單一
我國對南水北調的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眾多的學者也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但這些方面的研究還并不能解決我國生態補償形式比較單一的問題。目前的生態補償主要還是依靠政府進行,這種補償機制加大了政府在生態補償當中的作用,并且突顯出其核心地位。從而將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減弱,這并不利于相關的市場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因此在將來進行生態補償當中可以適當的提升市場在其中的作用,逐漸減少政府的影響,并且將兩者的作用均控制在一個適度的量之上。
1.2 文化隱性損失研究過少
在之前的研究當中往往將目光集中在對于移民的安置、經濟利益等相對顯性的損失問題之上,而對于較為隱性的損失,比如文化損失、精神損失等,在這方面的研究太過缺乏。因此在之后的研究當中,還應該對渠首地的文化損失等隱性損失增加關注度,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且也需要將這方面的損失納入補償機制當中。
1.3 補貼不足
進行南水北調之后,那些接受水資源的輸入地區受益匪淺,但以渠首為代表的輸出區,卻只能得到來自政府的非常有限的“補貼”。并且進行補貼有時間限制,所規定的范圍也是比較狹窄,這使得輸出區對于水源的保護非常沒有積極性。水源水質得不到保證,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對于輸出區還是輸入區都是沒有絲毫好處的。所以在之后的工作當中要求國家方面適當的提高“補貼”,保證輸出區人們的基本權益,使得水源水質得到有效和積極的保護。
在進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當中,必須要解決好遷移和選擇留守的人們的生存問題。應該保障輸出區和輸入區的公平性,面對渠首地區人們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所造成的損失,需要政府完善補償機制。通過對生態補償機制的創新,將渠首地區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推動輸入和輸出兩個區域的和諧、共同發展。
2.1 現有補償機制對渠首地區的影響
現有的補償機制主要是以國家的財政補貼為主,此種補償方式具有垂直性以及引導性等諸多優勢。但其依舊存在“五個單一”的問題;補償標準單一,通常使用“一刀切”標準;補償方式單一,只通過政府完成補償;補償的來源單一,沒有有效利用市場作用進行補償;補償的時效單一,可持續性較差;補償的對象也比較單一,并無法覆蓋整個區域。并且在進行補償當中未注意文化、精神等方面的補償。
2.2 渠首地南水北調中線的成本分析
南水北調的中線工程的渠首是南陽,以下主要以對南陽地區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進行研究。對于生態補償的成本可以分成三個方面,即直接成本、機會成本以及發展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又分為直接投入和直接損失。直接投入主要內容包含了移民安置、人工造林、工業復建等,而直接損失主要包含了由于遷移群眾而造成的收入下降、企業關閉等。在進行直接投入的研究時,還應當將人文、社會特征等隱性損失歸入其中。
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指為了保障輸出區的水源水質,所實施的相關措施所帶來的損失。比如政府財政收入降低、農民收入降低等。而發展成本主要是指渠首地失去的一些發展權利,進而引起的社會經濟損失。尤其是對于淅川、內鄉等地,當地的原著居民遷移無疑是隔斷了之前相關的社會關系網,而受到這些關系網影響所帶來的幫扶、共同抵御風險等能力也會相應降低。
2.3 補償機制的創新路徑
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生態補償機制進行細分化的操作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公平的原則,對于調水工程而引起的發展機會損失,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創新型的生態補償機制必須要和現有的補償機制有所區別,需要在現有的補償機制的基礎之上進行,同時需要加大市場作用,將市場補償引入補償機制當中。進行市場補償主要依靠水權進行自由交易,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相應的對于水資源的輸入區也應當適當的對輸出區給予一定的補償,對于水資源的使用不能再使用之前公共資源無需付費的舊觀念,并且應當將得來的補償歸于對輸出區的補償當中一并發放。
通過以上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地現有的生態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可見如今的補償機制還存在補償形式單一、補償內容不全面、補償過少等問題。針對這些方面的問題,需要引入市場在補償機制當中的作用,增加市場的補償,從而進一步降低政府在補償當中的作用和影響,以市場的調節為主,政府的補償為輔。對于補償的內容也還需要不斷的完善,不能只著眼在經濟損失之上,還應當見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當中,渠首地區所遭受的文化損失、精神損失等方面,針對這方面的損失也應該提供一定的補償。對于輸入區應當實行有償水資源使用,并且將所得的補償歸于輸出區,以保障輸出區的損失和收入成正比,提高輸出區的保護水源水質的積極性,保障其基本權益。
[1]張杰平.跨流域調水補償制度創新研究[D].武漢大學, 2012.
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2400440013。
TV67
A
1003-5168(2014)03-01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