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德瑩
(開封市圖書館,河南 開封 475000)
圖書館服務在文化民生建設中的作用分析
魯德瑩
(開封市圖書館,河南 開封 475000)
文化民生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我國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圖書館作為文化民生的首要硬件資源,是人民享受“文化福利”的重要平臺,在我國文化民生建設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充分認識到圖書館服務在文化民生建設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與效能是文化民生建設的基本條件。本文以文化民生建設中圖書館服務的重要作用為切入點,著重分析了圖書館服務層次提升,強化文化民生建設的主要措施。
圖書館;文化民生;服務效能
所謂文化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生計中的文化層面,其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人民的精神生計問題。如接受教育、智力支持與精神激勵、圖書影視消費以及參與多樣化的文娛活動等精神層面的民生問題。文化民生主要的目標就在于維護人民享受“文化福利”的基本權利,使人民在共享文化成果的同時,豐富其精神生活,實現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作為文化民生建設的核心因素,圖書館的服務效能對文化民生建設水平具有決定性影響,基于此,優化圖書館服務,提升其服務層次,便成為了文化民生建設面臨的迫切問題。
1.1 重要作用
圖書館是我國文化民生建設的重要硬件基礎,而圖書館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層次,讓群眾切實感受與體驗文化民生建設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福利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文化需求也呈現出擴大化的發展趨勢,在日常消費中,人們文化消費所占的比重持續攀升。文化民生建設實質上就是采取有效的手段對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的滿足。而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保障民眾享受“文化福利”,共享精神文明成果是促進我國文化民生建設的關鍵。保障民眾享受“文化福利”必須以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依托。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過程中,圖書館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圖書館承擔著公眾教育的職能,同時也是科學文化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圖書館服務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圖書館效能的充分發揮,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民眾享受“文化福利”的文化權益的實現,對于文化民生建設就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若“文化福利”沒有惠及全體人民,不能夠被民眾所共享,那么我國的文化強國建設戰略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圖書館是民眾共享“文化福利”的一種直接手段與載體,強化圖書館文化服務,是確保公共文化服務深入民眾生活肌理的有效手段。為此,許多國家都對圖書館建設高度重視,不僅將圖書館作為文化知識傳播的手段,還將其作為推動各國民眾進步的重要載體以及解決人民精神民生問題的媒介。圖書館是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聚集地,是各項信息的集中站,匯集了較高利用價值的文獻資料與信息,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場所。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圖書館的信息管理是在結合國際標準的前提下,由專業人員進行管理與組織,在為公眾提供服務時,可根據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公眾所需的文化與信息服務。可見,圖書館傳播方式的靈活性,管理與組織方式的專業性以及文化資源配置的集中化為公眾共享“文化福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逐步增大,掌握時代前沿信息成為一個國家與民族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而圖書館在宣傳國家相關法規政策、傳播先進科學知識等多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必不可少的力量。此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圖書資源共享程度的提高,數字化圖書館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圖書館服務的水平,推動了文化的有效交流,實現文化廣泛傳播,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平臺,同時對于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實現跨文化傳播,促進民眾的全面進步,提升人民精神生活水平,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1.2 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針對圖書館服務在文化民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圖書館的建設力度,圖書館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但在我國的圖書館建設以及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影響著圖書館服務效能的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圖書館數量無法充分滿足民眾的文化需求。就國際標準而言,一所圖書館服務的輻射半徑與服務人數分別應為4 000m與50 000人。而我國圖書館無論是在服務輻射半徑上,還是在服務對象的數量上,都嚴重超標(輻射半徑約為570 000km,平均每所公共圖書館服務對象的數量可達460 000人),人們共享“文化福利”的文化權益的程度較低。
第二,圖書館建設面積小,公眾在享受文化服務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閱讀空間,從而制約了圖書借閱功能提升,文化傳播受到阻礙,讀者服務與信息整理研究工作開展的難度較大,圖書館服務水平難以有效提升,文化民生建設進程受阻。
第三,圖書館建設年代久遠,服務設施陳舊,與現代圖書館建設標準與服務要求不符。據統計,我國有37%左右的縣級公共圖書館建于20世紀90年代之前,服務條件差,不利于公眾文化需求的滿足。
針對我國當前圖書館服務存在的諸多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圖書館文化水平,成為推動文化民生建設中的迫切問題。
2.1 創新理念,資源共享
文化民生建設中,公眾是文化權益享受的主體,因此,在圖書館建設及其服務中,應做到服務的“人性化”,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向公眾提供圖書館服務的過程中,應將人文關懷滲透到文化服務之中,以此提升圖書館的親和力,提升圖書館在公眾隊伍中的公信力,從而實現圖書館讀者隊伍的壯大,擴大文化服務的輻射區,使更多的民眾能夠享受到“文化福利”,同時也為圖書館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的倡導下,圖書館提供的一切文化服務活動都應與廣大讀者的文化需求相適應,并全面發揮圖書館服務人員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以讀者的文化需求為導向,優化文化資源的組合,并能夠為不同文化需求層次的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文化、信息服務,爭取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文化需求,做到民眾共享文化資源。同時,在圖書館的建設、服務完善的過程中,應充分動員群眾力量參與其中。要充分拓展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資源共享,就必須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拓展。基于此,圖書館在建設與服務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讀者的意見,改善圖書館的虛擬與實體館藏,提升其服務層次,同時,積極加強館際資源的整合,建立各圖書館系統的長效合作機制,促進系統內部圖書館文化資源的共享,在各區域內或各區域之間,積極開展圖書館文化服務共建共享活動。從而以區域為中心,推動圖書館文化服務輻射至全國范圍之內,做到全國范圍之內的圖書館合作以及圖書資源的整合配置與共享,實現圖書館文化服務的一體化,積極推進“網上圖書館”等數字文化服務,擴大圖書館文化服務的輻射區,滿足公眾的終身教育的需求。此外,積極鼓勵群眾力量參與文化民生建設之中,成立圖書館文化服務的志愿者隊伍,鼓勵民辦圖書館或者博物館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民生建設的順利開展。
2.2 創新思路,拓展服務效能
“文化民生”需要不斷創新,圖書館服務也需要不斷創新,才能充分延伸與拓展圖書館服務效能。
一方面,實現圖書館服務的形式創新。圖書館在提供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應在文化資源保存與圖書借閱等基本服務功能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圖書館的文化資源以及設施資源等,進行圖書館服務形式的創新,拓展與延伸圖書館的文化服務內容,擴大圖書館服務隊伍,全面提升體圖書館服務的輻射能力,為公眾提供多元化的圖書館文化服務,以促進社會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例如,圖書館可在充分考慮讀者的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在雙休日或者節假日,積極推出讀者感興趣的展覽、講座等服務,舉辦系列文化主題活動,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文化需求,確保公眾切實享受到文化權益,加快我國文化民生建設進程。
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文化義工”活動。文化民生建設任務并非單純依靠政府力量,或單純通過圖書館便能充分實現,關鍵是群眾的參與。而“文化義工”則是有效動員群眾力量參與圖書館文化服務建設以及文化民生建設的重要途徑。“文化義工”來源于基層群眾隊伍之中,最為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在開展“文化義工服務”的過程中,文化志愿者善于在群眾文化需求與圖書館服務之間尋求到最佳的結合點,從而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基于此,圖書館在建設與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文化志愿者”這一潛在的文化服務力量,調動其參與圖書館服務之中,并通過“流動圖書館”等項目,積極開展“文化義工服務活動”,從而提高圖書館文化公益服務的滲透性與針對性,擴大圖書館服務的影響力,做到圖書館服務效能的延伸,使“文化福利”權益惠及更多群眾。在這一過程中,圖書館要充分加強與政府的合作,積極加強對“文化志愿者”的培訓,在提升其綜合素質與服務能力的基礎上,激發其主動性與創造性,為公眾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服務。同時,通過教育培訓,全面提升文化志愿者隊伍整體服務質量與水平,使更多的文化志愿者能夠投身于文化服務活動之中,最終擴大圖書館服務的覆蓋面,推動文化民生建設。
2.3 引進技術,提升服務水平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圖書館服務也應與時俱進,運用現代化的服務手段,全面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基于此,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應積極引入現代信息化技術,實現網絡化管理,促進圖書館的服務更加專業化、網絡化與規范化,提升圖書館的業務水平。在圖書館服務中,引入先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的整合,積極建立數字化圖書館,從而實現圖書館內的數字資源、文獻資源以及設施設備等的全面共享,推動圖書館服務水平再上新臺階。同時,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還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圖書館服務的進一步延伸與擴展,如開展網上續借、網絡預約等,推出在線咨詢服務,使讀者可遠程利用圖書館的各項文化資源,使服務更加人性化與專業化。此外,圖書館在運用現代化技術進行自身數字資源的開發利用的基礎上,還應積極將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到圖書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過程之中,將圖書資源的貢獻工程與圖書館文化服務的網絡化與自動化有機結合起來,充分提升圖書館數字資源等虛擬資源的存儲與傳輸能力,為公眾提供更高水平的文化信息服務,使圖書館更好地服務于文化民生建設以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除此之外,圖書館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還應充分重視圖書館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積極開展教育培訓活動,使其在具有充分的文獻處理與分析能力的基礎上,也能熟練掌握網絡與計算機的相關知識,全面增強圖書館人才隊伍的業務能力,熟悉現代化技術手段,從而為公眾提供更專業的服務。此外,圖書館在向更重提供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弱勢群體,為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特殊服務。
為避免文化民生建設流于形式,在其建設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公眾的文化權益,并充分發揮圖書館這一文化傳播載體的功能。創新服務理念與服務方式,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完善圖書館服務,提升圖書館服務效能,增強其服務的輻射能力,擴大其輻射區,使“文化福利”切實為公眾享有,積極推動我國文化民生建設。
[1]武勇,劉春穎.拓展公共圖書館服務業務--社區圖書館可持續發展[C].全國中小型公共圖書館聯合會2009年研討會論文集.2009:607-609.
[2]王衛文.創新圖書館服務手段的幾點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223-224.
[3]惲芝蕊.拓寬基層圖書館服務領域之我見[J].科教文匯, 2012,(18):202-203.
[4]王雅娟,趙配影,常琛,王潔慧.人本和諧的圖書館服務文化建設研究[J].天津農學院學報,2012,(2):62-64.
[5]李雪仙.構建和諧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文化[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09,(6):15-18.
[6]李惠娜.我國圖書館服務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12):144-145.
[7]周林興,吳雪飛.民生視角下的檔案館文化民生建設研究[J].檔案,2012,(5):12-16.
[8]閆鵬.文化民生及其建設理路探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6-20.
G2
A
1003-5168(2014)03-0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