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國 張居平
(1.寧夏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寧夏 銀川 750001; 2.寧夏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寧夏沿黃城市帶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的建構
馮偉國1張居平2
(1.寧夏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寧夏 銀川 750001; 2.寧夏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從文化旅游產業的視角出發,結合寧夏沿黃城市帶區域文化的特色,對該地區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的建構進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促進寧夏沿黃城市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建構
寧夏沿黃城市帶作為寧夏對外開放、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亮點,經過近年來的建設,已初具規模,也在區域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缺乏與地域文化的交融,對人缺乏應有的“引力”,因此,筆者從文化旅游的視角,就如何提升沿黃城市帶的品味,提出幾點具體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千百年來多民族共同創造融合了寧夏豐富的文化資源,其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吸納性,發展形成了獨特文化風格,體現著寧夏獨特的魅力。把握區域文化的特色,大力弘揚區域精神的創新,深化文化制度創新,讓政府職能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加強財政投入,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促進文化市場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調整與更新城市產業布局,為文化產業集群的形成創造條件[1]。開展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活動,適應多樣化結構居民的需求。同時,傳統性文化活動、基礎性文化活動和高端文化活動各司其職,合理發展。營造開放多元的文化環境,積極開展對內對外文化交流,依靠其優勢的回族文化,加強與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聯系,并積極爭取國家甚至國際型體育文化項目、研究會議的舉辦權,帶動區域開放文化環境的形成。
1.1 組織文化空間的三要素
人:居民是文化空間的主體。活動:文化活動是空間文化的表現形式。場所:文化場所及設施是文化空間的載體[2]。
文化空間必須以人為本,在宜人的文化場所中開展寧夏人民喜愛,積極參與的文化活動,打造寧夏獨特的文化空間。
1.2 建立文化空間的四個層次[3]
按照空間范圍由大到小,分為沿黃城市帶區域的整體文化意向、沿黃城市帶的文化分區即各個主要城市、文化片區及文化活動場所四個層次。“融合創新”是區域整體文化意向。沿黃城市帶以黃河為中心,黃河文化是其文化基礎。寧夏自古是多移民的聚居地,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厚重的歷史積淀和多民族的文化融合足以激發不竭的創造力。沿黃城市帶區域整體文化意向以創新為出發點,突出融合多元的特點。文化分區:沿黃城市帶各具特色的文化城市。銀川以多文化交融的開放環境打造大都市文化分區;吳忠充分利用廣大的回族人口,組織富有國際影響力的回族文化活動,打造集中反映回族文化的場所。石嘴山工業轉型的同時,打造現代工業文化,開發一定的工業原址、培養先進的企業文化等。中寧作為新興城市,其地理區位沿黃河鋪開,大膽開發黃河文化區。文化片區:各城市內部不同的文化空間。從居民日常活動及認知的有效范圍入手,選擇對應于街區空間范用(用地1 km2~5 km2)且文化活動要素相對集中的功能片區,以規劃新建或城市更新手段引導其形成分區內文化設施集中、活動強度大、特色明顯、居民認可的極核,形成一批特色各異的文化片區,指導各城市中景觀層面的文化空間的發展。文化設施:城市內部微觀尺度的文化空間。更微觀的文化空間則是具體的文化設施和場所,它們具有特定的功能和地點,往往承載某一特定類型的文化活動,如圖書館、音樂廳、商業街等,按照全面性、多層次性、市場性、便利性的原則組織各城市具體公共文化設施的布局,滿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營造充滿創新點的城市文化氛圍。
1.3 確定文化空間的發展重點
建設為城市居民服務,安居樂業的家園。從不同社區居民的群體特點,建構門類齊全、形式多樣的文化設施,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文尺度的公共活動空間。構筑文化記憶載體——現代與歷史共存。把保護文化古跡作為重點,合理開發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繼承和發揚民間活動,結合現代文化場所的構建,引導高端都市文化的發展。打造自然與人工和諧共生的山、水、沙景觀勝地。適量建設城市及郊野公園,營造集生態、娛樂、景觀、文教為一體的沿黃文化帶,使旅游景點及設施的文化含量得以提升。本土向世界開放,塑造文化多元特色。依托回族文化,挖掘西夏文化的唯一性,大膽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打開走向世界的大門。
1.4 文化場所和設施的空間分布
公共文化設施按功能分,包括文化娛樂設施、綠色休閑設施。文化娛樂設施有群藝館(含文化宮、文化館、文化中心)、圖書館(含少兒圖書館)、博物館(含美術館)、劇院戲院等[4]。綠色休閑設施有廣場、公園等。按等級分,自治區級文化設施應將重點放在有利于區域的國際形象的提升上,提高沿黃城市帶的綜合競爭力和知名度;市級文化設施注重與城市文化定位相吻合,帶動不同文化片區的發育。社區級文化設施旨在豐富社區居民生活,強大生活性和娛樂性,強化社區歸屬和參與意識[5]。
寧夏沿黃城市帶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歷來是多種文化交流、融合的包容地區,強化打造開放式多元文化交流的基地,不僅對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對人口素質的提升、軟環境和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文化交流還有助于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密切國內外、區內外經濟技術合作,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內陸開放型經濟的新格局。
由品牌化的產品、產業、企業等形成的品牌體系,是一種高標準、高成本、高效益的市場經營模式,培育、扶持、發展好本地品牌將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寧夏沿黃城市帶應充分調動政府與企業的雙向互動的積極性,為適宜品牌的誕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將市場需求和本地資源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爭創一流的科技品牌、民族品牌、綠色品牌、旅游品牌等,使寧夏的品牌經濟得以快速、健康的發展。
近幾十年來,市場競爭已從過去的價格競爭、質量競爭逐漸演進到今天的品牌競爭。品牌競爭不僅屬于產品,在城市與區域發展營銷的理念下,也成為區域之間經濟競爭的重要特征[6]。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宏觀背景下,寧夏也毫不例外的必將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地區品牌”戰略的實施,將為地區發展的國際化空間創造條件,而寧夏實施地區品牌戰略的最佳平臺正是沿黃城市帶。
3.1 地區品牌戰略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拉動。高檔次的品牌是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社會綜合競爭力的名片,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同時,品牌還具有跨越時空的特點。一旦其特有的品牌形成,這種傳承將對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發揮長遠的帶動作用。提升區域整體形象及區域經濟競爭力。對“地區品牌”的認同,將帶來對區域整體形象的提升。經營“地區品牌”其實就是對地區文化、地區形象、地區特色的經營。同時,富有個性的地區品牌對提升區域特色的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可以說品牌帶動戰略就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以地區為代表的品牌的崛起,將提高整個區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區域的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提升地區產品的營銷推廣與識別能力。地區品牌不但可以打響自己的區域經濟特色,還可以進一步促進本區域產業的提升,強化這種產業集群優勢,促進品牌打造與推廣。增強區域內部的認同感與凝聚力。地區品牌是歷史的積累,是對其產品和服務的一種信任和使命感,而正是地區特有的信念和文化支撐起了這種認同感。在區域文化帶來了地區品牌的同時,地區品牌的創造與發展延續又帶動了區域內部的認同感與凝聚力,構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人們通過對“地區品牌”的認同與維護,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增強了對地方文化、傳統的認知與繼承。
3.2 打造“寧夏品牌”,實施地區品牌戰略帶動
寧夏地區歷史悠久,它見證了西夏文明的輝煌與“絲路文化”的興衰。憑借著黃河的恩賜,成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佳話。同時,寧夏還是中國回族人口聚集度最高的地區。盤點自身優勢資源我們不難發現,寧夏的“地區品牌”戰略應主打“民族牌”“歷史牌”“生態牌”與“特色產品牌”。
寧夏沿黃城市帶隨著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通過對地域文化和產業集群的挖掘,構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景觀,增強該地區對人的“引力”,將為寧夏的對外宣傳交流、社會經濟效益的提升產生巨大的影響。
[1] 吳 揚,王振波,徐建剛.我國產業規劃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現代城市研究,2008,23(1):6-13.
[2] 王承旭.城市文化的空間解讀[J].規劃師,2006,22(4):69-72.
[3] 方 遙,王 鋒.整合與重塑——多層次發展城市文化空間的探討[J].中國名城,2010,24(12):13-19.
[4] 王伯偉,江 浩.作為城市觸媒的公共文化設施及其設計[J].華中建筑,2007,25(2):102-104.
[5] 康之國.構建和諧城市社區中的文化建設:問題與對策[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8,26(3):29-33.
[6] 張曉磊.品牌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探討[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7(3):31-34.
On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 of urban belts along Yellow River in Ningxia
FENG Wei-guo1ZHANG Ju-ping2
(1.NingxiaArchitecturalDesignResearchInstituteCo.,Ltd,Yinchuan750001,China;2.CivilEngineeringandWaterResourcesandArchitecturalEngineeringCollege,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tourist industry, the paper combines the feature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urban belts along Yellow River in Ningxia,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 of urban belts in this region, and points out some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 of urban belts along Yellow River in Ningxia.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ial cluster, construction
1009-6825(2014)28-0004-02
2014-07-30
馮偉國(1965- ),男,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張居平(1970- ),男,博士,教授
TU984.1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