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琪敏,雷小艷,龍 艷
(廣州市增城永寧街永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州 511365)
下肢外周動脈病變(PAD)是糖尿病患者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可引起患者下肢末梢神經病變和動脈粥樣硬化,從而造成下肢缺血和壞死,最終導致糖尿病足和肢端壞疽等病變,給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踝臂指數(ABI)是踝動脈(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其測定操作簡單,是檢測和診斷糖尿病患者是否產生下肢外周動脈病變的一種無創性有效方法[2]。本研究主要探討糖尿病患者運動后ABI對其下肢外周動脈病變的診斷意義和價值。
選擇2011—2013年在廣州市增城永寧街永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治的糖尿病患者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齡25~81歲。納入標準:1)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且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并考慮有下肢動脈血管病變。2)安靜狀態肢體溫度正常。3)不排除間歇性跛行。排除標準:1)肢體潰瘍或截肢。2)確診糖尿病病史不足5年。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麻木、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減弱、靜息痛、肢體壞疽等臨床癥狀,均進行ABI測定、血管造影及彩超檢查。
1.2.1 一般臨床指標的測定
采用標準方法測量所有患者入院時的身高、體質量、血壓等的數值,計算體質指數(BMI)。用非抗凝真空管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2 mL,在2 h內經常溫離心后取血清分裝,于-80℃下冷凍以備檢測生化指標。采用自動生化儀酶法來檢測尿素氮(BUN)、糖化血紅蛋白(HbAlc)、血肌酐(Cr)、血清總膽固醇(TC)、尿酸(UA)、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通過Friedewald公式計算低密度脂蛋白(LDL-C)。
1.2.2 血管造影、彩超檢查
使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Advantx LCV+大型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以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對所有患者進行下肢血管病變檢查。行股動脈穿刺并送入導管分別進行下肢外周動脈不同體位造影,患者主要表現為受累一側血管中度及以上狹窄且血流速度有不同程度的減緩,嚴重者血管完全封閉或血流完全停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查患者下肢動脈血管形態,觀察血管硬化及狹窄情況?;颊咧饕憩F為血管內出現斑塊、內膜增厚、血管硬化及狹窄等。
1.2.3 ABI測定及分組
采用MD2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以及8 MHz高靈敏多普勒探頭測量患者雙側ABI值。測量前患者需適量運動20 min以上,然后取仰臥位,雙手分別置于身體兩側且手心向上,將血壓計袖帶置于患者的右臂,探頭以45°放于患者皮膚上,觀察到多普勒信號后迅速給血壓計袖帶充氣直到高于肱動脈血流停止點 20~30 mmHg(1 mmHg=0.133 kPa),然后緩慢放出血壓袖帶中的氣體,聽收縮壓并記錄數值,重復以上操作直至2次血壓差值<10 mmHg,最后取高值作為肱動脈壓。采用上述類似操作完成雙上臂及雙下肢踝部血壓的測量,足背動脈收縮壓和脛后動脈的收縮壓取高值為踝動脈壓,最后用選定的踝動脈壓除以選定的肱動脈壓所得值即為ABI。按ABI的不同將90例患者分為PAD組(66例,運動后ABI≤0.9)和非 PAD 組(24 例,運動后 ABI>0.9)。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 (AHA)1993年制定的外周血管診療指南中ABI判斷標準[2]制定。正常:運動后0.9<ABI<1.30;動脈狹窄:運動后 ABI≤0.9。
觀察2組患者運動后ABI與血管造影、彩超檢查準確率及臨床各項指標(年齡、BMI、血壓、BUN、HbAlc、Cr、FCP、TC、UA、 TG、HDL-L)的變化。
PAD組經ABI測定均提示有動脈狹窄,經血管造影及彩超檢查證實63例有動脈狹窄,診斷正確率為95.45%;非PAD組經ABI測定均提示動脈正常,經血管造影及彩超檢查證實9例有動脈狹窄,診斷準確率為62.5%。2組ABI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57,P=0.032)。
PAD組患者的臨床各項指標均高于非PAD組患者,其中年齡、SBP、DBP、HbAlc、TC、UA 及 TG 等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運動后臨床各項指標的比較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逐年升高,該病一般病程較長,并發癥較多,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與日常生活,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構成了嚴重威脅,同時也引起了人們的密切關注[3-4]。 PAD 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之一,可引起患者下肢末梢神經病變和動脈粥樣硬化,從而造成下肢缺血和壞死,最終導致糖尿病足和肢端壞疽等病變。相關研究[5-6]表明,我國下肢PAD患者僅6.3%被診斷出。下肢動脈造影費用昂貴,屬于有創檢查,從而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而ABI測定操作簡單,是檢測和診斷糖尿病患者是否產生下肢外周動脈病變的一種無創性的有效方法,患者運動后ABI正常范圍為0.9~1.30,ABI≤0.9 顯示動脈狹窄。
本研究中90例糖尿病患者經過適量運動后測定其ABI,根據ABI的不同將患者分為PAD組(66例)和非PAD組(24例)。通過對2組患者運動后ABI與血管造影及彩超檢查結果分析,PAD組動脈狹窄的診斷準確率為95.45%,非PAD組動脈狹窄診斷準確率為62.5%,2組ABI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57,P=0.032)。且運動后 PAD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均高于非PAD組患者,說明應用ABI診斷運動后糖尿病患者有無下肢外周動脈病變是一種可靠手段,可作為早期診斷PAD的首選和常規檢查方法。
[1]陳麗.運動后踝臂指數評價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9):16-17.
[2]陳萍,于懷江.踝臂指數在2型糖尿病外周動脈病變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中旬版,2011,24(7):2977-2978.
[3]陳麗軍,楊秀琴,張如意.踝臂指數評估2型糖尿病下肢外周動脈病變的臨床價值[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32(6):707-708.
[4]胡映玉,路文盛,顏曉東,等.踝臂指數評價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動脈疾病的價值[J].海南醫學,2009,20(1):20-22.
[5]Inatsu Y,Bari M L,Kawasaki S,et al.Efficacy of acidified sodium chlorite treatments in reduc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on Chinese cabbage[J].J Food Prot,2005,68(2):251-255.
[6]邊芳,郭桂智,王慧芳.踝臂指數評價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臨床觀察[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7,3(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