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業方,葉柯霖
(安徽大學 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由于城市發展速度過快,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城中村”這一特殊的社區。之所以說它是一個特殊的社區,是因為“城中村”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由農村地區演化而來的,雖然在地域上它和城市地區是相互連接的,但是無論是從表面形態還是社會組織上看,“城中村”都顯得獨立于城市之外。與此同時“城中村”又有別與傳統的村落。它既具有城市社區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村落的某些特征。對于”城中村”的概念,眾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城中村”進行了定義,比如區位角度、社會轉型角度、社區特征角度等等。但“綜合來說,所謂‘城中村’,就是指在繁華的城市里或城鄉結合部,那些沒有或只有很少農田,村民已經基本不務農,村民部分甚至全部轉變為城市居民,但依然保留農村管理體制的社區,也被稱為‘都市里的村莊’?!盵1]
“城中村”作為我國大陸在城市化進程中所特有的現象,它的產生可以說是在我國城市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俺侵写濉钡漠a生原因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大量勞動人口的涌入,但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卻是受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經濟、社會等方面都快速發展,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的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城市化規模的擴大則也成為了必然。城市用地的擴張自然而然地會征收城市周邊的農村土地,大量的農用耕地被納入城市建設之中。但是對于村民居住的村落,“對農民的拆遷補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到農民、政府、開發商方面的利益,要協調好這三方面的利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談判?!盵2]因此,為了追求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為了節省城市建設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大部分城市會對村民的居住村落采取擱置的態度,轉而集中精力建設城市周邊的農業用地。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村落周邊逐漸高樓林立,與城市地區無異,而村落則變成被包圍在城市中的村莊。
城市化的發展使得城市建設與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輸入,而同時,農村地區的勞動力過剩也驅使著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尋找賺錢的機會。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解決居住問題是外來人口的首要問題。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政府并不會對外來人口提供廉租房。而大量的外來農民工和城市的低收入者迫切需要可以降低生活成本的廉價居住地。此時,“城中村”因其廉價的房租變成了眾多外來打工者的首選居住地。大量的勞動人口涌入城市客觀上促成了“城中村”的形成。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實行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城鄉管理過程中的主要模式。城鄉隔離的管理模式使得城鄉在資源配置、福利待遇等各個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差別。“城中村”之所以長期存在從根本上說是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李立勛進指出傳統的城鄉二元體制與政策造成了城市內部城一一鄉二元發展格局,是城中村形成的本質原因?!盵3]從土地所有權上看,農村的土地歸村集體所有,所以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征地拆遷補償方面顯得格外復雜。另外,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以戶籍制度為基礎使得農村人口享受不到與城市人口在失業、養老、廉租房、社會保障等方面同等的待遇。已經失去耕地的農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很難在城市找到工資待遇滿意的工作,而外來人口對廉價房的需求正好為村民們提供了生活來源?!俺侵写濉痹谶@種情況下長期的存在。城鄉二元的管理體制也使得農村歸村集體所管理,國家對“城中村”管理的缺失,也是“城中村”形成的重要原因。
“城中村”在其形成之初,并沒有引起學者和政府的廣泛重視,但是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快,“‘城中村’是城市這只大‘木桶’中的一塊‘短板’,對城市整體發展的影響日益突出。”[4]隨之,政府和學者都逐漸重視起來。許多學者從經濟、社會、人口等層面對“城中村”進行了研究。大多數學者從“城中村”引起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了關于“城中村”改造的建議。
“城中村”的地區位置優越,其周圍的城市地區往往是商業地區或者是商品房地區。而“城中村”的土地利用方式卻是以出租廉租房的形式為主,“城中村”的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低下,完全達不到土地本該具有的經濟價值,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對土地資源的浪費。另外,“城中村”的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收取廉價的房租,經濟產業單一,抗風險能力差。很明顯這樣的經濟形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差。另外,“城中村”還存在著一些不法的地下經濟,比如制假售假、賭博、賣淫嫖娼等活動,這些不法活動對社會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城中村”的房屋普遍較為破舊,而且由于“城中村”的村民具有宅基地的使用權,村民們為了擁有更多的房屋出租,以獲得利益的最大化,建造了很多樓房以供出租,這些建造的房屋布局混亂,嚴重地影響了城市的景觀環境。另外,由于“城中村”“供水、供電、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不配套,缺乏公共綠地、體育休閑等設施?!盵5]“城中村”內經常污水橫流,同時,垃圾亂堆放等現象也十分普遍,給人以臟亂差的印象。這與整個城市的面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俺侵写濉钡沫h境問題不僅給“城中村”的居民的生活環境帶來問題,同時也給整個城市的形象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城中村”既有本地居民,但是,更多的是外來的流動人口。人口的流動性與密集性給城市的人口管理帶了困難。同時,居住人員的類型多種多樣,各種文化與生活方式在這里交流、沖突、融合。由于“城中村”有可能隱藏著一些黃賭毒不法分子成員,這就導致“城中村”經常發生打架斗毆、賭博、賣淫嫖娼、偷盜搶劫等落后的社會現象,使得這里犯罪率高、社會治安差,這不僅影響著整個社區的生活環境,更對整個城市的治安與社會秩序產生嚴重的影響。
任何事物都并不是只具有某一方面的作用。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就認為“功能有正、負之別,有助于某系統或群體的整合與內聚的是正功能,也就是積極功能;而對某系統或群體具有拆解與銷蝕作用的則是負功能,即消極功能?!盵6]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了“城中村”對城市發展的積極作用。正是這些積極作用使得“城中村”的存在具有長期性和短期內的不可代替性。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地區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的支持,加上農村地區勞動力的剩余,使得城市地區的流動人口猛增。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這些流動人口基本上都從事著工資很低的職業。要在城市地區生活下去,迫切需要廉價的居住地。很明顯政府在短期之內不可能為這么多的流動人口提供廉價的居住地區。“城中村”在地域上雖然與城市連接,但是“城中村”內的生活成本卻遠遠低于城市地區。這時,“城中村”就承擔起了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居住區的職能,為緩解城市和政府安置外來流動人口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減輕了城市和政府的負擔。
在城市的農民工流動人口,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加上沒有專門的工作技能,大多數人從事的都是以出賣勞動力為主的建筑業、制造業、家政業等方面的職業。這些職業是城市地區最臟、最累而且工資相對較低的職業。但是這些職業卻是城市承擔了城市中的基本職能,是城市地區不可或缺的崗位。城市中的農民工為了城市的建設和城市居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服務,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另一方面,農民工的低工資和較低的生活成本使得城市的運營成本大大地降低,有利于提高該城市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該城市的經濟發展。而農民工的低生活成本的實現,少不了“城中村”為其提供的低廉的住房成本??陀^上說,“城中村”的存在降低了城市的運營成本。
“城中村”的居民在城市化過程的征地運動中喪失了原來賴以生存的土地,雖然政府或開發商已經對失地農民做出了相應的補償,但是在城市化初期的九十年代,較低的補償費用對于居民長期的生活成本來說只是杯水車薪。而政府給一部分村民安置的工作也由于企業原因或自身原因,或下崗或轉崗。失地農民本身的文化素質低的原因也使得他們很難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相對滿意的工作。在我國社會保障不健全的今天,正是由于“城中村”的房屋為失地農民提供了房租收入以及為外來流動人口提供服務的收入,才使得“城中村”的居民有了較穩定的收入,使得他們的日常生活有了保障,避免淪為城市地區的貧困人群。減輕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以及維護城市社會穩定的壓力。
對于“城中村”我們首先是要正視它的客觀存在性,它的存在是我國城市化的必然產物。雖然“城中村”存在著一系列的經濟、環境以及治安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否定“城中村”的價值,認為“城中村”的存在完全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毒瘤,百害而無一例。我們同時應該看到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用韋伯的觀點說就是我們要保持價值中立的態度,承認它的客觀存在性,既應該看到它的問題,更應該看到它的貢獻。另外,從城市化的長遠發展來看,雖然“城中村”現象在是暫時的、過渡的,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城中村”的這種居住模式將是長期存在的。我國正處于轉型期,城市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由于政府短時期內無法解決流動人口的住房問題,所以說,“城中村”是流動人口進入城市的首選居住地?!巴鈦砣丝谝约w戶的形式,在企業集體居住;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城中村”,構成流動人口進城后的主要聚居模式,這是由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期城市化發展的長期性決定的。 ”[7]
為了城市的整體的發展,也為了改善“城中村”的面貌,解決它所存在的問題,眾多學者在研究了“城中村”的現象之后,都提出了必須改造“城中村”的結論,并給“城中村”的改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熬礀|(1999)、李立勛(2001)建議對城中村建設景觀進行改造,從分散、混淪、設施不足、居住環境差的傳統農村聚落,轉為有序、設施完善、環境宜人的現代化人居環境,流程為‘拆遷——補償——重新安置’?!盵8]“魏立華、閆小培認為,城中村改造應當針對外來人口住房狀況的“原位改造”,而非通過“獲取村民土地——補償——拆遷重建——遣散外來人口”的方式;甚至應當利用現時城中村為外來人口提供住房的現狀,暫緩‘拆毀——重建’模式的物質空間改造。”[9]其他學者譬如田莉、王福定、劉軍民、黃惠等對于“城中村”的改造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關于“城中村”的改造模式比較典型的有政府主導實施的“城中村”改造、村民自治實施的“城中村”改造和社會發展商參與實施的“城中村”改造三種模式。而目前我國“城中村”改造比較有名的例子,諸如深圳、杭州、珠海等地區,都是在這三種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城市“城中村”的特點加以演化而來。
無論“城中村”采取何種改造模式,通過何種方式改造,首先要考慮的都是為民謀福利。而不是為了解決“城中村”問題而實行簡單粗暴的拆遷,或者希望通過獲得“城中村”所具有的區位優勢而謀取某種利益?!疤热簟侵写濉脑彀选暗褪杖胝呲s出他們自己的家門,卻沒有讓他們在別的地方得到像樣的住房,這種治病的辦法比疾病本身還惡劣?!盵10]在“城中村”的改造中應該關注的是改造以后,如何安置生活在城市底層、為城市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外來人口問題;“城中村”中村民以后的收入來源問題;“城中村”的村民如何向市民轉變等等。
[1]廖海燕.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中村改造問題研究[J].特區經濟,2010,(4):133.
[2]羅清和,蔡騰飛.深圳城中村問題的思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4(6):28.
[3] 成慧君.關于城中村改造問題的研究[D].貴州大學,2006,(5):17.
[4] 張新全.城中村改造理論框架淺析[J].甘肅科技,2007,23(11):219
[5] 向碧華,城中村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5,(5):12.
[6]曲貴卿,張海濤.帕森斯與默頓的結構功能主義比較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29,(9):33
[7]魏立華,閆小培.“城中村”:存續前提下的轉型——兼論“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城市規劃,2005,29(7):11-12.
[8] 周新宏.“城中村”研究綜述[J].開放導報,2007,(1):43.
[9]劉夢琴,傅晨.城中村國內研究文獻評述[J].城市觀察,2010,(6):182.
[10]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10版)[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