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甫知
(廣元廣播電視大學,四川 廣元 628017)
魯迅作品中的兒童情懷
侯甫知
(廣元廣播電視大學,四川 廣元 628017)
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同時他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時刻感受到魯迅對兒童教育事業的關心和關注。兒童形象是魯迅作品中雖出現不多卻必不可少的元素。
魯迅;文學作品;兒童形象
魯迅的作品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豐碑。他的語言文字簡單卻不失豐滿,含蓄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他手中的筆桿猶如一道閃電,劃過灰暗沉重的天際,讓希望的陽光照耀著大地。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喚醒國人麻木的心靈,激起人們革命的斗志。魯迅作品中的兒童是其豐厚情感的載體,他以對兒童飽滿的愛意,關心著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并將兒童教育以藝術形式融入到作品之中。魯迅的兒童情懷源于自身的經歷。出身于封建家庭的他,在家族衰落之前,有著美好而幸福的童年時光。可隨著家族的沒落,飽嘗世態炎涼的經歷中,讓他認識到了社會的黑暗和韌性的丑陋,也讓他更加懷念童年的生活,也隨之開始關注兒童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重視兒童教育。隨著新思潮的開始,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的涌進,魯迅先生結合東西方之所長,對兒童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鮮活的兒童語言特點
魯迅作品中的兒童語言充滿了童真童趣的特征,流露著濃濃的稚嫩感覺,符合兒童時期應有的語言特點。《社戲》中的“我”因不能去看戲而悶悶不樂,雙喜、阿發等小伙伴看著失落的我,一起想辦法來說服外祖母,揣摩長輩的心里,大聲地對外祖母承諾,那鄭重的模樣,擲地有聲的話語,描繪出了一幅以為嗓門音量大就是一切的小大人兒形象,充滿了活力。之后回程的路上,阿發勸說大家偷自己的羅漢豆,并在第二天六一公公詢問的時候直言不諱地承認。語言描寫雖不多,寥寥數筆卻刻畫出了一個大氣爽朗,沒有沾染成人味兒的單純的兒童形象。在《故鄉》中的少年閏土的語言,雪天時捕鳥,夏日里撿貝殼,月亮下的捕猹,我們可以從少年閏土對事物源源不斷的描述中知道,孩子們的腦中裝滿了奇思妙想,世界在他們的眼中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里面藏滿了各式各樣好玩的玩具。簡單直白的語言特點,雖缺少了成人的那種矯揉造作和各種華麗的修飾,卻是孩子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魯迅的作品中對兒童語言的描寫,還傳遞出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新事物的無限探索。
(二)獨特的兒童視角
魯迅作品中描寫兒童的大多以兒童的視角來講述這個世界,用兒童單純簡單的思維方式來呈現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發現。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中,少年魯迅在書塾的求學生涯中,帶著一個認為不淵博的阿長不知道的問題去問先生,當先生說不知的時候,還自己給先生找理由,認為先生是不愿意講而非真不知,并且因為遇到過多次這樣的情況,還知道了以后不可以問這樣的問題。簡簡單單的幾句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探索。魯迅結合著自身的經歷,以兒童的視角,還原了兒童最真實、最簡單的思維方式。用純潔無暇的眼睛去看世界,沒有成人世界中的各種阻擋,沒有被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所污染,遵從于內心深處的想法。用童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沒有成人世界中的各種迂回曲折,只有好與壞、是與否、真與假,用他們靈活的小腦袋來表達對這個世界獨有的情感。這是從成人視角所不能表達的,僅能從兒童視角去感知這個不一樣的世界。
(三)形象傳遞童真與童趣
孩子是世間各種美好的集合,他們天真、活潑,有著他們那個年齡所特有的稚嫩和單純。每個成年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對童年的記憶,那是對童年的懷念。魯迅作品中的兒童形象,傳神地表現出了兒童的天真、嬌憨,讓人感到舒暢。魯迅在作品中,用文字語言來懷念兒時的純真年代。《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中聽阿長講述的美女蛇時“我”的感受,《社戲》中小伙伴們偷豆子的情形,《故鄉》中閏土對“我”所描述的沒有觸及到的世界,都充滿著孩子的天真,讓人眼前一亮。兒童的世界是簡單而豐富的,他們可以從一件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事情中,獲得巨大的快樂和滿足,并為之驕傲。在兒童的眼中,世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是值得探索的。魯迅用幾件小事,傳神地描繪出了孩子在那個時期所獨有的純潔無暇,引起讀者內心的共鳴,回味著幸福的童年時光。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共鳴,魯迅筆下兒童形象的塑造,傳遞給人一種兒童本應如此之感,具有童真童趣的童年才是最幸福的童年。
(四)天真憧憬著美好的事物
縱觀古今,兒童都代表著純真美好的形象,魯迅筆下的兒童形象也不例外。魯迅筆下的兒童多是活潑、勇敢、熱情、善良的。如《故鄉》中的阿發和雙喜,他們在少年魯迅異鄉探親時用親若一家的熱情沖散了微微的疏離感,用飽滿的精神帶著少年魯迅“橫掃”著魯鎮。《故鄉》中少年閏土為“我”所描繪的景象,讓人心生向往,恨不得立刻身臨其境。《風箏》是一篇不同于魯迅其他作品的文章,它所表達的情感遠不止內疚之情,更多的是關于度過寒冷冬天的春天,追念逝去的青春。這是一篇追尋青春和春天的散文,是對美好過去的探尋和追溯,更是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渴望。《風箏》表現了兒童對美好事物的不斷探索和追求,嚴寒終將過去,溫暖的春天則會綻放美麗的花朵。
魯迅開創了現代文學作品的新篇章,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間,他以獨特的寫實手法,描繪出豐富飽滿的多種兒童形象。簡練、傳神的文字描寫,使那活潑、頑皮的孩童形象躍然紙上,文字中透露出來的深情厚誼感染了中國幾代青少年對過去美好回憶的追憶。
符號代表著某些特殊的含義,將魯迅作品中的兒童抽象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符號,而符號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意義則需要讀者理解。兒童是構成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魯迅的作品中,兒童大多分為三類:一類是被親人打罵泄憤的“遭難者”,另一類是跟隨大人們的“施暴者”,最后一類則是出場時的熱情活潑卻在生活的壓迫下成為了大多數的“人”。
第一類,“遭難符號”。最典型的兒童形象就是《藥》中的小栓和《祝福》中的阿毛等。這些兒童形象從一開始就以弱者的姿態出場。父母的愚昧無知加速了小栓拖著病體的生命,阿毛因母親的疏忽而葬身狼腹。這類兒童身處于生存艱難的腐朽的生活環境中,生活的困苦,以及對知識的愚昧無知,加深了他們生活的痛苦。面對這些痛苦,他們稚嫩的雙手無力反抗,只能順從地接受命運的安排。作為長期被壓迫的受難者,他們展現了那個時代封建社會體系的逐漸沒落以及人們對待新事物的被動的接受。
第二類,“施暴符號”。最典型的是在《孔乙己》中,認為孔乙己像乞丐一樣的小伙計“我”。這類兒童形象不再是受害者,但是也并不屬于主動的施暴者,而是作為施暴者的幫兇而出現。這類兒童形象在魯迅的作品中出現的次數最多,刻畫得也是最為詳細的。因為這類兒童形象是最天真也是最殘忍的。他們在本該天真的年紀,在大人的耳濡目染之下,沾染上了很多成人的丑陋習俗,用純真的眼神做著殘忍的事情,讓人忍不住心酸。他們在那個充滿著迫害的殘酷年代,在本該一張白紙的心靈上被人濃墨重彩的寫滿了罪惡,他們的心中充斥著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孩子們美好的天性,在成長的殘酷現實中日益減少,甚至直至退化到消失,它表現出來的是人性與國家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政治變革時的異化。
第三類,“質樸符號”。典型的兒童形象包括《故鄉》中的少年閏土以及《社戲》中的雙喜、阿發等。這類兒童形象是魯迅心目中的“人”的形象。在少年時熱情善良,勤勞勇敢,樂于助人,長大之后雖然被生活所迫而變得有些功利市儈,卻并沒有失去人類本性中的美好。年少時的他們還沒有被社會中的那些丑陋所污染,他們代表著社會的希望。他們代表著構建新世界的重要組成,代表著整個民族所立足的文化。
魯迅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在其刻畫的眾多兒童形象中,每一個都有著其特有的感染力。這與魯迅的生活閱歷是分不開的,他將他經歷的一部分,加以藝術的加工,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來表現時代所給予的一切。魯迅將兒時的書香門第到長大后的沒落之家的社會百態,從孩提時的童真無憂到中年時的困頓愁苦,都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中用孩提時的天真無邪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活潑頑皮的兒童的生活百態,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未被抹殺孩子天性的兒童生活。魯迅重視兒童教育,他既想讓孩子保持他們的天真無邪,又不想讓他們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的洗禮,他希望孩子們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成為甜美的果實,而不是外表光鮮內里腐爛的爛果。魯迅認為成長的代價不應該是抹殺孩子的天性。
當今社會,應試教育還是我國教育的主體。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教育改革,特別是基礎教育的改革已是重中之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時代的必然,魯迅對兒童教育問題的主張,對當今教育改革、深化教育質量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的教育發展目的性、商品性太強,以分數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不注重依照孩子的天性來培養。多年前的一句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將多少本應無憂無慮過童年生活的孩子送進了特長班、興趣班的大門?各種奧賽、競賽的出現,占用了太多兒童的余下時間。當他們本應自由奔跑于田野草地的時候,被困在小小的教室里遙望藍天白云;當他們本應自主地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時候,被家長送去了興趣特長班,學習世界是怎樣的。當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端坐在黑板前學習拼音數字時,有沒有想過是否抹殺了他們的天性?從學會說第一句話開始,就沒有離開過教室和課桌,每天面對的是學習、學習、再學習,那么有沒有想過,兒童需要學習的究竟是什么?“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讓多少孩子丟失了玩具、丟失了美好的童年。真正的好,是尊重,是引導,而不是強迫。
魯迅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幼兒本位”的教育家,教育應該是順著兒童的本性和興趣的所在,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獨立自主的健全的人格和強健的體魄。這樣的兒童才能承載起祖國的未來,肩負起民族的希望,延續文化的傳承。
總之,兒童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性格養成的基礎時期。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怎樣教育兒童成為無數教育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魯迅作品中表露出來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反省。作品中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人物性格的強烈對比,讓人不禁思考,是什么抹殺了孩子的天性?一個活潑可愛的兒童,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摧殘下變得麻木不仁。“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國家的繁榮昌盛是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不懈努力并為之奮斗的目標,兒童教育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應讓我們沉思。魯迅先生作品中對兒童所表現出來的情懷,讓我們更應思考,怎樣對待孩子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成長。
[1]李學斌.兒童文學的‘深度追求’和‘審美效應’[N].文藝報,1999-06-0I(第2版).
[2]夏志清.中國小說史[M].友聯出版有限公司,1979
[3]董玉玲.魯迅筆下的兒童形象[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