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源
(浙江大學 跨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周道,作為古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道路系統,既是當時社會狀況的表征同時也是周王朝的文化遺產。在1990年代,考古學家在周原取得重大進展,從而揭開了周道的神秘面紗。從遠古的春秋時期至今,許多學者都曾經關注過周道的研究。無論是注重其獨到的方位觀,還是其文化遺產意義,周道研究的歷史同時也是一個構建意義和獲得意義的過程。
隨著近現代中西文明的碰撞,過去和歷史曾被看做是盡可能符合真實事件的單一的、一致的敘述形式。??略赋觯V系學是一種旨在關注歷史生產、發展和斷層的研究方法。通過對考古文本、地方志、文學注疏以及現代道路話語的追溯和解讀,本文把道路話語的變化作為一個話語事件,在展現不同時期文本話語變化的同時,探究其中的巨大話語斷層,試圖展現中國經典話語的表征方式。通過批評話語分析,本文試圖實現文學、歷史學等領域的跨學科對話,試圖從過去中找到現代數字化系統化道路系統背后所丟失的文化內涵和未來啟示。
譜系學枯燥、瑣細,是項極需耐性的文獻工作它處理各種凌亂、殘缺、幾經轉寫的古舊文稿。正如福柯所言,譜系學須審慎克制:它超出單一的合目的性去發現事件的獨特性,它在最料想不到它們發生的地方,在毫無歷史可言的東西中。(???,1997)福柯曾把譜系學的三種研究領域總結為:第一,譜系學是關于真理的歷史本體論研究,而從中我們定義自身為知識的主體。第二,它是權力領域的歷史本體論的研究,從中我們定義自身為他者。第三,他是關于道德的歷史本體論研究,從中我們定義自身為道德代理人。(德賴弗斯,1992)譜系學與追尋起源的研究不同,在事物歷史性起源時所發現的并不是它們不可侵犯的來源,而是事物自身同其他的糾紛。(吉文,2008)在??碌难壑?,歷史教會了他如何質疑這些起源的神圣性。起源存在于一個不可避免的要失去的地點,在此處真實和話語交織在一起。譜系學家所要做的就是驅逐這種起源的合體。譜系學試圖展現所有的實踐所具有的變化萬千的意義和不同的外部力量,而不是其所具有的內在意義和永久真實性。它關心事物發展中的種種意外、斷層和扭曲,并且試圖避免線性的歷史性思維。本文試圖采用譜系學的研究方法,在對考古報告、地方志、文學作品和現代道路話語的分析基礎上,解讀追溯道路話語的發展過程,探索道路話語的產生、偶然性和其斷層,從而展現中國經典獨特的思維和敘述方式。
根據現有的考古學研究,散矢盤上的文字是目前關于周道的最早記載。散矢盤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其主要內容是關于散、矢兩國的領土糾紛。在散國的入侵之后,矢國國王派遣官員議和,而散矢盤上的記載便是兩國和平協商的結果?!胺庥趩蔚?,封于原道,封于周道”周道便成了兩國的邊界線,或許正是周道的神秘起源,一切的命名和解讀也從此處開始。從散矢盤的文字記載中可得知,周道作為周王朝所構建的重要道路,它逐漸成為周朝統治者和各地諸侯在政治經濟等方面交流的重要途徑。(宋鎮豪,1994)而周王朝的人民也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以統治者為中心的方位觀。顧頡剛先生認為周道是由周王室所修筑的、由周的都城通往各主要城邑的大型道路。就當時的經濟,政治等條件來說,周道的存在與發展是周王室統治權力在全國實施的必要條件,也是西周王室統治權力在全國確立的表現。(顧頡剛,1963)《詩經·周頌·天作》中有這樣的記載:“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保ㄇf里,1983)周統治者申誡子孫要世代保護好平坦的岐道,可見當時周王朝對其道路交通網路及其重視?!秶Z》中更是通過單襄公過陳的故事間接反映出交通和國家興亡的密切關系。道路設施的完善與否反映者國王的德行和政舉更決定了國家前途。因此,周道已經不僅僅是周王朝的道路系統,它也是政治成就和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折射出當時人民社會自然生活的一系列態度和價值取向。
周王朝之后,對周道的歌詠在《詩經》中多有可尋,同時周道也在被歷代的學者解讀并重構著,如漢代的毛亨和鄭玄、唐代陸明德、南宋朱熹、元代朱公遷,以及清朝方玉潤等人。不同時代的注釋有著獨特的剪輯形式,在一層層的意義附加和流轉中,展現了獨特的中國古代經典的意義傳承??傮w來說周道有三種解讀,第一,從字面意義理解,周道即周王室所修建的道路。而隨著各地諸侯的強大,周王室逐漸衰微,周道也逐漸失去其原有的溝通功能,另外兩種文化內涵也從此衍生:周道是周王朝所頒行的政令,亦延伸為春秋后期至今所傳承的古代中國傳統奉行的王道大義?!斗孙L》鄭玄注周道為周之政令,而朱熹在其《詩集傳》中注解為周之路也。在此基礎之上朱公遷認為周道是周王室衰微之后,后代對其祖先緬懷之寄托。直至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周道一直以這種疊加、衍伸和剪輯的方式進行著解讀。從這些釋義中我們看到的是文本之間不同話語層次的回響,周道的意義在注疏過程中不斷被豐富和擴展,直至確立。歷代以來的儒學家通過注疏,使周道的意義在物質形態之外繼續傳承,周道的歷史空間、政治意義、社會活動等也在這種傳承中得以保存。
對《詩經 匪風》中所詠的周道,百度百科有著這樣的解讀:“詩人滯留東土,佇立大道旁,見車馬急馳而過,觸動思歸之情。他的心也隨急馳的車輛飛向西方,但是車過之后,留下一條空蕩蕩的大道和他孤身一人。風、車之急速,他人之已歸去,與自己之滯留不得歸,動與不動,形成多層對比?!睘楹螝v代經典中的集解無法從此處一窺?為何周道話語轉成了一種文學分析?或許這些問題可以從五四運動中獲得答案。在五四運動席卷之下,學術界也對中國經學傳統展開了新的研究,幾千年來注解、剪輯的解讀方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拉下經學神壇,周道的一系列文化內涵也被逐漸被單一的文學解讀所湮沒。以詩為經的解讀方式被以詩為文所代替,周道也成了讀者的一條還鄉之道,王道大義也消失在歷史駛過的黃塵之中。幾千來的經學傳統就此中斷,周道之上的思鄉之情被豐富和擴大,而周道本身所包含的空間意義該以何種解讀形式得以保存和展現?古今所體現的周道的意義斷層是由兩套不同的話語體系所導致的:古代的一系列解讀和注疏其意義指向道義,是當時被提升的文化內涵和空間意義的體現,而忽視了現代人所關注的文學性解讀,被無限擴大的情感消費。
九十年代周原考古的新發現揭開了周道的神秘面紗,所發現的道路遺跡呈西北——東南向,路面平整結實,足可容納當時四輛馬車并行,而周原的這條道路被考古學者們推斷為岐邑通往豐鎬的道路。周道再一次演變成了考古學的物質發現。(王兆麟,1991)《岐山鄉土志》記載:“由縣治而西出西郭里許至西教場有支路,出西南又西六里至佛指溝,踰溝里許至鳳翔東界,接路計八里其支路由西教場西南者五里至張家河,渡橫水又三里至董家霧,又一里至鳳翔東界?!闭麄€道路方位觀是以岐山縣治為中心,向四周環環相扣輻射。當下以地方為中心的身份認同則是由政治經濟以及不同時代的歷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奧克斯,1997)周道背后所體現的方位觀和地方認同已被現代知識性、系統性話語所取代。在漢語中道字本身就具有多重含義,而歷代儒學家作為文化傳承者以剪輯、注疏方式保存了道的意義,并且展現了獨有的史學觀和意義構建方式,或許這可為今后文化空間領域的道路研究帶來啟示。
孟子有言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毛塞之矣?!蔽幕退枷胍嗳绱?,經典的意義也被現代文明的灰塵所掩埋。周道給我們的啟示不僅僅是王道大義,還有中國經典的意義構建方式。道路系統在反應特定時期社會生活狀況的同時也反應著當時的文化和思維模式。本文對中國古代經典和地方志的解讀為追尋文化景觀和方位觀背后的意義提供了新的出路,在解讀這種意義流轉的同時,也構建了對文化、歷史和空間的新認知。
[1]德賴弗斯,拉比諾.超越結構主義與解釋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2.106.
[2]顧頡剛.“周道”與“周行”,史林雜識初編[M].中華書局出版社,1963.
[3]屈萬里.詩經詮釋[M].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560.
[4]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90-215.
[5]王兆麟,邊江.周原考古新發現[N].陜西日報 文物旅游,1991-11-30.
[6]Foucault,Michel. “Nietzsche,Genealogy,History.”[J].In 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e: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edited by D.F.Bouchard.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139.
[7]Given,Lisa M.ed.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M].Sage Publication,2008.370.
[8]Oakes,Timothy, “Place and Paradox of Modernit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7, 78(3):50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