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宗敏 陳建賓 國秀峰
(1.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中醫院,072550 2.河北省保定市易縣中醫院)
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又稱“經行腹痛”。西醫學將痛經劃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由于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所引起的屬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以青少年女性多見[1]。本文討論的病例以原發性痛經為主。2010年9月~2012年9月,筆者運用自擬痛經飲加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原發性痛經60例,并與常規中藥治療6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全部120例病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25歲,平均(17.34±5.7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1年,平均(4.60±0.50)年。對照組60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24歲,平均(18.11±5.7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平均(4.40±0.9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及排除標準:根據衛生部1993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2]及《中醫婦科學》[1]確定原發性痛經的中醫診斷標準:有痛經病史,腹痛多發生在經潮前1~2d,行經第1天達高峰,可呈陣發性痙攣性痛或脹痛伴下墜感,嚴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門、陰道、股內側,甚至可見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發冷等暈厥之象。也有少數于經血將凈1~2d開始覺腹痛或腰腹痛者。
排除病例標準(包括不適應癥或剔除標準):通過西醫檢查手段如B超、腹腔鏡等確診的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所引起的繼發性痛經。發生在經期的內、外、婦諸學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癥狀,如急性闌尾炎、結腸炎、膀胱炎、卵巢蒂扭轉等[3]。
臨床分型:①寒凝血瘀型:證見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拒按,經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惡心嘔吐,舌黯,苔白膩,脈沉緊或弦緊。②氣血虧虛型:證見經期或經凈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揉喜按,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蒼白不華,精神倦怠,食欲不振,舌淡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
1.治療組:①寒凝血瘀型:痛經飲Ⅰ號方。方藥組成:當歸10g,川芎6g,白芍30g,延胡索10g,小茴香10g,烏藥10g,胡蘆巴6g,艾葉10g,桂枝10g,益母草30g,生蒲黃(包)10g,五靈脂12g。水煎,日1劑,分2次服,經前3~7d或經期服藥,連服3個月經周期。②氣血虧虛型:痛經飲Ⅱ號方。方藥組成:黨參15g,當歸12g,川芎10g,白芍12g,延胡索12g,烏藥10g,焦艾葉10g。若畏寒喜暖者,加附子6g,仙靈脾12g。水煎,日1劑,分2次服,經前3~7d或經期服藥,連服3個月經周期。
所有治療組病例無論哪種證型,同時穴位貼敷自制五味痛經膏:五靈脂150g,肉桂30g,白芍200g,細辛30g,冰片1g。共研細末,于經前3~5d,選關元、中髎兩穴,每穴取15g粉末,用白酒調成糊狀,攤在紗布上,貼敷于穴位,外用橡皮膏固定。月經來潮后2~3d無腹痛去掉膏藥。
2.對照組:①寒凝血瘀型:給予艾附暖宮丸合益母草膏治療。②氣血虧虛型:給予八珍益母丸合元胡止痛片。以上兩證型均于經前3~7d或經期服藥,連服3個月經周期。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1993年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治療痛經的臨床指導原則》[2]中的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積分恢復至0分,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止治療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為治愈;經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用治療或服用止痛片可以堅持工作為顯效;治療后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1/2~3/4,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治療或服用止痛片后可以堅持工作為有效;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明顯改變為無效。
結果: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由表1可見,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中醫學認為,痛經為經脈“不通則痛”,或沖任、胞脈失于濡養“不榮而痛”,其病位在沖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為痛證。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和實踐,筆者認為,只要準確把握辨證關鍵,或溫經散寒、化瘀止痛,或益氣養血、溫經止痛,口服中藥治本,穴位貼敷治標,使藥力直達病所,內外合力,治療效果良好。
痛經飲Ⅰ號方中當歸、川芎、白芍養氣和血;小茴香、胡蘆巴、烏藥、艾葉、桂枝溫經散寒,調經止痛;益母草、生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活血化瘀,通利血脈。諸藥合用,達到寒祛瘀化痛止的目的。痛經飲Ⅱ號方中:黨參、當歸、川芎、白芍補氣養血,使經脈得養,烏藥、焦艾葉、延胡索暖宮散寒止痛;附子、仙靈脾溫補腎陰。諸藥合用,達到補養氣血、和營止痛的目的。五味痛經膏中五靈脂活血止痛;細辛、肉桂祛風散寒、芳香走竄;白芍緩急止痛;冰片止痛,引藥入經。五味合用,香竄而溫通經絡,驅風寒,振奮經脈,鼓舞氣血,收到通經活血鎮痛的功效。在臨床工作中,無論何種證型,只要我們認真分析,辨證準確,就能使患者的痛經之苦得到緩解。
[1]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31.
[2]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痛經的臨床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