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霞
(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430014)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見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具有病程長、年齡大、并發癥多、病情復雜等特點,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加之對未來治療療效的不確定性、沉重的經濟負擔及各種悲觀情緒使其承受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故抑郁狀態是老年DN患者最多見的心理問題[1]。我科從患者心理狀態出發,結合基礎護理,針對老年DN患者的抑郁狀態,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干預,收到較好效果。
回顧我科2013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2例DN患者,以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為標準,所有患者均按照1999年WHO診斷標準確診,均排除泌尿系統感染、心力衰竭和發熱、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腫瘤、尿路梗阻、各類腎炎等急性代謝紊亂性疾病。其中男性55例,女性67例;年齡66~79歲,平均(71.8±6.7)歲。所有患者均無智力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自愿填寫調查表。
回顧122例患者,采用非同期隊列對照方法,2013年9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對照組,采用基礎護理(透析護理、血液護理、血壓護理以及血糖護理等);2014年3~8月收治的62例患者為觀察組,采用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在入組和護理2周后分別進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并進行療效評價。
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首先應儀表端莊,動作文靜,給病人以親切感和安全感。對患者尤其是初次住院患者,護理人員應熱情接待,詳細向患者講解治療中注意事項,服務態度親切和藹、熱情周到,盡力緩解患者緊張情緒,使其能夠放心接受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應耐心詢問患者感受及意見,解答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問題,多使用鼓勵性語言,主動關心患者[2]。注意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代病情時用通俗易懂的詞匯分析利弊,針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所出現的例如低血糖、高血壓等相關并發癥,醫護人員應做出準確、及時的處理,從而增強患者的依從性,保證治療的順利開展。
2.創造溫馨舒適的環境:重視患者周圍的環境,進行全面照顧。保持病房干凈整潔,使室內日照充足,濕度適宜,防風保暖,使患者有如在家的溫馨感覺,同時保持床單被褥柔軟舒適,盡量減少噪音和惡性刺激,舒適的環境能夠有效地減少患者的不安和陌生感。采用平車或輪椅接送病情較重或行走困難的患者,對病情較輕者也應全程陪同,以獲得患者的充分信任。
3.正確引導患者:要充分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引導患者進行自我調節,告知患者情緒變化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凡憂郁、焦慮往往會加重病情,反之,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將有利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鼓勵患者保持樂觀良好的心態,通過與其他病人的交流,樹立良好的榜樣,正確對待自身的治療狀況,重拾生活的信心[3]。
4.加強健康知識宣教: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耐心講解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飲食禁忌、藥物的種類和用法用量等,加深患者對自身疾病和治療方案的了解,更好地配合護理及治療。控制血糖是一項長期的措施,要學會注射胰島素方法,學會糖尿病膳食配制和自我保健,學會自我監測血糖、尿糖及使用降糖藥物的注意事項,以提高患者信心和自覺性[4]。同時重視出院指導,出院時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強調出院后的規律生活,繼續堅持飲食治療,適當運動,運動應根據年齡、身體條件和病情的情況,因人而異。避免過度疲勞,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人衛生。
5.尋求家庭的支持:取得家屬的支持,讓家屬全面配合患者的治療,及時給予心理上的鼓勵,對生活充滿希望。老年DN患者在長期治療中極易出現孤獨、苦悶情緒,應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有氧運動及社會活動。注意為患者創建個人檔案,定期回訪,使患者感受到社會的關愛。
6.促進患者間良好的情緒交流:對帶有共性的心理問題,定期開展心理知識講座,組織患者間交流討論,針對抑郁評分較高的患者,可安置與抑郁評分較低的病員在一起,使積極向上的情緒得以傳播,分享經驗,良好心態利于疾病好轉,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啟發、鼓舞斗志、共同戰勝疾病的目的。
觀察指標: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采用床旁交談法,主要針對患者的情緒、飲食、睡眠狀況、體重變化、精神狀態、自信程度及對未來是否抱有希望等20個項目進行詳細評估。如癥狀沒有或很少時間出現計為1分,癥狀小部分時間出現計為2分,癥狀相當多時間出現計為3分,而癥狀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均出現則計為4分。滿分80分,超過40分即存在抑郁狀態,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
療效評價標準:改善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臨床治愈:改善率≥90%;顯效:改善率70%~89%;有效:改善率30%~69%;無效:改善率<30%。
結果:①進行均衡性分析,針對性別、年齡、病情、護理前評分,兩組比較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②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抑郁狀態,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目前的醫學模式是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老年DN患者治療周期長,常伴有多種慢性疾病,在護理過程中,我們必須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除做好基礎護理外,還需觀察患者心理的微妙變化,對不同的患者給予準確的、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基礎護理結合心理護理干預,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護理理念,可以提高老年DN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減少并發癥與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存狀態,值得臨床應用。
[1]Araki S,Nishio Y,Araki A,et a1.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nepbropathy in Japanese eldelry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sub-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Elderly Diabetes Intervention Trial[J].Geriatr Gerontol lm,2012,12(2):127-133.
[2]姜艷玲.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6):228-230.
[3]金麗萍,卜海華,劉丹穎.心理護理在糖尿病腎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12):1123-1124.
[4]黃長陽.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體會[J].貴州醫藥,2014,38(5):47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