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然
(華中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中國近代建筑主要包括近代外國人在中國的建筑和近代中國人的建筑。1910年,中國近代第一位建筑家張锳緒按照西法撰寫了中國第一部建筑學專著《建筑新法》,對中國傳統建筑予以反思、批判,鼓勵學習西方新的、科學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技術。20世紀20年代后期,隨著國外留學的建筑師陸續學成回國,中國的建筑師人數逐漸增加,成為西洋式建筑的傳播者,其設計的一系列建筑大多是西洋風格,西式建筑成為他們心中的“現代”建筑。在近代中國人接觸并使用西方建筑之后,特別是在中國建筑師出現以后,他們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看待中國傳統建筑、如何看待西式建筑、如何進行中國人自己的創作等問題。一方面中國建筑師對中國傳統建筑的認識逐漸深入,對其非科學性的否定、批評也更具體,如認為中國傳統的學理不科學、中國傳統建筑功用不科學、中國傳統建筑的結構與構造不科學等;另一方面,大批受過西學教育的中國建筑師也不甘模仿外國建筑師的表演,試圖表現出文明古國的文化原創性。1925年,呂彥直在南京中山陵設計方案競賽中獲得大獎,南京中山陵成為中國近代建筑師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奠基之作,它的誕生奏響了中國建筑師群體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前奏。
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是中國建筑從傳統古建筑到現代建筑風格的一個過渡時期。民國建筑作為中國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歷程經歷了產生、轉型、鼎盛、停滯、恢復五個時期,主要建筑風格有折衷主義、西方古典主義、中國傳統宮殿式、新民族形式、西方現代派以及中國傳統民族建筑等六種形式,經歷了由照搬照抄到洋為中用的發展軌跡。民國建筑風格是特定歷史時期中外建筑藝術的縮影,具有中西合璧、西洋與古典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顯著特點,既保留了中國的傳統風格,又融合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風格。民國建筑一般為磚混結構,建筑物中豎向承重結構的墻、附壁柱等采用磚或砌塊砌筑,柱、梁、樓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部效果簡介樸實,立面結構錯落有致、富于變化。坡屋頂樣式、拱券、清磚等三大基本元素則構成了民國建筑形態的重要特征,形成了一種極具中國感覺和歷史深度的建筑效果。
民國建筑保存形式最完好的是在南京。作為民國之都,南京的民國建筑一支獨秀、無與倫比。南京1912~1949年期間建設的建筑統稱為民國建筑,構成了南京古都文化的一大特色。當時涌現的從歐美留學歸國的呂彥直、楊廷寶、趙深、梁思成等第一批中國建筑師,不甘模仿外國建筑師的表演,重視城市文化傳統精神內涵的傳承與銜接,努力探索中國建筑的民族形式,在探索并實施流派紛呈、造型獨特的近代建筑方面作出了寶貴貢獻,在中國甚至世界建筑史上都留下了極為珍貴的一筆。中山陵等一批影響深遠的建筑作品,使南京名符其實地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中國近代“建筑歷史博物館”。民國建筑是如此的獨特且富有鮮活的生命力,它并非仿造而是活著的歷史,仿佛透過建筑看到民國時期南京曾經的繁華。南京民國建筑全面展現了中國傳統古建筑向現代建筑的演變,在建筑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1929年底制定公布了《首都計劃》,政府部門大興土木。國民政府的中央行政機構由五院十八部六個委員會構成,由中央政府統一建造的行政類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非凡,為南京所獨有。如坐落在中山北路101號的國民政府最高法院建筑,主樓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西方現代建筑形式,而樓式又有傳統意味,正視和俯視圖都呈“山”字形,寓意執法如山;坐落在中山北路32號的外交部大樓,現尚存辦公樓一幢,其立面采用了西方文藝復興時建筑“三段式”(勒腳、墻身、檐部)劃分方式,細部為中國傳統裝飾,外墻為泰山面磚飾面。該建筑是中國近代建筑史上新民族形式的典型建筑實例之一,1991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筑;坐落在中山東路313號原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坐落在北京東路39號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建筑為仿清宮殿形式,歇山頂,綠色琉璃瓦屋面,外部面磚貼面抱廈出山,富有民族氣息。該民國建筑群是我國著名建筑大師楊廷寶把中國古典建筑設計建筑手法,成功地運用于具有現代功能建筑的重要創作實踐。這一時期政府要員亦新建各類建筑,如坐落在高樓門80號的孔祥熙公館,為典型西班牙風格;坐落在北極閣1號的宋子文公館,為西方鄉村別墅式。這些云集的達官貴人官邸別墅、千姿百態的西式風格洋房,宛如萬國建筑博物館,構成了南京獨有的靚麗的風景線。
南京地處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樣式既有北方的端莊渾厚,又有南方的靈巧細膩。比較上海、天津、廣州等城市民國建筑的“西化”,南京民國建筑呈現規模大、等級高、類型全、歷史及藝術價值高、內涵豐富等特點,可謂兼容古今中外、融會東西南北,具備王家氣度,堪稱西風東漸特定歷史時期中外建筑藝術的縮影,全國首屈一指,世界范圍內亦有典型意義。
南京民國建筑的重要地位和滄桑遺存,在中國各大城市中無可比擬。南京的民國建筑門類齊全、應有盡有,絕大多數屬國家工程,代表了當時的最高設計和建筑施工水平,頗具獨特性和典型性。1912~1949年的民國時期,正是西學東漸的時期,表現在建筑上也是中西合璧,非常有價值。南京目前已經有十余處民國建筑被列為國寶單位,文物部門也將南大、南師大、東大、金陵中學內的申報民國建筑的重點保護。據南京市規劃局統計,目前南京全市保存下來的民國建筑1000多處,占地面積900多萬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0多處,堪稱“民國建筑的大本營”。南京市規劃局將134處民國建筑列入保護,其中定為一級保護的民國建筑57處,二級保護的53處,三級保護的24處。民國建筑對南京來說,不單純是一筆建筑遺產,更奠定了南京的城市形態。當前南京民國建筑的保護問題尚存在缺失:一是胡亂改造?,F在很多民國著名建筑都是各級部門的辦公樓,一些部門為了自己的使用需要,在里面亂改造,破壞了原有的格局;二是亂“拆除”;三是保護意識淡薄??傮w而言,南京民國時期建筑亟待保護。
1.加大宣傳力度,保護與發展并重
把文物保護好固然是政府的職責,需要各多部門通力合作,加強政府的執政能力。保護民國建筑僅靠政府是不夠的,全民保護意識亟需加強,應加大宣傳力度,讓老百姓知道民國建筑的價值。發展是老城保護的需要,保護與發展不是對立的,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價值,保護是發展的一部分,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南京是一個大城市,南京的城市壓力要求它不斷吸納人口,增加就業崗位。不是單純把一個地方圈起來就是保護,應通過保護調整城市建設方法,與專家、建設部門多溝通、協商,協調保護與發展中的矛盾,通過合理的保護,讓冰冷的建筑鮮活起來,充滿生機,弘揚先輩開拓進取的精神與傳統古典文化的內涵。民國時期的建筑未必被全部定義為文物,但是我們可以將非文物建筑劃定不同的等級,分門別類地加以保護,才能將建筑的使用功能與保護結合起來,緩解保護與建設的矛盾。
2.予以立法規劃
民國建筑是南京的“寶”,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南京民國建筑正面臨被拆、被毀的遭遇,南京民國建筑的命運讓人倍加關注,應出臺民國建筑保護的地方規劃,成立一個由民選代表組成的保護委員會,對破壞有價值的民國建筑的人,給予經濟制裁直至繩之以法。在密度高的主城內再搞建設,勢必要破壞部分歷史文化遺產,南京一定要控制明城墻內主城的建設規模,有規劃地把居民向城墻以外的四郊遷移。頤和路公館區鼓樓紫金山一線,可以說是南京城的“脊梁”,是一個歷史文化帶,一定要保護好。像民國政府中央黨部辦公地、國民政府及考試院舊址現在分別被圈在江蘇省軍區和市政府的大院里,建議通過土地置換等做法,將這些歷史價值很高的建筑開發出來,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到這些經典建筑。
3.發展“民國歷史文化”旅游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歷史讓南京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南京擁有一大批優秀民國建筑,民國文化是唯一的,旅游資源最多,“民國游”市場前景廣闊。協調發展旅游與立法保護一樣,也是民國建筑文物有效保護、發揮效用的一種方式。對于有旅游價值的重點民國建筑,規劃局應畫出紅線圖,由旅游部門進行保護。應大力開發“民國歷史文化”旅游線路,讓游客在欣賞民國建筑藝術美的同時,感受六朝古都的歷史和文化的魅力。每年平均幾百萬人次接待量的中山陵、總統府等民國建筑在國內外具有很高知明度,是南京旅游主打的品牌與龍頭,無論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都是首屈一指的。針對想看民國建筑的游客,應做好導識標志,推出民國建筑一線,看總統府旁邊原國民政府的“行政院”、原“中華民國海軍司令總部”、南京大學的主教學樓、東南大學的圖書館等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筑。同時,開發南京頤和路原國民政府要員的住宅和原來外國的“使領館”這些比較集中的建筑成為新的旅游亮點,并聯合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聯合打造“民國文化建筑游”。
4.通過商業開發產生經濟效益
除旅游開發外,商業開發也是一個重要的舉措。盡管“南京1912”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民國建筑,但它的成功,至少給大家一個啟示:“南京1912”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歷史的也是未來的,像“南京1912”和上海的新天地等,如果不是成片的景點就不會有現在的成功。開發“南京1912”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總統府??偨y府本就在國內國際旅游線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興建了“南京1912”后,其更有奮起直追,直逼中山陵的態勢?!澳暇?912”的成功最主要在于借助核心景點,把核心景點的吸引力和一些文化,從地域上外延出來。這樣的發展模式非常好,但每個地方還應該采取不同的思路,通過不同的方式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融入資本和商業操作后,這種商業開發性的保護,也將給如詩如畫的民國建筑一個新的活法。此外,南京市還應重點實施梅園新村歷史街區改造,修建、恢復優秀歷史建筑,打造歷史文化精品休閑街區,通過商業開發產生經濟效益。
[1]揚秉德,蔡萌.中國近代建筑史話[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梅可.中華百年建筑經典[M].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社,2006.
[4] 齊康,楊志疆.民國文化坐標[J].建筑學報,2006,(01).
[5]賴德霖.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