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
(湖北經濟學院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總部經濟理論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總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弘研究員在國內首次提出,認為“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于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簡單說就是將企業的“頭部”與“身體”分開,“頭部”在中心城市,“身體”則在周邊城市,總部基地則是指揮生產基地的管理和決策基地。美國總部經濟很早就出現了,紐約、華爾街乃總部經濟的典范,而國內自2003年北京第一個總部基地——中關村(豐臺)基地開始建設以來,目前已形成了三大成熟的總部經濟區:長三角區?;拘纬梢陨虾楹诵模蕴K州、紹興等中等城市為制造基地的“總部-加工基地”區域合作模式;珠三角區。形成了香港和順德、東莞間的“總部-制造業”互動發展模式;環渤海區。以北京為核心,以京津冀及環渤海為腹地的“總部-加工基地”模式。
武漢自古就是九省通衢之地,現在是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武漢城市圈的首位城市、實現中部崛起的龍頭城市,正在進行的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使武漢擁有先試先行的機制;得“中”獨厚的地理優勢,使武漢可以左右逢源,承東啟西,南來北往;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雄厚的科教人才資源、強勁的產業基礎、較發達的信息科技、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網與商業體系使武漢贏得了發展先機。這些優勢必然決定武漢是華中地區企業總部的重要匯聚地和首選之城。武漢市委、市政府已把發展總部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戰略,為總部經濟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努力把武漢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企業總部中心城市。截至2008年底,武漢市已聚集世界500強企業74家、跨國公司駐漢辦事處300多家,中石化、東風、武鋼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總部、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3000多家,初步使武漢成為總部經濟集中區,逐步取得相對長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城市圈的競爭優勢。
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潮流是中小城市的企業總部向大城市遷移,大城市的企業生產基地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的雙向流動趨勢。在全國大中城市經濟實力名次中,武漢屬于第二梯隊。武漢應該順應潮流,做第二梯隊的領頭羊,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創造有自身特色的總部經濟模式。武漢發展總部經濟,不能從自身狹小的面來設計,更應該放在全國的大環境之下,也不能為發展總部經濟而發展,畢竟我們的目的是發展經濟,而不是創設一個時髦和虛擬的經濟名詞。對總部經濟的理解也應有更寬泛的含義,甚至從大的范圍來講,可以配合其他一線城市的總部經濟發展,從這些城市的總部經濟發展中分取一杯羹。
在發展的模式上可以采取“總部一制造基地”分離的特殊方式,對于省內和相對具有比較優勢的周邊省份,武漢可以吸收和發展這些地區企業的行政和營銷總部,而將制造基地繼續留在當地;對于相對發達的是以廣東為龍頭的珠三角企業和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企業,武漢可以更多地采取吸收制造業總部和研發總部的模式,更多地承擔研發和制造業轉移接收者的角色,共同構建“總部一生產基地”鏈條,使原來的產業配套上升為功能配套,在第二梯隊中發揮自己的領先優勢。畢竟,武漢一地的發展,要順應國家大的經濟模式的變更。這一規劃發展格局,也能順應當前國家的中部崛起戰略和東西產業轉移的發展方案,是最現實可行的,也是最能獲得國家大的方針政策支持的一種總部經濟發展模式,投入和產出的經濟效益比應該是最高的。
總部經濟在當前的研究中可以說是如火如荼,全國各地都在提倡發展總部經濟。關于武漢如何發展、規劃和系統管理總部經濟,學界并未形成系統的觀點,理論研究也都比較分散,只是停留在分析武漢的區位優勢和相對不足,并給武漢發展總部經濟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2009年2月17日武漢市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發布了《武漢市關于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武漢發展總部經濟的戰略決策和具體的操作細則,但對于具體的發展模式、相關的管理應對措施、相關應該協調處理的關系卻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傮w上看,現有政策及研究還基本停留在要不要發展的問題上以及倡導鼓勵發展總部經濟這一層面,基本上忽略了武漢現實的總部經濟發展形勢,即各種形態的總部經濟已經突顯,并已初步形成了王家墩CBD、武昌公司總部區和盤龍城“第一企業社區”三足鼎立的總部經濟發展格局,同時沒有思索后續發展起來后如何處理、協調總部經濟與其他層次經濟、其他地區及區域相關利益關系的問題。
武漢現階段不是發不發展總部經濟的問題,應更深入一個層次,不單單分析總部經濟的優勢、倡導武漢發展總部經濟,畢竟,經濟的發展是聯動的,武漢的發展不能脫離其他地方的發展。如何為發展定位、如何管理、如何深化處理好各種相關利害關系,以求整個城市的長遠和可持續的發展是我們更應著重關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國內有些學者所擔心的總部經濟又如當年開發區的建設一樣時髦一陣、一哄而上,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
總部經濟的發展本質上應該是一種企業的市場行為,而非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具體引進企業總部、管理企業總部、運作總部經濟的主體則應當是企業,若政府過多地插手總部經濟的具體經營管理事務,不僅會造成政企不分、效率低下,而且會影響總部經濟的運行秩序和競爭力、帶動力。政府的決策應該具有常態性、可信賴性,不能朝發夕改。政策法規的穩定性,是一種城市發展的軟實力,也是企業長久選擇的根本。政府應有詳細的發展總部經濟相關政策與以往經濟政策相互沖突的協調處理方案;在發展總部經濟過程中應著眼于構建一流的投資軟環境,提高辦事效率;通過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園區規劃等公共投資建設以利于總部經濟的形成;制定適當的企業總部優惠政策以加強對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培訓工作等。
首先,武漢在整個湖北地區的經濟比重一枝獨大,作為經濟核心區和重要增長極,與當前湖北在設計的“1+8”城市圈發展模式相適應。從長久的發展角度,應該協調武漢與省內周邊衛星城市的發展,將區域合作由產業合作拓展到功能合作,從而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與合作共贏。在“總部一制造基地”空間分離模式下,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形成產業鏈,總部在武漢聚集,周邊形成制造加工集群,由此產生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進行分離的企業,而且會對區域經濟結構、就業結構、城市發展產生重摹影響,對城市的空間規劃、政策體系、環境建設等提出新的要求。
其次,武漢應與省外周邊城市協調發展。武漢是中部的中心城市,可以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對于周邊省份城市如湖南、江西和河南臨近武漢的地方比如信陽、南陽等,可采取總部和制造業基地分開的模式,即總部遷入武漢,制造業留在當地,一方面可以壯大企業的聲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遷出企業擴大當地的制造規模,實現雙贏局面。
武漢與其他地區沖突的突出表現在于稅收和就業的沖突關系,這也是制約當前總部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國家的政府考核體系中,地區GDP和稅收占有相當重的分量,不論是哪種遷移將使原有產值、利稅分流到新的企業總部所在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所在地的經濟實力,增加了原所在地的就業壓力,會對原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產生影響。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從本地區利益出發設置各種障礙來阻止企業總部的遷移。采取“總部一制造基地”的模式,無論是對省外的企業還是省內的企業都可以比較好的處理這種利益沖突、利益分割關系,對企業來說也可以借助更廣闊的平臺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目前武漢并已初步形成了王家墩CBD、武昌公司總部區和盤龍城“第一企業社區”三足鼎立的總部經濟發展格局,但是總部經濟要分層次,應協調處理好武漢區域內部的關系,強調它的集群、不同區域應該有一個鮮明的特色。武漢各個區域總部的布局應進行分類指導,按照集群的思想,同類產業的總部在某一個區相對集中,不要在城市內部構成競爭,這就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導和詳盡的規劃,可以按照不同的產業格局分類發揮資源優勢來發展。
總部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城市長期綜合實力的考察,因此需要從多個層面來進行協調和配合。武漢目前的發展方略還主要是依靠大量的政策和優惠措施來吸收和引進企業總部,但這綜歸不是長久之計,政府需要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以防止總部政策期滿后那些單純看中當時的政策優惠措施的總部企業“候鳥遷移”。如何留住企業總部,是值得政府在城市硬件和軟件方面下工夫的地方。這也要求政府在貫徹“總部一制造基地”這一基本模式下,量體裁衣,適當的引進,協調處理好武漢相關配套產業的關系,避免重蹈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覆轍。
武漢總部經濟的發展,應該與城市的整體規劃相適應。總部經濟的發展不能干擾正常的城市的規劃,城市規劃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純粹為了發展總部經濟而更改合理的城市規劃,更不能將總部經濟發展成為地產經濟,助推當前的房地產泡沫。
除應協調處理好上述關系外,如何協調處理好發展總部經濟與本市中小企業的發展關系、與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與時下所倡導的知識經濟的關系等等,都是需要深入考慮和研究的問題。堅持從長遠著手,秉承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發展總部經濟,貫徹“總部一制造基地”這一模式,優化和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必定能促進總部經濟的合理發展。
[1]秦尊文.關于建設“中國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知名企業總部基地”的建議[J].武漢經濟研究,2006,(3).
[2]陳繼勇,劉威.關于大力發展“武漢總部經濟”的對策與建議[J].湖北社會科學,2007,(4).部經濟的發展與中部崛起[J].特區經濟,2007,(10).
[4]朱津津.武漢市武昌區:發展總部經濟促進產業升級[N].經濟日報,2009-10-13.
[5]彭湘榮.大力發展武漢總部經濟[Z].新華網,200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