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
(武漢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會計誠信,一方面是從職業規范上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客觀真實的反映和披露企業的經濟業務事項,另一方面是從道德上使會計從業人員做到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以誠為本、言行一致。《論語·為政》中寫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1]”這句話就是在說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處世!好比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套軏,那怎么可以行走呢?可見誠信對于立人的重要性。因此,會計誠信是維系市場經濟秩序穩定不可缺少的道德準則,解決和提高會計人員誠信問題對于現階段的社會來說迫在眉睫。
會計誠信就是指會計人員應該誠實守信,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提供真實可靠準確的會計信息。會計誠信是維系整個市場經濟秩序穩定所不可缺少的道德準則,但是一旦會計從業人員失信導致的后果和危害也是不容小覷的。人類對誠信問題的研究古已有之,在《論語》中就有大量關于“義”與“利”關系的討論,在著名的經濟學家,現在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兩部跨時代巨作《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中第一次系統的揭示出了經濟和倫理之間的關系,并且德國經濟學家熊彼特首先提出了“亞當·斯密問題”即著名的“經濟人”和“道德人”之間的價值判斷問題,可見會計誠信問題是值得人們深入研究的。
人們“衣、食、住、行”都必須跟錢打交道,因此經濟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物質基礎和條件,所以倡導會計誠信是有利于經濟倫理問題解決的。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注重的精神生活的價值,而小人卻只注重物質利益和個人的私立,孔子對君子和小人的判斷對現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使一些人萌生了一味追求個人私利的歪曲的價值觀,會計人員編制虛假的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他們的行為為公司創造了短期的利益,可是用誠信品質換來的蠅頭小利只會使企業陷入倒閉的困境之中。所以社會必須樹立起誠信的道德品德,弘揚會計誠信,讓人們不再只是著眼于暫時利益,而是眼光長遠,促使人們追求更遠大的利益。
倡導會計誠信有利于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義利之辨”是中國古代關于道德和利益關系問題的爭辯,西方的普遍主義和功利主義也對義利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可見在道德和利益想要兩者取其一是很難做到的。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而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中道觀念,他說:“過度與不及是惡的特點,而適度則是德性的特點,所以德性是一種選擇的品質,存在于相對于我們的適度之中。[2]”所以說做到了適度就是選擇了善良的德性。因此中庸和中道都是要求人們兩惡之中取其輕,做事情既無不過也無不及,做到適度原則。所以會計人員就應該把握這種原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既不違背自己道德良心的前提下,將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近幾年國內外發生了很多由于會計誠信缺失導致的企業遭受重創的案例,企業在最基礎最關鍵的一環沒有做到嚴把誠信關,以至于企業最終走向衰落,這也印證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這句話。因此,我國對于會計誠信建設的緊迫性是不容分說的。造成會計誠信缺失的倫理原因主要有:
第一,市場競爭激烈,企業以期制造虛假的會計信息來獲得更大的利益。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由于財務部門是從屬于企業而管理的,因此會計人員很多情況下是受制于領導者的,領導者會根據企業需要而命令財務人員做出不符合會計法規和職業道德的會計處理,而會計人員出于領導的壓力和自身的飯碗往往放棄了自己對于會計倫理道德的堅持。另一方面是在國家或集體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會利用職務之便進行會計舞弊行為,編制虛假的會計賬簿和報表。正是由于這兩個方面才導致會計人員違法違規的現象頻頻發生。
第二,會計倫理建設的不完善,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盈利,然而企業的管理者為了盈利而很少關注會計從業人員倫理道德,甚至如果會計人員不根據決策者的明示或暗示去偽造變造財務報表,會認為是工作失職、缺乏工作能力、不會靈活變通的表現,這樣會令會計人員遭到領導的責罵排擠從而被迫離開工作崗位。社會大眾對于一個企業“兩本賬”的現象已是屢見不鮮,卻很少對企業做假賬的行為進行檢舉和譴責,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助長了企業做假賬的壞風氣。正是由于企業內部控制的疏忽和會計倫理建設的不完善才會造成失信的惡性循環。
第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嚴格,內部控制制度是一個連鎖式的管理制度,從源頭上保證每個部門工作上的協調和制約。就一個生產企業來說,如果原材料的購進就存在漏洞,那么原始單據的真實性就不從保證,從而導致財務人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編制了虛假的會計憑證,最后也編制了錯誤的財務報表。這就是企業內部控制不嚴格所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如果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沒有加強監管的意識,那么企業將會造成一步錯,步步錯的危險局面。
第四,國家政策法規的不健全雖然有些會計人員違反會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進行操作,但是國家對于這些人員的處罰力度過輕,造成會計違規成本過低,以至于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違規。這些歸根結底是由于我國對于會計倫理的實施缺乏必要的監督,政策法規對會計倫理規范的行為缺乏明確的規定,也沒有確定處罰規定,缺少必要的評價標準,這些都不利于會計倫理規范的遵守。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會計職業道德的精髓。誠信對于會計從業人員來說是“立身之本”、“立人之道”。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如何加強會計誠信建設進行探討:
首先,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倫理道德教育。由于會計是一項非常特殊的職業,它直接與錢、財、物打交道,因此誠實守信的原則就是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在工作中始終保持謹慎態度,盡量減少和避免各種失誤,不為個人和小集體的弄虛作假而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應樹立“以誠信促發展”、“無誠信難發展”的理念,以發展優良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道德環境的改善。將以誠為信核心的道德環境建設常抓不懈,逐步建立起管理者與員工互守信用、共同忠誠于企業和國家的良好氛圍。[3]會計倫理道德教育首先要從在校學習財務專業的學生抓起,學校積極開展會計倫理道德教育的指導和講座,加深學生對于誠信的重要性的理解。財政部門對企業中的財務人員進行不定期的道德教育和考核,以增強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廉潔自律、實事求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單位為了保證實現一定的工作目標而對內部的各個部門、人員及其業務活動進行組織、協調和相互制約的一種管理制度。完善內部控制是要企業做到從源頭把關,通過嚴格的職能分工和審計制度來制約和控制財務人員弄虛作假。企業內部的審計部門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對財務部門進行審計,及時的找出其中的不足和漏洞。財務部門也可以實行定期的輪崗制度,三個月或者半年進行一次輪崗,既可以對財務部門的工作進行審查也可以避免職權過于集中。
再次,健全國家的會計法規。會計法規的完善和健全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和抑制會計從業人員的不規范行為,一旦發現有違反《會計法》或者相關法律規定者,將追究相關部門和領導的責任,如有危害到國家的行為,將追究其法律責任,堅決維護和形成良好的會計倫理環境。對于嚴重的偷稅漏稅的企業,將進行嚴厲的處罰,只有這樣才能遏制或降低會計失信的事情發生,提高職業道德和會計法規對會計人員的約束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企業負責人的誠信觀念。企業負責人是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代表企業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企業負責人應當承擔對本公司會計工作負責的義務。同時,各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資料和財務會計報表,都是以企業名義提供的,也是以企業信用為基礎的。因此,企業負責人必須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而在實際工作中,會計造假行為很多是企業領導者授意、指使、強令進行的。所以,開展會計誠信教育,應對掌握會計誠信水平支配權的企業負責人進行誠信教育要讓他們樹立誠信是立業之本,這樣才能保證從屬于他們的財務部門處于一個良好的局面。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人們也要加快誠信的建設。現代社會誠信體系是包括現代誠信文化、有效的產權制度、民主政體、健全的法制及社會信用服務組織等在內的一個廣泛的社會系統。其中,誠信觀念和文化是基礎,產權制度是核心,民主政體和法制是保障,信用服務組織是工具。[4]會計誠信是現代社會誠信體系中必不可少的,會計誠信建設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在十八大報告中說到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的現象,會計領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會計誠信的缺失會破壞市場秩序的穩定性,使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難以得到維系,社會的公平正義遭到破壞。國家只有對誠信問題高度重視,并且認真加快解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能實現公平和正義、企業利益關系和諧。
當代社會的經濟發展越來越迅速,但是會計誠信缺失的現象較為嚴重,這就寄希望于我國的會計誠信倫理建設,只有不斷的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倫理道德水平,政府部門建立完善的會計法規和職業準則,才能對治理會計失信現象和建立良好的會計誠信體系產生非常重要的意義,使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60.
[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9-50.
[3]陳澎,高欣.會計誠信倫理道德建設的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1).
[4]周廣也.和諧社會構建與誠信倫理建設探微[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