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南
(蘭州商學院 國際貿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近年來,我國彩電行業在新的形勢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2年產銷規模均居世界首位,①并在產業結構調整、商業模式創新、科研技術升級、產業鏈整合、產業聚集和規模化生產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與此同時,我國彩電行業還存在企業規模類似,沒有較強的龍頭企業。由此導致了市場秩序混亂,企業管理不成熟,管理層自律性差的局面,不正當競爭屢見不鮮。彩電企業管理層限于績效壓力,片面追求短期銷量和市場份額,而國際市場開發卻不盡如人意。加上國家“家電下鄉”政策和“以舊換新”政策對三、四級市場的需求拉動效應逐步降低,國內市場需求逐漸趨于飽和,彩電產量的增長超過了需求的增長,最終導致我國彩電市場的供求關系逆轉,成為典型的買方市場。②
在產權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的彩電行業順利的進行了所有制的改革,許多國有彩電企業轉為了股份或合資公司,明晰了產權歸屬,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再結合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競爭日趨激烈,產權理論所忽略的一些因素開始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產權理論對彩電企業的激勵已經有了弱化的表現:
經理層是企業的直接經營者,也是最終的代理人,但產權公有的硬約束決定了盡管他們掌握企業的實際控制權,但卻無緣分享企業的剩余索取權,或只是擁有部分的分紅權。雖然這種企業形式有一定的激烈作用,但經理層仍然有尋租或偷懶的動機。
產權結構的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國有股“一股獨大”,其他股所占比例較小。在彩電企業內,不可競爭的股權結構排除了來自股票市場的一切競爭威脅,收購方要想獲取目標公司的控制權,是無法通過公開收購來獲得,只能夠通過與企業在任者談判的方式進行。
產權明晰并不能解決核心技術缺乏的問題,由于國內彩電企業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利技術,再加上技術創新上不重視對消費者的研究,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跟從,導致彩電產品難免出現“同質化”的尷尬。只能在有限的市場范圍內大打價格戰,搶占市場份額,追求一時的銷售量,以期使短期利潤達到最大化。這種短視的行為只會使得企業繼續趴在國際利益鏈的最低端,最終被國際同行越拉越遠。
既然在短時間內難以突破技術壁壘,國內彩電企業為了在自負盈虧的基礎上提高效益,出現了兩種新的模式,一種就是縱向整合,就是通過不斷整合上下產業鏈,使得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從而形成規模效應以降低成本。這樣通過產業鏈的縱向整合,向上控制原材料的生產,讓企業成本可控;向下控制零售渠道,讓企業享有市場定價權,最終提高企業的效益水平;另一種模式則是橫向整合,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多元化發展,通過進軍與彩電相關性不大的其他家電產業,期望“東方不亮西方亮”,妄圖通過一個產業的成功來維持其他產業。
國內彩電行業雖然依據產權理論對產權進行了改革,并且已經獲得了改革的紅利,但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樣,種種的弱化因素導致這種紅利正在迅速消退,對彩電行業進行再改革勢在必行。光靠企業自身的摸索是難以見效的,甚至一招不慎,會將企業帶入更為糟糕的境況。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新的理論來指導我國彩電行業的再改革。幸而,經濟學界已經有了相關的研究——超產權理論。
超產權理論是泰騰郎(1996)、馬丁和帕克(1997)等學者以競爭理論為基礎提出來的。他們認為超產權理論比以私有化為核心的產權理論更具有理論的內在邏輯性與實證解釋的說服力。這個理論是把市場競爭放在了高于產權改革的位置,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傳統產權理論,而是對其進行了發展和完善,并能夠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產權理論的基本觀點。
超產權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企業治理和競爭理論兩項,企業治理方面主要包括信息非對稱下的合同激勵機制理論、經理聘選理論、監督機構和產權結構等。競爭理論則包括四個方面:(1)競爭激勵論,它是除利潤激勵之外的隱含激勵,也就是由競爭誘導的激勵;(2)競爭激發論,企業之間利益的對抗性、信息的非對稱性及潛在違約性激發了競爭;(3)競爭發展論,市場競爭程度越高,市場份額的變化與績效的相關程度就越高,這種環境下最有利于錘煉企業的發展力,真正優質的企業由此脫穎而出;(4)競爭信息完善論,通過比較競爭促使信息產生,以便于企業所有者或經理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與傳統產權理論的模式不同,超產權理論認為利潤激勵與經營者努力程度不一定存在正向關關系。只有在市場競爭的前提條件下,利潤激勵才能發揮其作用。而決定經營者努力程度的關鍵在于創造一種危機感,這就需要一種競爭氛圍,靠利潤激勵去驅動經營者的努力必須要有市場競爭為前提。給定利潤激勵,市場競爭就像一個放大控制器,競爭越激烈,利潤激勵刺激經理努力工作的作用也越大。
基于這些相關的理論基礎,超產權理論明確提出只有在市場競爭的前提下,種種激勵機制才能對經理層施加影響,促使其提高工作努力程度。而在壟斷市場中,經理層可以通過制定壟斷價格擴大利潤收益,激勵機制對經理層不再有效。同時,超產權理論否定了私有企業占主導時才能發展市場競爭的觀點,從而也就認為以市場的競爭為前提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不一定要產權私有。
在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的認識中,超產權理論認為剩余利潤占有激勵和控制權收益激勵能改善委托——代理關系中激勵不相容的問題,從而對經營者的工作努力程度起到促進作用。但必須要有一個充分競爭的產品市場來改善委托——代理關系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如通過與競爭市場中行業平均利潤率比較考核經營者工作努力程度)。并且該市場競爭程度越高,上述激勵對經營者工作努力程度的促進作用也就越大。同時,除經營者工作努力程度外,企業績效的大小還受企業總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的影響。一般而言,企業總資源價值越大,其績效規模也就越大。此外,經營者能力也是決定企業績效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家才能稟賦越高,企業績效自然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企業利潤應由為剩余利潤占有激勵、控制權收益激勵、產品市場的競爭、企業總資源、經營者能力共同決定。
超產權理論將市場競爭和產權理論有機的結合起來,為彩電行業的改革提供了更有說服力的理論依據。從超產權理論的治理結構考慮,中國的彩電行業應從如下方面改革。
從目前來看,彩電行業前五名的企業雖然已經擁有了70%左右的市場份額,但這也造成了相關企業浪費資源,惡性競爭局面。對此,應努力使彩電企業從惡性競爭的泥潭中走出來。為其營造有序競爭的局面,政府規范企業的競爭行為。通過營造合理有序競爭的彩電市場,減少非市場因素,從而促進彩電行業完善其公司治理機制,并以此推進彩電行業改革。
目前,我國彩電企業的性質大多為股份制,但在激勵體制與監督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委托——代理”問題。再加上其決策層多由上級直接任命,對人才的選拔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在這樣的情況下,極易使得企業的決策偏離市場需求。為此,完善經理人的上崗競爭機制,既能保持決策層的活力,又能激發企業人員的積極性,能者居其位;同時,完善崗位責任制,通過劃分質量等級、量化考核標準等方式,明確各個崗位的職責,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
由于彩電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極有可能出現委托-代理問題,再加上利己動機和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出現也就有了其必然性。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設計一套有激勵意義的合約,從而控制代理人的道德行為和逆向選擇,最終增大代理效果和減少代理成本。為此,完善對經理人的利潤激勵機制,關鍵在于建立穩定合理的考核機制和收入分配機制,增大激勵力度,適當增加經理人的收入配額,從利益分配上增強崗位責任感和工作積極性。
中國彩電行業最大的目標應該是擁有自主品牌的全球彩電生產跨國公司,為了到達這個目標,僅靠單純的資本積累是遠遠不夠的。面對反傾銷的強大攻勢,中國的彩電企業想要進軍國際市場并站穩腳跟,就必須開展國際技術合作并在海外投資設廠,使中國的彩電產品能夠在國外實現生產和銷售,從而繞開反傾銷的壁壘,提高企業在國際競爭力。
注 釋:
①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彩電產量約為1.3億臺,銷量約為1.18億臺。其中,內銷量為5200萬臺,出口量為6600萬臺,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50%。
② 徐萌萌:《論中國彩電行業如何參與國際競爭的形勢與對策商》,2009年第九期,第175頁。
[1]程柯,陳海峰.“超產權”理論的模型、推演與啟示[J].產業經濟研究,2004,(1):58-65.
[2]樊愛榮.中國彩電產業“價格戰”的成因和對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2,(2):84-85.
[3]戈俏梅.對彩電價格戰的思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78~79.
[4]李會太,傅少川.彩電價格戰原因透析[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1(1):62~63.
[5]劉晨,趙德余.產業競爭中的租金掠奪與價格戰:彩電行業的經驗[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3,,(9):32-33.
[6] 劉佳.中國彩電行業價格戰[J].現代企業,2004,(9):10-11.
[7]劉卉.我國彩電行業價格戰的微觀經濟學分析[J].當代經理人.2006,(13):3-4.
[8]焦建玲,孫立憲.我國彩電業價格戰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8,(5):118-119.
[9]徐萌萌.論中國彩電行業如何參與國際競爭的形勢與對策[J].商,2009,(9):175.
[10]于軍威.產權、超產權論與國企治理改善的路徑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03,(3):38-42.
[11]王國才.從彩電價格戰看家電企業運營模式的創新[J].管理科學文摘,2003,(2):36~38.
[12]詹麒,朱永紅.超產權理論與國有企業改革[J].江漢論壇,2003,(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