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丹
(浙江海洋學院 外國語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
2013年1月17 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自此,舟山成為中國首個群島新區,其發展定位包括建成大宗商品國際物流基地、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島型花園城市。重點發展行業包括港口物流、臨港工業、海洋旅游等。舟山的對外開放范圍進一步擴大,開放層次進一步提升,這無疑將加大對實用型翻譯人才的需求。據了解,舟山目前尚無具備一定規模的、正規的翻譯公司。許多企業的翻譯工作,或是交由寧波、上海等市的翻譯公司處理,或是由海洋學院的教師承擔,或是委托當地一些自由譯者完成。這不但造成了企業的諸多不便,翻譯質量的良莠不齊,更制約了舟山的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
緩解這一矛盾的任務,無疑將落在當地唯一一所以海洋為特色,各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本科高校——浙江海洋學院肩上。培養實踐能力強,能服務地方經濟的實用翻譯人才,也符合該校“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創業精神以及海洋科技文化素養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筆者在與相關翻譯教師和英語專業學生的訪談中得知,該校的翻譯教學遵循的依然是傳統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文學翻譯為主要內容,理論性遠大于實踐性,屬于典型的“教學翻譯”,是外語專業的輔助性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而非培養翻譯人才。[1]培養實用型翻譯人才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明確教學目標、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成了當務之急。
為深入了解舟山各行業用人單位對實用型翻譯人才的需求,筆者采用了問卷、訪談等方式。共發放問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問卷97份,有效率為92.38%。調查涉及舟山涉外單位70余家,涉及行業包括旅游、港航、酒店、加工制造、船舶等。問卷包含共包含19個題目,其中:關于各單位翻譯工作現狀的題目7個,占36.84%;各單位對翻譯人才需求的題目7個,占36.84%;各單位對高校培養翻譯人才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的題目5個,占26.31%。
調查顯示,用人單位需要翻譯的主要為涉外職能部門和具體業務部門,涉及最多的翻譯領域是實用類,其余依次為外事類、科技類、經濟類、法律類;需要口譯的場合由多到少依次為工程項目翻譯、商務洽談翻譯和一般性會見翻譯;65.96%的單位預期隨著新區的建立,翻譯量會加大。對于舟山急需翻譯人才的行業,選擇最多的是港航船舶業、物流業、加工制造業、旅游業。
在引進譯員時,74.47%的單位稱注重口筆譯綜合能力;具體到引進譯員的專業資格時,在“翻譯專業本科畢業生、翻譯專業碩士、持全國翻譯專業資格考試證書者、外語專業畢業生,外語+其他專業畢業生”五個選項中,40.43%的單位稱更愿意引進“外語+其他專業”的畢業生,38.30%的單位稱希望引進持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證書者,這顯示了用人單位對譯員翻譯實踐能力和相關專業知識的重視,也體現了就業市場對于復合型翻譯人才的親睞。
對于譯員存在的主要問題,70.21%的單位認為是“缺乏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14.89%的單位認為是“缺乏必要的雙語文化知識”,10.64%的單位認為是“翻譯能力不過關,不能準確的進行中英文互譯“,僅有4.26%的單位認為是“語言基礎不扎實”。這給高校的啟示是:懂外語決不等于會翻譯,語言能力已不再是制約翻譯人才能力發展的瓶頸。要適應市場需求,翻譯人才的培養必須以“翻譯能力”為核心,與傳統的外語人才培養相區別。
對于當前高校翻譯課程的不足,53.19%的企業選擇了“理論性強,缺乏可操作性”,25.53%的企業選擇了“設計面窄,對實用翻譯重視不夠”,17.02%的企業選擇了“課程內容趕不上行業發展”。這進一步印證了用人單位對于翻譯實踐和實用類翻譯的重視(在問及翻譯中涉及最多的專業領域時,77.31%的單位選擇了實用類翻譯)。此次調查中,89.36%的單位認為翻譯人才的培養應融入相關行業的基礎課程。這與前文中四成以上的企事業單位稱在引進翻譯人才時更愿意選擇“外語+其他專業”的畢業生的傾向基本一致,表明了相關行業知識在翻譯人才培養中的必要性。
簡言之,此次調查反映出群島新區各行業(尤其是港航船舶業、物流業、加工制造業、旅游業)對實用型、復合型翻譯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明確了高校翻譯人才培養中的不足,即重語言能力、翻譯理論,輕翻譯能力、翻譯實踐。可見,一場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翻譯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成為必需。
諾德在其著作“TextAnalysisin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中提出,廣義的翻譯能力既包括傳譯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也包括語言能力(源語和譯語)、文化能力、專業能力(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有關文件處理及研究技術,如詞典使用,參考資料檢索等)。[2]在諾德看來,文化能力不僅與具體的文本外因素對應,而且表現為日常生活、社會、政治制度等的方方面面。[2](P161)專業能力是指法律、經濟政策、貿易、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技術能力包括處理稿件模糊不清、時限緊迫等特殊問題的能力,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的能力,研究相關技術(如詞典使用、互聯網使用、參考資料檢索、機器翻譯軟件應用)的能力,把握翻譯流程,即“翻譯業務洽談——審閱原稿——編寫術語——分稿——譯稿——合稿——審核譯稿——排版——終審”各環節的能力,以及通曉職業操守、翻譯市場行業指導和統一監管機制的能力。諾德認為,翻譯課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傳譯能力,語言能力的習得與測試不該再擺在首要位置。[2]
參照諾德的翻譯能力概念,結合此次調查的結果,我們有理由相信:目前的課程已基本解決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問題,要與市場接軌,必須在進一步夯實學生傳譯能力的基礎上,增強其文化能力、專業能力、技術能力。具體到浙江海洋學院目前的翻譯教學改革,我們認為在專業課設置上,既應包括英漢語言與文化比較、漢語閱讀等課程,也應融入凸顯浙江(尤其是舟山)經濟文化發展特色的特定行業知識(如旅游、港航、船舶、漁業等)。這種地方文化知識的輸入既能彰顯翻譯人才知識結構的地方性特色,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能力。除此之外,課程內容還應包含翻譯人才必須掌握的計算機、數據庫使用技術,翻譯項目管理及翻譯職業倫理等。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所培養人才的“準職業化”,滿足市場需求。
何剛強曾提出,翻譯人才培養模式不是單一的,可根據各地、各校不同的需求和條件,創立不同的培養模式。[3]潘華凌,劉兵飛也指出,在有條件的高校,應積極申報翻譯本科專業或設立翻譯方向,以培養翻譯專門人才。在條件尚不成熟的高校,也需依托現有的外語專業教學優勢,正視翻譯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對傳統翻譯教學進行改革[1]。
目前,浙江海洋學院尚未正式設立翻譯本科專業和翻譯方向,因此,在培養翻譯人才的實踐中,極有可能面臨課時限制和師資力量的局限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借鑒其他高校一些較成熟的模式,其中包括:
(一)寧波大紅鷹學院的NET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又稱“三維聯動”培養模式:將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期內外相結合,建立翻譯網絡資源庫(Network),向合作企業開展志愿翻譯服務(Enterprise),校內校外雙導師(Tutor)共同培養翻譯人才。[4]
(二)浙江師范大學的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相結合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課時內實現語言文化基礎知識、翻譯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在校內通過開展與專業學習密切相關的活動,提高學生對實際翻譯工作的興趣和了解;在短學期和寒暑假,利用本地和和周邊地區的國際性盛會或國際交流頻繁的單位,對學生進行真實的操練。[5]
(三)山西大學的產學研合作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高校翻譯教學和企業需求相結合,實現“校企合作教育”以培養實用型翻譯人才;另一方面,圍繞翻譯企業/市場的需求開展應用翻譯研究。兩方面結合起來實現翻譯產業的“產、學、研”合作聯盟。[6]
(四)成都大學的“燈塔計劃”培養模式——與外企合作,面向全院學生進行網絡環境下的翻譯技能培養,通過“免費上崗培訓——進入基地工作——定期反饋培訓期間表現”三個步驟和“翻譯實訓生、翻譯實習生”的兩種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切感受外資企業的公司文化和崗位標準,成為準職業化的應用復合型翻譯人才。[7]
從浙江海洋學院外國語學院的辦學實際出發,結合以上幾種人才培養模式,筆者建議該院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將特定行業知識課設為選修課,鼓勵學生在全校范圍內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職業意向跨專業、跨學院選課。目的在于幫助學生了解相關行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術語,以及不同行業的行文格式和翻譯要求,從而提高其“專業能力”。
(二)教師課堂講授與專家專題講座相結合,教師負責講解相關翻譯理論, 社會知名翻譯家或經驗豐富的企業翻員講授相關行業知識,翻譯管理和職業要求等。這樣,學生既能接觸到相關的課本知識,也能從各行業的翻譯踐行者處了解到第一手的翻譯經驗和業界的翻譯要求。
(三)積極推進校企合作教育。一方面,可聯合相關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的翻譯教育基地,利用課外時間(如寒暑假、短學期等)把學生帶入企業或工作現場進行實地翻譯實踐,增強其對所學相關行業知識的感性認識和對翻譯理論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從高年級學生中選拔出翻譯興趣濃厚、翻譯基礎較好的同學成立翻譯工作坊,在相關教師和企業譯員的組織和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團隊合作,承擔合作企業的部分翻譯工作,在實踐中加深對相關行業和翻譯流程的了解。
(四)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翻譯數據庫。諾德主張:為保證教學效果,翻譯教學的材料必須真實可信,必須是真實情境中的文本(texts-in-situation),未明確來源、發送者、主題、時間、地點等背景信息的翻譯文本常常會使學生不得要領。[2](P162-163)但是,目前翻譯課堂上所用的練習材料多取自翻譯教材,對于具體的材料出處,背景,文體特色等未給予詳細介紹,使得學生無從了解具體的“翻譯要求”(涉及關于翻譯目的的顯性或隱性信息,包括譯文功能、譯文受眾、譯文傳播媒介、時間、地點等),只能盲目地字對字翻譯。通過校企合作教育,翻譯課堂上將引入來自企業的鮮活的翻譯材料,使學生的翻譯練習更具針對性。此外,學校和企業可共建翻譯語料庫和專業術語庫,實現資源共享。這樣, 既有利于企業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資源耗費,又可以為學校的翻譯教學提供大量真實客觀的語料,還可提高學生運用網絡技術和本地化翻譯資源進行高效翻譯的技術能力。
如何從自身的辦學傳統和特色優勢出發,對現有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以滿足舟山群島新區對實用型翻譯人才的需求,是舟山唯一的一所地方高校——浙江海洋學院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該問題的解決涉及到傳統的外語專業教學理念的轉變、高校和當地企業的合作、翻譯師資培訓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本研究,筆者調查了舟山群島新區對實用型翻譯人才的需求,并嘗試對當地高校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一些改革建議,希望能引發學界同仁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探索。
(注:本文系浙江海洋學院校級課題“舟山群島新區實用型翻譯人才需求調查及分析”,項目編號:X11M18)
[1]潘華凌,劉兵飛.地方高校的翻譯專業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J].宜春學院學報,2009,(5):52-53.
[2]Nord,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Modelfor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Seco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141-163.
[3]何剛強.傳統、特色、師資——本科翻譯專業建設之我見[J].上海翻譯,2007,(3):49.
[4]王琦.談“三維聯動”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74.
[5]陳科芳.關于本科翻譯專業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J].中國翻譯,2009,(3):50-51.
[6]連彩云,荊素榮,于婕.創新翻譯教學模式研究——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專業翻譯人才[J].中國翻譯,2011,(4):38.
[7]徐莉麗.成大23學生翻譯獲燈塔計劃獎學金 [EB/OL].(2008-08-27)[2013-09-29].http://dfl.cdu.edu.cn/index.php?a=details&id=37&m=Xtg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