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娟
(蘭州工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實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教關系。但是,我國實踐中對宗教財產的法律關系的認識及保護措施相當缺乏。宗教建筑和其他財產因城市建設、舊城改造拆遷、商業化利用,出現了不少新問題;在廣大城鄉濫建寺觀、佛像、侵占耕地等問題也相當突出。目前我國現行法律沒有明確宗教財產的歸屬,事實上,長期以來,宗教財產的歸屬問題主要依據黨和國家的政策予以調整,法律反而處于輔助、次要的地位,不符合現代法治原則。有關宗教財產的新舊社會問題、法律問題,不容忽視,亟待在法治軌道上予以正確解決。
宗教財產簡稱“教產”,是一種在社會歷史中形成的,因宗教信徒捐助或國家扶持而積聚形成的特殊財產。其在物質形態上包括四種類型:
第一,宗教團體和宗教人員占有或使用的主體建筑及附屬設施;第二,宗教建筑及附屬設施占用的土地,附屬的山林、草原、田地等;第三,宗教經籍文獻、法物以及宗教無形資產;第四,其他宗教財產及獲取的合法收益,如信徒捐贈財產、房租、宗教活動收入等。
我國《宗教事務條例》雖然沒有對宗教財產的含義進行清晰界定,但《條例》第五章所用的標題是“宗教財產”,因此“宗教財產”一詞具有法定性和權威性。從邏輯上講,宗教財產權并非一個嚴格意義的法律概念,不能簡單地放置于我國現行民事物權體系的特定位置。其在性質上屬于民事財產權,可以被視為一組民事財產性權利的集合,具體包括由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對土地、建筑物、構筑物、各類設施、用品、工藝品、文物、宗教收入、各類捐贈等的所有權、使用權,宗教活動收入、生產收入、相關商業收入的收益權,相關的知識產權等。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發布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中規定了宗教財產保護的相關內容。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有關宗教財產歸屬的規定以政策性文件居多,法律規定甚少,各種規定呈現出分布零散、規定不一的特征。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處于無政府狀態。宗教被視為“四舊”而被破除,憲法中的宗教信仰自由原則被徹底否定,相關宗教政策被取消或名存實亡,宗教團體的宗教財產權益也從根本上喪失了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宗教財產的政策法律保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時期或者兩個方面:一是全面恢復落實文革前黨的宗教財產保護政策階段;二是根據實際情況出臺新的宗教財產政策,逐步實現宗教財產保護的法制化。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第77條規定:“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2007年生效的《物權法》第69條規定“社會團體依法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受法律保護”。
從上述宗教財產政策和法律保護的變遷來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國家宗教法制化的趨勢愈益明顯。最初的方針政策逐步細化為行政規章,進而整合形成專門的宗教事務條例與宗教財產財務管理規定,國家對宗教財產的管理也從原來以行政手段為主逐漸向行政和法律手段并用過渡。
我國在結束“文化大革命”后,及時地制定和落實一系列的宗教財產政策,并開展了相關立法工作,使宗教財產、宗教事務以及正常宗教信仰自由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但是客觀而言,現行宗教財產權法律政策由于歷史原因的影響,尚存在著一些不足,不完全符合現代法治的要求。
在法律不發達的時期以政策調整宗教財產權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在“實行依法治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里,應更注重以法律手段調整宗教財產權,將成熟可行的政策制度化、法律化。
宗教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其他權利,在本質上均為民事權利,故宗教財產權理應在民法上得到明確規定?!睹穹ㄍ▌t》第77條是我國民法關于宗教財產立法規定,但該條款對宗教財產所有權等問題沒有規定。
從現行政策看,宗教財產,表述為中國教會所有,社會所有、社會公有,國家所有,地方宗教協會所有,集體所有,比較混亂。實踐中,在進行宗教房屋產權登記時,既有登記在當地的宗教協會名下,又有登記在政府房管、文化、園林等部門名下,還有一部分登記在僧道或私人名下;同時,現實中還存在相當部分宗教財產沒有任何登記備案,尤其在廣大城鄉、農村的寺廟??梢姮F行宗教財產權政策規定和實踐,不完全符合法理和法律精神,有必要予以適當的重構。
宗教財產所有權系指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由支配宗教財產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等權能。探討宗教財產所有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應以何種標準、方法認定或者劃分宗教財產的歸屬。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必須先予以明確。
筆者認為,確定宗教財產的歸屬應遵循以下標準和方法:其一,應按照財產的自身社會屬性予以認定,不能妨礙宗教財產使用目的和宗教信仰自由。具體而言,宗教財產專用于宗教活動,故宗教財產主要應歸屬于各宗教團體、寺廟、教堂。其二,應與國家的憲政政策、立法體例相適應,不能與現行法律體系相違。中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的基本憲政方針政策,故宗教財產除特殊情形如國家文物之外,不宜認定歸屬于國家所有。其三,尊重宗教信徒捐助財產的意愿。宗教財產主要來源于信徒的捐助積聚,而信徒捐助財產主要是出于對某特定寺廟所敬奉的神明的敬畏而捐贈。其四,尊重標的物的歷史傳統。寺廟和其他宗教財產一般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長期以來其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為神的財產。當然在溯及歷史傳統的同時,也應尊重社會現實情況,故認定宗教財產的歸屬還應受一定歷史時期的限制。其五,尊重各宗教的清規戒律。
依據近現代民法原理,宗教法人應劃分財團法人與社團法人兩種類型:一是各宗教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等宗教財產的聚合體,即宗教財團法人;二是各宗教職業者的聚合體,即宗教社團法人,相當于現在所稱的“宗教團體”或“宗教組織”,這以各宗教各級協會為代表。根據現行宗教政策及《民法通則》第77條規定,可以依法認定宗教社團法人(宗教團體)享有宗教財產所有權。事實上,中國理論界通說觀點已認為,“宗教團體作為社會團體的一種,依法享有財產所有權?!雹倏梢娮诮躺鐖F法人(宗教團體)作宗教財產所有人,已不存在理論障礙問題。但關鍵是,宗教財產自身能否認定具有法人人格,即歸屬于宗教財團法人所有。
從宗教財產的實際情況看,它完全符合財團法人財產所有權的特征,因為“宗教財產在民法上是經捐助形成的獨立財產,此財產已脫離了原捐助人的控制,與捐助人已無關系。在此基礎上,宗教財產能獨立參加民事活動,是一財團法人。”②其具體理由如下:(1)宗教財產是完全依靠捐助財產建立起來的。因此,宗教財產不能依來源確定其歸屬;(2)宗教財產獨立參與民事活動,形成了事實上的法人人格;(3)將宗教財產的所有權依法賦予宗教財團法人——財產獨立的寺院宮觀,既符合財產捐助人的主觀意愿,也符合各種宗教的教規教律;(4)我國法律允許宗教財團法人享有財產所有權?!稇椃ā返?6條規定宗教信仰自由,《民法通則》第77條規定宗教團體享有其財產權利。根據學理,具有獨立財產、獨立參與民事活動的寺院宮觀只能是財團法人,它們對自己的財產享有的權利是財產所有權,而且是法人所有權。③
此外,認定宗教財產歸宗教財團法人所有,符合中外宗教傳統習慣和一般社會觀念。依中國歷史傳統,在財產關系上,寺廟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包括土地、房產、佛像、殿堂、法器、經卷、布施、捐贈、奴婢、牲畜。這些財產主要來源于信眾的捐獻與寺院經營所得。可見,宗教財產應歸宗教財團所有,在人們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乃為一般社會觀念。因此,宗教財產應歸宗教法人所有,包括財團法人與社團法人(宗教團體)所有。
我國憲法規定:“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宗教建筑、宗教活動場所依附的土地雖然是宗教財產,但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僅享有使用權,無所有權,其所有權歸國家。根據現行立法例,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對宗教財產享有所有權。宗教財產為國家所有的,多屬于重要的宗教財產,主要是指那些屬于歷史文物和國家征收的宗教財產。《文物保護法》規定,中國境內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古墓葬、石窟寺屬于國家所有;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畫、近代現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除國家另有規定的以外,屬于國家所有;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以及其他國家機關、部隊和國有企業、事業組織等收藏、保管的,國家征集、購買的,以及中國境內出土的可移動文物,屬于國家所有。并且特別規定,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改變而改變,國家所有的可移動文物的所有權不因其保管、收藏單位的終止或者變更而改變。國有文物所有權受法律保護,不容侵犯。④因此,石窟寺、寺廟、宮觀等宗教不動產,以及各宗教使用的法物、器皿、經籍文獻等宗教動產,只要被認定為文物或者被國家征集、購買的或者國家機關和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原則上均屬于國家所有。事實上,一些著名的佛道寺觀因其具有重大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寺觀包括所屬碑、塔、墓以及附屬園林等(一般以“文化大革命”前的范圍為界限),應在當地政府宗教事務部門領導下,由佛道教組織和僧道管理、使用,其產權屬社會公有(即國家所有)?!雹?/p>
宗教財產除歸宗教法人所有和國家所有之外,不排除某些特定宗教財產應確認歸私人所有。⑥在這里,私人所有應包括僧道等自然人、個別家庭甚至家族對宗教財產的所有權。中國是多宗教信仰的國度,在過去,由自然人、個別家庭或者家族出資修建的家廟、佛堂,購置相關宗教什物,以方便宗教活動,無論在城市,還是在廣大農村,均很普遍,并由此形成了為數不少的宗教財產。在土地改革和房屋改革時,我黨根據實際情況有區別地處理寺廟等宗教財產的產權問題,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就確定了“如確系私人出資修建或購置的小廟,仍可歸私有所有”。⑦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重新制定和落實宗教財產政策,再次明確,佛道兩教的寺觀及所屬房產為社會所有,“帶家廟性質的小尼庵”、“確系私人出資修建或購置的小廟”仍歸私人所有。⑧由此可見,國家依法承認私人對其家里所配有的法物、法器、自己購買或修建的宗教建筑等享有所有權。
由于諸多歷史因素影響,新中國成立后,有關宗教財產政策和實踐做法曾存在一定偏差,在市場經濟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中,宗教財產又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新問題。宗教財產權問題既是一個政治問題,也是一個法律問題,對宗教財產的保護,關鍵在于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對于現代國家來說,管理宗教、處理宗教問題的方式始終不應該離開法律,偏離法治的軌道。對宗教財產進行法律保護是必要和必須的,這不僅僅是宗教活動順利開展和宗教財產合理利用的要求,更是宗教法治發展的要求和必然。
注 釋:
① 佟柔主編:《中國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257頁。② 王利明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303頁。
③ 參見孫憲忠:《財團法人財產所有權和宗教財產歸屬問題》,載《中國法學》1991年第5期。
④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5條規定。
⑤ 國務院于1983年4月9日發布的國發[1983]60號《國務院批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于確定漢族地區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的報告〉的通知》規定。
⑥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三審稿)第66條、第67條規定了“私人財產所有權”。
⑦ 中共中央于1952年12月轉發的《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關于成立佛教協會的指示》。
⑧ 參見國務院于1980年7月16日發布國發[1980]188號《國務院批轉宗教事務局、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等單位〈關于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等問題的報告〉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于1981年1月27日聯合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于寺廟、道觀房屋產權歸屬問題的復函》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