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兆年
(廣西民族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文化”的定義至今莫衷一是,在東方,這兩個字最早出自《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要我們順應天道規律,以明農耕勞作的時序,要遵守社會的人倫秩序,使合乎文明禮儀,而達到大化推及天下。這里的含義與目前所流行的廣義、狹義的“文化”并不完全一致。周一良先生認為“廣義的文化是指一個民族通過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所取得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全部成就。狹義的文化是指哲學、文學、美術、音樂、藝術以至宗教等主要與精神文明相關的東西,這就是說與政治、經濟相對的狹義的文化。”①筆者較為認同周先生的觀點,為敘述簡便起見,本文主要從狹義的角度去討論21世紀以來的中越文化交流情況。越南現代著名史學家陳重金在其所著的《越南通史》提到“國人濡染中國文明非常之深……這種影響年深日久已成了自己的國粹。”②越南處于漢文化圈中,中越之間的文化交流從未停止,雖然在1975~1990年間中越關系到了冰點,但這并不是主流。從胡志明主席和毛澤東主席等老一輩締造的 “同志加兄弟”情誼到當下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表明了中越友誼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新的21世紀表現的尤為明顯。
蘇聯解體宣告了冷戰的結束,兩極格局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一超多強、多極化的國際格局。中國實行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0年日本名義GDP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中國GDP超過日本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盡管中國經濟實力提高,綜合國力增強以及國際地位的變化,但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仍強調“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將中國的外交使命提升至“促進人類的和平與發展”。1986年越南實行革新開放調整了對內對外的政策,結束了“一邊倒”的外交路線,逐步過渡為“多元化”的外交方針。1988年越共政治局頒布了被譽為“體現了越南黨新的對外戰略”的第13號決議——《關于新形勢下的對外政策與任務》,提出了“廣交友,少樹敵”的思想,調整了同中國、美國和東盟的關系,為經濟建設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等一系列重大方針。③2011年越共十一大上通過的《越南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建設綱領》指出“要長期實行獨立、自主、和平、合作與發展的外交路線,多邊化、多樣化國際關系,主動而積極地融入國際……提高國家的地位。”④近幾年發表的幾個《中越聯合聲明》也都指出“謀求和平、合作、發展和社會進步,已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過上長期穩定安寧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渴望促進各國共同繁榮和發展。”中越不謀而合地都走上了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始終以“十六字方針”和“四好精神”處理兩國之間的摩擦,把握住了兩國發展的正確方向。這有利于中越兩國官方、民間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
越南學者阮輝貴教授指出,“越中關系近千年來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三同’,即‘同文,同種,同志’。 ‘同文’即是指同屬東亞文化。”⑤近年來,越南國內對此觀點有越來越多的認同性。越南與其他大多數東盟國家不一樣,越南文化與中國文化同源。越南的儒教、道教隨著中越兩國先民的往來而從中國傳入的。儒學傳入越南最早可以溯至公元111年,漢武帝在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地區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并且經歷了一個從受抑制到全面興盛的過程,儒家思想滲透了越南上至典章制度下到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越南的道教可能在李朝建立前就從中國傳入了,1010年李公蘊建觀圣廟,祭祀玄武。現在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有許多奉祀真武大帝的宮觀和神祠。陳重金“中國及受影響的國家都根據這三教的宗旨,形成了相同的信仰、倫理、風俗習慣。風俗和政治大抵都是由學術和宗教演化而出。而我們的人已尊奉了中國的學術和宗教,則我們的一切也都完全效法中國”。⑥再者,中國有56個民族,越南有54個民族,在中越邊境有一二十個跨界民族,越南前總書記農德孟是岱依族人,據研究,這個越南最大的少數民族和中國的壯族就存在跨境民族的關系。漢語也影響到現代越南的詞匯,而且也使越南語法受到一定影響,越語大部分的政治術語都發源于中國語言,現代越語中,漢語借詞約占70%以上;現代越語的成語也由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漢語,被稱為漢根成語。此外,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也有不少傳入越南,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不但流行于華人社會,而且為廣大越南人民所接受。
中越兩國都采取了漸進式的改革開放,即先從經濟領域突破,后逐步轉向政治領域。當前,中越兩國進行的改革開放所面臨的形勢和問題有很多是相同或相似的。在政治上都面臨如何加強共產黨的領導,如何正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貪污,完善民主法制等問題;在經濟上都存在如何處理好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關系,管控好國有資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引進人才,防止兩極分化等問題;在對外交往方面也需要處理好開放與維穩,防止和平演變,也都面臨既要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同時吸收人類文明的精華來建設一個先進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文化等問題。因此,中國和越南相互都很需要在將來的發展進程中加強交流與合作,以共同探討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實現本國經濟社會的現代化。
正如前文所述,為敘述簡便起見,本文嘗試從狹義的角度去探討21世紀以來的兩國文化交流活動。文化交流的的內容應該是應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物質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如教育、文學、藝術、音樂、影視、飲食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交流(如管理方式、意識形態等)和價值觀文化的傳播(如民族觀念、行為習慣、語言文化等)。中越民間的文化交流從未停止過,并且是官方交流的有益補充,但鑒于其有自發性、隨意性等特點,又難以搜集到詳實的的記載資料,故我們這里更多地述及各類官方主導的有代表性的文化交流事件。
第一,物質文化交流。在教育方面,據中國駐越南大使館網站透露,截至2011年,越南赴華留學生人數近16000余人。這些留學生在學成歸國后,不僅為越南的社會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且也成為推動中越兩國友好關系穩固發展的重要力量。⑦中國在越留學生人數逐年增長,以與越南臨近的廣西、云南等地在越留學生居多,在越中國留學生共計2000余人。國家漢辦派到越南工作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共有10名,分布在越南國家大學下屬外語大學、越南國家大學下屬社科人文大學、河內大學以及老街漢語培新中心。此外,由國務院僑辦下屬的昆明華文學校也派出了2名漢語志愿者教師到河內第二師范大學任教。這些漢語志愿者教師受到了受聘單位的廣泛認可和歡迎。漢語教學在越南越南對于漢語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長,漢語教學近年來發展較為迅速。目前越南開設有中文系的高校大約有近60所,進行漢語教學的中學有近10所。小學階段目前尚未開展漢語教學。此外,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華文教育近年來發展良好,據統計,胡志明市現有華文學校35所。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交流為兩國關系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藝術方面,2010年12月3日為慶祝中越建交六十周年,以中國文化部長蔡杰為團長的中方文化代表團帶著中國人民對越南兄弟姐妹的深情厚誼來到越南訪問,期間大型文藝匯演《我的夢》在越南成功演出。舞臺上邰麗華等藝術家化身為千手觀音,用無聲的語言感動著越南觀眾。越南文化體育和旅游部長黃俊英表示,此次由中國文化部長率領的高級文化代表團來越訪問和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來越演出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事件,將為推動兩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做出貢獻。2013年5月10日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功基地和鄭州市雜技團組成了河南省雜技團,其中最小的只有14歲,他們在河內、胡志明、海防市進行了8場友好演出。中國演員們憑借久負盛名的少林功夫,在越南國家旅游年暨海防紅河藝術節的開幕式上表演出色。藝術團團長、中國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康潔說,少林功夫聞名于世界,此前已經在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表演,而本次赴越南演出是官方組織的第一次。越南也有自己的武術和雜技運動,因此,這樣的表演會更容易被越南觀眾接受和喜歡,希望能夠通過這次演出帶動中越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在音樂方面,“同唱友誼歌”——2012中越歌曲演唱大賽啟動儀式暨中越大學生交流會在京舉行。越南駐華大使阮文詩、中國外交部、中聯部、中越友好協會等單位領導,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等院校的中越兩國大學生近二百人參加了活動。阮文詩大使在活動致辭時表示,由胡志明主席和毛澤東主席精心締造的越中傳統友誼是兩國人民的無價財富。1950年,越中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62年來,友好合作始終是兩國關系的主流。
在影視方面,中國的許多者名電影作品都在越南大城市電影院上映過,深受廣大越南影迷們的喜愛,如《畫皮》、《赤壁》、《花木蘭》、《英雄》等。中國電視劇作品幾乎每天都在越南各家電視臺的多個頻道上熱播,收視率可觀,如《水濟傳》、《英雄射雕》、《西游記》、《紅樓夢》等等。同時,越南近幾年來也有一些著名影片在中國大陸上映,如《夏天的滋味》、《迷失天堂》此外,中越雙方也聯合制作拍攝一些紀錄片或電影,如《胡志明主席在云南》、《河內,河內》。2013年6月以中國廣西憑祥市委常委、副市長潘少芬為團長的憑祥市代表團訪問越南,同越南文化體育旅游部電影局局長吳芳蘭進行了工作會談,就今年底在憑祥市舉辦中越電影周事宜進行了工作磋商。雙方一致認為,舉辦電影周活動將有助于加深中越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推進中越友好。
第二,制度文化的交流。2011年的《中越聯合聲明》繼續強調,要“有效落實《中越兩黨合作計劃(2011~2015年)》。辦好兩黨理論研討會,加強治黨治國經驗交流,擴大和深化黨政干部培訓合作,適時舉行兩黨對外部門和宣傳部門交流合作機制部長會晤。”越南165計劃項目是越共中央組織部為大規模培養越南黨政干部的一個干部涉外培訓項目。自2009年以來,廣西民族大學承辦的越南165計劃項目培訓了一大批越南黨政領導。其中,為河內市委組織部舉辦了22期黨政干部短期培訓班,共培訓學員384名。從2003年開始,迄今中越已經舉行了九次兩黨理論研討會,每次研討會都事先選定一個前沿的主題,兩黨高層代表做主旨發言,讓兩黨充分地交流治黨治國的經驗,相互取經學習,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理論內涵。
第三,價值文化的交流。今越南儒家思想作為一種統治思想而存在越南,已不合時宜。但其中有價值的因素,具有生命力的成份,仍在越南繼續發揮其積極作用。如儒家“民為貴”在當代越南被演繹成 “主權在民”、“屬于人民”、“決定于人民”、“源于人民”。儒學在越南的痕跡也是明顯的,經過兩千年的浸潤傳播,儒學已滲透到越南人的思想行為、思維方式、情感狀態和風俗習慣之中,在越南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上留下了深厚的積淀。“秀才”、“生員”、“舉人”、“進士”分別對應當代越南的中學生、高中畢業生、大學生、學士、博士。在越南社會科學院仍被稱為“翰林院”。越南在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的過程中,吸取了儒家的諸多思想文化資源。有的越南學者提出,儒學的價值觀,對于21世紀越南新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給予今天越南人不少啟迪,給今天越南培養一代新人提供了許多教益和借鑒。
近年中越互辦的“文化周”,“文化年”相繼展開。2006年2月中國文化周由中國文化部及越南文化通訊部共同主辦。活動包括90幅反映首都北京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和喜迎奧運等主題的圖片展覽,15日晚中國黑龍江藝術團在河內大劇院向當地觀眾奉獻了一臺具有濃厚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舞表演。還此次文化周將舉辦中國電影周等活動。
為慶祝中越建交60周,2010年由中聯部、外交部、共青團中央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承辦,有3000名越南青年和30000多名中國青年參加的中越青年大聯歡活動,定于2010年8月25日至28日在廣西南寧、柳州、崇左等8個城市舉行。期間中越兩國領導人發來了賀信,胡錦濤指出“中國黨、政府一貫重視和支持兩國青年的交流合作,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增進兩國青年的了解,深化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為中越友好事業不斷注入青春活力。”
2013年6月19 日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和越南文化體育旅游部副部長黎慶海分別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中國與越南關于互設文化中心的諒解備忘錄》。該文件的的簽署,對進一步加深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全面促進兩國友好關系的發展,推動我國與東盟國家在人文領域的交往與對話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中越兩國文化同根同源,國情相似,社會制度相同,意識形態一致,共同語言多。中越文化交流是推動中越關系發展的助推器。新世紀以來中越文化交流在教育、體育、美術、考古、宗教、博物館、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攝影、旅游、青年、婦女等寬領域展開。其中不僅有物質文化的交流,還包括了社會制度、民族性格、思維特點、語言文化等在內的制度文化和價值觀文化的交流。兩國之間文化相互交融,官方高層互訪密切,民間旅游往來頻繁,有效地消除了兩國惡交時期留下的間隙,尤其是有助于引導青少年一代正確看待歷史上的中越關系。這利于增強兩國政治互信,使中越友好關系朝著正確的軌道發展。也為兩國在經貿領域的全面合作營造了一個政治穩定、文化認同的良好局面。2012年中國駐越南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數據顯示,“中越雙邊貿易額1991年為3200萬美元,2011年已突破400億美元,增長1000多倍。兩國還力爭到2015年將雙邊貿易額提高到600億美元。”⑧
2013年6 月兩國政府簽署了《中越文化協定2013~2015年執行計劃》,提出要早日在對方國家建成文化中心,加強在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等領域合作。加大中越友好宣傳,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文化交流增進了兩國在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理解,加之兩國都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許多廣泛而共同的戰略利益。歷史和現實都要求中越兩國正視歷史上的交流,而且要負責任地把交流源源不斷地發展下去。
注 釋:
①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頁。
② 陳重金:《越南通史》,戴可來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3頁。
③ 林明華:《新時期越南外交》,《當代亞太》,2003年第3期,第31頁。
④ 越南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越南國家政治出版社,2011年,第102頁。
⑤ “越南專家:中越應該像英美那樣特殊”http://www.zhgpl.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7&kindid=0&docid=1015517 78&mdate=1228003855。
⑥ 陳重金:《越南通史》,戴可來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24頁。
⑦ “中越文化交流概況”http://vn.china-embassy.org/chn/yhjl/t917293.htm。
⑧ “中越貿易額20年增加1000多倍,亟待更多政策支持”http://www.caexpo.com/news/info/focus/2012/03/02/3553856.html。
[1]李未醉.中越文化交流論[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9.
[2]李育民.中越制度文化交流及其影響[J].晉陽學刊,2013.2.
[3]侯自強,高著民.走向正常化的中越文化交流[J].對外傳播,2012.9.
[4]陳明映.21世紀中越文化外交[D].云南大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