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生,于鳳鳴,邴興福
(1.日照市水文局,山東日照 276826;2.莒縣水利局,山東莒縣 276500)
日照沭水東調水源地水環境評價與保護
秦玉生1,于鳳鳴2,邴興福2
(1.日照市水文局,山東日照 276826;2.莒縣水利局,山東莒縣 276500)
通過對日照市沭水東調工程4個調水水源地水體水環境質量現狀和水體營養狀態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各調水水源地除個別水源地個別月份略超Ⅲ類水外,其它月份和年均值評價均優于或符合Ⅲ類水標準限值,水質優良;水體營養狀態基本屬中營養狀態,水體基本無藻類大量繁殖影響。并根據水庫流域存在的污染現狀,提出了調水水源地保護的措施和建議。
水源地;質量評價;保護措施;沭水東調
沭水東調工程是山東省沂沭河洪水資源利用工程的先期實施項目,工程從莒縣境內沭河流域的青峰嶺水庫、小仕陽水庫和嶠山水庫3座水庫中取水至日照水庫,并聯合向日照城區供水,工程線路全長88km,規劃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將青峰嶺水庫、小仕陽水庫和嶠山水庫3座水庫的地表水分別放入下游沭河、袁公河、石頭河內,利用現有河道送水匯合至沭河干流莊科壩上,然后通過引水閘、暗渠、隧洞將水送至日照水庫上游的三莊河,流入日照水庫。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暗渠和隧洞基礎上,將一期工程利用現有河道輸水段全部改為管道輸水,隧洞出口以下沿三莊河鋪設雙干管至日照水庫。
沭水東調工程涉及青峰嶺水庫、小仕陽水庫、嶠山水庫和沭河莒縣莊科壩斷面以上區間來水為調水水源,日照水庫為調水調節水庫。
青峰嶺水庫位于沭河干流中上游,控制流域面積770km2,水庫總庫容4.02億m3,興利庫容2.69億m3,是山東省第四大水庫。小仕陽水庫位于沭河水系支流袁公河上,控制流域面積281km2,總庫容1.36億m3,興利庫容0.69億m3。嶠山水庫位于沭河水系袁公河支流大石頭河上,控制流域面積81km2,水庫總庫容4738萬m3,興利庫容2936萬m3。日照水庫位于濱海水系傅疃河中上游,控制流域面積548km2,總庫容3.21億m3,興利庫容1.82億m3。
2.1 評價標準和項目
水源地水環境質量評價標準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評價項目選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以下簡稱基本項目)23個項目(總氮除外)和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以下簡稱補充項目)5個項目,共28個項目。水庫營養狀態評價標準依據《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SL395-2007)。評價項目選用規程中規定的總磷、總氮、葉綠素a、高錳酸鹽指數和透明度5個項目。
評價數據選用各水庫壩上近3年1、3、5、7、9、11月地表水水質監測整編成果。
2.2 評價方法
根據標準水質評價的有關規定,評價選用單因子評價法,以GB3838基本項目Ⅲ類水標準限值和水源地補充項目標準限值進行評價。單項水質和水源地補充項目評價類別均根據該項目實測值與GB3838基本項目限值比對結果確定,超過限值的為超標項目并計算超標倍數。水體評價類別以所評價項目中水質最差項目的類別確定。
水庫水體營養狀態評價采用指數法。根據評價參數實測值和規程規定的評價標準,用線性插值法將評價參數實測值轉換為賦分值,計算各評價參數賦分值的平均值即為水體營養狀態指數EI,最后根據EI值和營養狀態分級范圍確定水庫水體營養狀態。
2.3 水環境質量評價
經評價分析,近3年中,工程涉及的4個水庫除小仕陽水庫2010-07為Ⅳ類水,嶠山水庫2011-07為Ⅳ類水外,各評價月份水環境質量基本項目評價均優于或符合Ⅲ類水質量標準,年均值評價均符合Ⅱ類水質量標準;水源地補充項目各評價月份和年均值評價均符合標準限值。在評價的18個月份中,青峰嶺水庫水質符合Ⅱ類水的月份占83.3%,符合Ⅲ類水的占16.7%,水庫水環境質量現狀優良且穩定。小仕陽水庫水質符合Ⅱ類水的月份占50.0%,符合Ⅲ類的占44.4%,符合Ⅳ類的占5.6%。嶠山水庫水質符合Ⅱ類水的月份占50.0%,符合Ⅲ類的占44.4%,符合Ⅳ類的占5.6%。日照水庫水質符合Ⅱ類水的月份占88.9%,符合Ⅲ類的占11.1%,水庫水環境質量優良。
2.4 水庫營養狀態評價
經對以上4個水庫水源地水體營養狀態評價分析,近3年中,除青峰嶺水庫2012-11、小仕陽水庫2010-07為輕度富營養狀態外,其它水庫各評價月份和年平均值水體營養狀態指數EI均在30~50之間,均為中營養狀態,水庫水體基本無藻類大量繁殖影響。
經近期對全市大中型水庫流域污染源調查,沭水東調的4座水庫流域內除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面源污染外,還存在少量工業污染、淀粉加工和畜禽養殖等污染源。加強各調水水庫流域和輸水河道匯水區間流域的農村面源和點源污染治理和管理,努力做好水源地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是確保今后調水水質安全的重要保障。
3.1 加強領導和部門合作
調水工程水源地和輸水河道匯水流域涉及莒縣、五蓮縣和東港區3個區(縣),流域環境保護涉及環保、水利、農業、林業和建委等多個部門,應加強沭水東調水源地保護工作的統一領導,明確各區(縣)、部門保護范圍、措施、任務和目標,建立多部門聯動的長效保護機制,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同時,建立水源地保護目標考核機制,并將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區縣和部門年度考核,確保各項保護工作和措施得以有效實施。
3.2 全面做好農村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
農村面源污染,面廣量大,是水庫水體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各區(縣)、部門,特別是各區(縣)、鄉鎮政府,應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對水庫匯水區域農村的科學生產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和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科學施肥、合理使用農藥,逐步提高農民的科學生產和環境保護意識,使廣大農民自覺地改變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和不良的生活衛生習慣,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農村面源污染。
3.3 建立和完善水源地保護區
有關部門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盡快劃定水源地保護區,并加強對保護區的監督管理。水源地保護區劃定應征得相關部門、單位的認可,水利、環保等部門應積極參與,相互配合,積極做好保護區內污染源的清理工作,加強污染源治理管理和執法力度,對保護區內造成水庫水體嚴重污染的工廠企業和個體業加工、畜禽養殖業戶,應采取限期整改和治理的措施,對無治理能力和治理不達標的嚴重污染企業,應依法堅決予以關?;虬徇w。
3.4 進行濕地保護和水生態恢復治理
各水庫入庫河口及周邊和輸水河道漫灘有較大范圍的淺灘濕地,有關部門應積極開展濕地水生態恢復和治理工作,逐步建立起生態功能比較完善的水生態保護系統,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凈化水質。
3.5 建立水環境監測體系
沭水東調水源地涉及4座水庫和較長的自然河道,流域面積較大,存在各種水質安全隱患。沭水東調規劃建設和管理部門應未雨綢繆,在工程實施前應盡快建立和完善調水水源地及供水河道水環境監測網絡,包括各調水水庫主要入庫支流、庫中和壩上等不同點位的監測站點,并定期開展水質監測和污染源調查工作,逐步開展水質安全預警和分析研究工作,為供水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責任編輯趙其芬)
X821
B
1009-6159(2014)-01-0029-02
2013-10-25
秦玉生(1970—),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