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靜雪
(西北大學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伴隨著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市化和村莊城鎮化,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外流動,年輕人不再看重“安土重遷”,反而愿意走出農村,感受外面的世界,他們有的甚至不愿回到農村,而選擇在城市或者城鎮安家。此外,農民的收入來源也不同于往日的單一,而越來越多樣化。收入的增加改變了大多數農民的住房觀念,他們更加關注房屋的舒適,房屋不再只具有使用價值,而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農村中出現大批新建住房,但大多數住房呈現“人去房空”情況,這種情形被部分學者稱之為“空心村”。
空心村不僅增加了土地壓力,占用了可耕地,也限制了鄉村的發展。多數學者試圖從地理空間、經濟發展角度尋求治理空心村的方案,從而走出此困境。雖然學者們都意識到空心村的危害性,認為急需扭轉此局面。但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是逐漸累積起來的,僅僅試圖重構空間布局是遠遠不夠的,農民群體自身的流動也會促進空心村的形成。因此,本文試圖從農民的角度出發,結合目前村莊的情況,嘗試尋求治理空心村的思路。
關于空心村的含義,在學術界并沒有達成一致,整理歸類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解:一是從農村勞動力輸出角度理解空心村的,如李海梅認為,青壯年的農村勞動力紛紛到城市打工,致使農村人口年齡結構上的空心化,而當留守老人去世,村莊也就成為“空心村”。[1]二是從空間布局的角度理解空心村的,如楊永芳等認為,部分村莊盲目擴大面積,在村外建新住宅,造成村內大面積的宅基地閑置,出現“空心村”。三是綜合了經濟、地理空間和社會角度來理解空心村的,如薛力認為,空心村是在我國特有的城市化過程中發生的,它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過程在村莊的物質形態中的表現。因此,空心村是在城市化滯后于非農化的條件下,由迅速發展的村莊建設與落后的規劃管理體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莊外圍粗放發展而內部衰敗的空間形態的分異現象。
實際上,空心村廣義上既涵蓋了村落布局空心化、勞動人口空心化、農業產業空心化也包括公共基礎設施空心化、村內建設用地空心化,以上大部分研究雖然從不同角度出發界定空心村,但仍然無法擺脫用空間形態詮釋的影子,而真正著眼村莊中人口流動所塑造的空心村的研究并不多見。許彥斌嘗試將空心村定義為村落空心化、家庭空心化與勞動力空心化的復合體[2],但他對涉及空心村與人口結構的關系問題則只是淺嘗輒止。筆者認同劉銳和陽云云的觀點,在研究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與空心村關系時,需要清晰明確地說明農村勞動力的打工方式及他們的居住特征。[3]
空心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形成的漸進過程。[4]我國農業人口比重大,且地少人多,可耕地面積不足,出現一大批剩余農村勞動力。同時由于目前巨大的城鄉經濟差距,為了謀生,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可是受戶籍制度和國家政策的約束,他們中大多數卻很難真正融入城市。
過去,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外出打工和在家務農。由于我國目前仍處于加工產品出口階段,這就導致工廠僅能獲取微薄的利潤,加上大批勞動力供應,使整個市場處于買方市場,這就迫使多數進城務工農民很難有存款,住房更是困難,只能作為城市的匆匆旅客,短暫停留,難以扎根。
據此,農民只能在村莊蓋房,自己在農忙時間回來居住,但農忙一過,又要回到城市繼續打工,這種情況使得有很多宅基地長時間閑置。但根據劉銳的調查,僅有極少數在城市或城鎮購買住房的農村勞動力才可能將宅基地廢棄,但他們一般會選擇賣掉老房子,而不是長久廢棄老宅。因此,建議全面消滅空心村的做法是不科學的。
村莊不發達的經濟造成了原有的村落形態落后。部分舊住宅存在無序的布局,村干部也沒有強有力措施對一些宅基地統一規范地規劃,相鄰住房間隔小,房屋沒有好的采光和通風效果,加上不夠寬敞的住宅面積和狹窄的道路等多種因素相互重疊起來,使多數村民不愿意選擇舊的宅基地。農民收入一旦提高,就要求住房更舒適更人性化,他們大多選擇廢棄舊宅基地,重建自己的新居。
國有土地的使用制度一般已經形成體系,但直至今日,仍然沒有切實可行的農村土地使用法規。保障以及行使對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尚未納入土地使用權的法律制度體系中。我國的《土地管理法》中未明確規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期限。加上,根據法律的規定房屋是農民的私有財產,這樣很多農民就認為宅基地也是其個人私有的。自從,取消了農村宅基地的有償使用,農民就似乎被賦予了無償使用宅基地的權利,占地成本迅速降低,為農民搶占宅基地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當前單純依靠種地養家的農民僅有微薄的凈收益。同建新房相比,一方面建新房可以適應擴大住房面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獲得同村人的羨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在很多農民的心中,賺錢蓋房是固定的潛移默化的觀念,加上收入的增多,財富的積累,也是村民的消費觀念改變,更加愿意關注住房的風水等因素,所以舊宅很難滿足自身,只能大量蓋新宅。
如今,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農民也改變了原有的住房觀念,更加關注住房條件,都愿意在公路邊、村口等交通便利的地點建新宅,從而舍棄過去的老宅。但我國人均可耕地面積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的肆意占用,已經直接對糧食產量和農業發展構成威脅。除此之外,農民把本可以用于在生產的資金都投入建新房,會致使投資不足,使農業生產受影響。
伴隨大量壯勞力外出務工,很多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適當的教育引導,這些孩子中部分在小小年紀就輟學在家務農,沒有辦法依靠知識改變自己命運,形成了低素質的惡性循環圈
在“空心村”中,有大量因為由于村民住進新宅而,遺留下的老宅,這些老宅年久失修,線路老化、墻壁傾斜,一旦遭遇暴雨、泥石流很容易發生坍塌。
收入提高后,農村的青年很多選擇從父母的老房子里搬出來,在交通條件好的地點建新房,并娶妻安家,而老人們大多只能獨自在老房子居住。長此以往,缺少家庭溫暖、子女關懷的老人,更加的孤獨。
以村一級為單位,由村委會調動村里的集體資金,購置村民的閑置房產,集中安排村里的60歲以上或未滿60歲,失去勞動能力的空巢老人居住。機構負責照料老人,為老人組織各種文娛活動,豐富老人晚年生活。這樣做不僅集中照料了空巢老人,而且也避免了宅基地的閑置。
留守兒童擔負著發展空心村農業現代化和提高勞動力素質的重任。但村中大部分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務工,他們都渴望關愛。鄉鎮政府出面聯系場所,分成各個關愛點,每個點可以由一名大學生村官進行管理,由退休教師和熱心村民分工配合共同照料留守兒童,是孩子們精神健康的成長。
首先,針對嚴重破壞了植被的地區,需要政府開發式再造,通過退耕還林和改變種結束生態的惡性循環,形成良性循環圈。其次,針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空心村,村委會要想方設法杜絕住污染源,達到可持續發展。同時要除污與改構并行,調整產業結構,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再次,針對遭受嚴重破壞的村莊,政府需要強力介入,參與當地的整體產業規劃,在兼顧眼前村民利益和長遠發展基礎上,尋求解決方案,改變村莊面貌。此外,針對于部分空心村出現精英過度流失的現象,村委會應尋求上級領導支持,創辦技術教育培訓班,借助教育和技術培訓,使村民掌握實際技能,能夠實現農業機械化、產業化,并依靠科技致富。
在重新規劃村莊布局時,要充分保證農民的利益,要試圖從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宅基地觀,引導農民合理建房,堅持一戶一宅,同時憑借嚴格審核手續,加強管理防治“占舊建新”,勸導農民將徹底閑置復墾,當成耕地,這樣既解決了多占地行為,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總之,形成空心村的原因比較復雜,尋求單一普適的解決方案難以做到,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并不斷完善,才能有所作為。
治理空心村是造福農民的工程,需要政府作為主體的大力支持,但更需要以農民為主體,從農民的自身利益出發,不單單關注農民的訴求,更要為分化出的農民群體選擇居民點提早規劃。僅僅為支持城市發展,而忽視農民自身的訴求,提出的整治農村土地方案,是不可合理不科學的。
筆者認為,治理空心村時,一方面要從國家發展大局考慮,但另一方面也要兼顧農民的自身利益,在為農民提供方便的生活基礎上,進行規劃和管理,強調培育建設農村精神文明。統一國家、城鄉和農民自身的利益的治理途徑,才能促使我們大膽行動持之以恒。
[1]李海梅.統籌城鄉背景下四川農村“空心化”問題及對策[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2).
[2]許彥彬.人口學視角下的空心村治理研究[J].西北人口,2012,(5).
[3]劉銳,陽云云.空心村問題再認識——農民主位的視角[M].社會學,2013,(7).
[4] 張春娟.農村“空心化”問題及對策研究[J].唯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