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伍志顯
(武漢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2010年,我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明確提出“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這為我國合作辦學勾勒出美好的藍圖。開辦多種形式和多種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為國家培養各類專業人才的重要戰略,這些項目充分利用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大力培養學生較強的語言功底、扎實的專業知識、濃厚的國際文化背景。然而,新時期合作辦學項目特別是專科項目學生群體比較特殊,分析這些群體的思想狀況對于推進項目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現在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大學生絕大多數為“90后”學生,他們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觀趨于多元化,因在國外接受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文化與國內的不一樣,盡管學到了先進的技術和專業知識,但其價值觀念往往受到了不同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出現價值多元和政治迷茫的狀態。另外現代互聯網技術一日千里,網絡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是密不可分,但是網絡上的一些負面言論和非法攻擊往往影響學生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導致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追求弱化。再者,雖然他們未能進入本科層次的學習,但大多數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都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強烈的愛國熱情,都能夠主動關心國家大事,擁護黨的領導,對祖國發展充滿信心。當然也有少數學生表現出對政治漠不關心,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觸情緒;還有部分學生政治信仰迷茫,對于入黨存在模糊認識和功利思想,缺乏執著追求的堅定信心。
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且家庭環境都較為優越,沒有受到過艱苦生活的磨煉,專科的學生更是如此。合作辦學專科項目的學生多數是從小在家中備受關懷和寵愛,自制能力較弱;或是因為父母忙于工作,未能投入較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思想和精神上的溝通交流,學業上關注得也較少,作為補賞在物質條件上盡情滿足。由此養成了有些學生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和約束,甚至自以為是、唯我獨尊,或性格孤獨、缺乏自信。雖然他們進入大學,但生活上仍習慣對父母的依賴,學習缺乏主動性,自理生活能力不足,遠離父母以后,許多學生就無法處理生活中一些瑣事和出現的問題。比如,有些學生的衣物只換不洗,最后無衣可穿時只好到商場購買,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顯然他們要接受國際合作教育培養,困難、困惑十分明顯。
中外合作專科學生物質生活條件的優越與因學業帶來的精神壓力形成越來越明顯的反差。通過這一平臺申請到國外繼續深造,達到提高學歷、開闊眼界,增強自身社會的競爭力,這是絕大多數專科生選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直接目的。然而,對于學習基礎原本就較弱的專科學生,要在短期內掌握良好的外語,打下較好的專業基礎,順利通過國外大學的選拔及大使館的面簽等,這個高期望值與自身基礎較弱形成的對比往往容易導致學生學習壓力過大,思想上反復無常,情緒波動較大,嚴重時可能將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此外,現有的獨生子女的家庭模式使得學生的情感世界孤獨單一,甚至他們中的一些家庭經歷過父母再婚或是自幼單親等,這樣無疑給他們情感上和心理上造成創痕,使他們心理變得異常敏感,缺乏應有的溫暖感和親切感。相對來講這個群體的心里素質更為脆弱,抵抗挫折能力不夠。
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國文化,對外國文化的了解較其他學生要多。例如,在準備法語TEF/TCF考試或雅思及GRE考試的過程中,為了取得好成績,他們需要了解國外的歷史、人文、政治、社會風俗等,并按國外的習慣用語提高閱讀理解力,按它們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練習寫作,在積極備考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對外國文化價值觀的認同。久而久之,學生的價值觀在求學的過程中慢慢地進行了轉變,而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漸漸的疏遠。在2013年新生入學教育中,廣州中山大學要求學生默寫并熟讀弟子規,這在暑假期間引發了一場討論,但也真實地反映出傳統文化在當前教育中的缺失。當前,盡管大多數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認同積極,但文化底蘊遠遠不夠,加之通過網絡、媒體、日常生活中國外思想文化的滲透,部分學生所出現的崇洋媚外的跡象越趨嚴重。
合作辦學專科學生思想現狀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他們是“90后”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這使得他們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多是服務者,而自己一直是被服務者。他們的家庭環境都相對優越,從小衣食無憂,可以享受到豐富的物質條件,很難產生因物質匱乏而得到滿足后的那種報恩心理。同時在家庭教育方面,他們父母的婚姻狀況、知識水平、社會背景、教育子女的理念和方式方法都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
當代大學生生長的社會大環境是市場經濟、信息爆炸、網絡文化、個性偶像等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對于合作辦學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國思潮文化,良莠不齊、優劣混雜都影響和沖擊著這一代人思想的形成,容易受到消極思想觀念和低品格價值觀念的影響,思維結構以及價值觀念容易發生裂變,甚至偏離正確的前進方向,造成價值觀的沖突和內心的失衡。
我國的基礎教育目前正處于改革的轉型中,減負、減壓的口號常吹不止,但現階段的教育現實不容樂觀,尤其是在當今以高考為指揮棒的大環境下,很多教育都以升學為主要目的,往往忽視了學生在情感、倫理道德、公民意識等方面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部分高校存在重視專業教育輕視人文精神培養,忽視人文精神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而大學精神和高校學風對學生成長熏陶影響深遠。因此有必要從校風學風等方面加大力度建設,以提升學校自身內涵,走內涵式育人發展的道路。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都隨之發生了變化,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理念、內容和方式缺少時代性和針對性,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如何積極引導這一代人明辨真偽,有效選擇優秀的思想和文化元素作為自己成長的食量,成為新時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科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的基礎,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育人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也是提高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對于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若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指導其學習、生活,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寶貴的財富。“身教重于言傳”,在共同生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默默的受到教師優秀品質的感染,并在其生活中以教師為榜樣和楷模逐漸養成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
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家庭條件相對比較優越,他們對家庭的過分依賴,要求我們在學生的教育和培養上應充分發揮家長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學校、家庭雙向互動育人機制。利用新生入校時機,第一時間向學生家長介紹學院的培養目標、教學模式、管理方法,讓家長對中外合作辦學有一個較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在學生日常學習和管理過程中,建立輔導員或班主任與家長的聯系溝通制度,利用電話和網絡每學期與每位學生家長至少聯系一次;利用好期末給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綜合匯報一學期校、院的工作情況以及學生在校表現和學習狀況。形成學校家庭良性互動育人氛圍。
在進行傳統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時,要注意創新教育內容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師自身應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在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應使課堂成為與學生溝通、交流、討論的重要平臺。通過采取課堂討論、專題演講、案例討論等教學方式,把感恩教育、誠信教育、養成教育、責任教育有機地融入到教學中,把民族精神教育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突出對學生進行樂觀自信、探索真理、艱苦奮斗,獨立自強精神的培養,使其在追求理想中健康快樂的生活。
鑒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發展的需要,項目內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必然對國外文化的了解越來越深入,而針對學生對西方文化興趣濃厚、對祖國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的現象,高校在推進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應增設相應的中外文化比較通識教育課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專門就目前國內外的歷史發展和形勢變化對學生加強中西文化的比較教育。通過這種比較教育形式,使學生能拓展自身的文化視野,在比較中系統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特點,增強其辨別世界文化的能力,進而促使學生將繼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和借鑒外國先進文化相結合,成為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高素質人才。
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必須堅持開放合作的理念,大力推進國際化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和渠道,主動與國外高水平大學聯系,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專家、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和感情聯絡,努力實現教師學術的零距離國際對話。同時通過在學術上的合作研究,養成一套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教育學生的過程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成為學生的表率,更好地引導學生成人成才。此外,要積極拓寬合作與交流的渠道,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管理經驗,開闊教師的眼界,拓寬教師的思維視野,更重要的是促進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由此逐步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為培養國際化學生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創造先進的學習環境。
[1]康莉.班主任如何與專科層次合作辦學90后大學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高職教育研究,2011,(10).
[2]賈玉躍,鐘京鳳,王盛楠.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現代企業教育,2011-12.
[3]萬麗華,葉開.中外合作辦學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9-05,30(5).
[4]鐘凱,李星.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06,(17).
[5]楊慧娟.專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河南教育,2011-09.
[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