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菊
(寧德師范學院,福建 寧德 352100)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高校大學生群體已不再是單純的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教育的消費者。由于當代大學生受到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價值取向多樣化的影響,導致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呈現新的特點,如敢于挑戰權威、思想比較獨立、維權意識增強等。高校學生會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般由高校輔導員擔任管理工作。本文以學生會組織為載體研究其管理藝術,能使輔導員巧妙地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危機”,既促進了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彰顯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教育智慧,又推進了高校內涵建設。
邁入21世紀以后,人們發現20世紀剛性管理的弊端,文化被確定為管理研究的新視角,據此衍生出重視“價值觀”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本,以“人性化”為標志。其內涵是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取非強制方式,在人們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的一種管理形式。它涵蓋四個基本方面:(1)即依據人心理和行為的規律;(2)方式方法是非強制性的;(3)對人的影響是潛在的;(4)最終目標是讓人們自覺行動。儒釋道傳統文化中柔性管理思想頗為豐富,本文以道家文化為基礎,分析高校學生會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藝術。
《老子》第五十七章講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可見“無為”是為了達到“無為之有益”、“無為故無敗”的境界。作為管理學生會的輔導員,首先要在宏觀上樹立無為而治的管理理念。真正達到無為而治就要求達到為而不為,這就要求老師在小事上有所不為,然后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為;真正達到無為而治還要求達到“君無為而臣有為”,即充分發揮各層級學生會干部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做到各司其職,各盡其力。
其次,在行使管理權限時,輔導員要做到“有無相生”即行使管理權限于無形。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不喜歡直接的剛性的下達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以往上級下達命令學生就認真執行的“乖學生”在當今的大學校園幾乎蕩然無存,學生更傾向于堅持自身的想法。在開展工作之前,不論是面向全體學生還是學生干部,向學生講明工作的意義和管理者的意圖,引起學生的思考、理解、贊同,變成學生自覺的建議和行動;同時對學生加以鼓勵,給予信任和支持,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同時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曉之以理,盡量減少錯誤發生。對于無心的錯誤,管理者采取冷處理或者掛起來,學生經過自我反思,認識到工作的不足之處,自身就會積極改正。這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又提升了學生的能力,此即在行使管理權限時做到了有無相生。
最后,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等思想體現了以柔勝剛的管理智慧。大學生是個復雜的群體,有著各種不同的觀念和行為,每個人的思想覺悟參差不齊,老師在面對學生會干部隊伍時,不管是工作能力強、思想成熟、積極進取的學生還是思想不成熟、工作能力欠佳的學生,都應當以善待之,尤其是不能對后面類型的學生采取批評、不信任的態度,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團結學生,教育學生。在學生會最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到學生會如家庭般的溫暖,感受到自己在學生會所受到的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保護,學生之間彼此愿意合作,思想感情融洽,工作自然會得到眾人的支持和幫助。人情化的管理方式產生的效果,遠遠高于皮鞭和物質獎勵等硬性手段的效果,即老子所說的“善用人者為之下”。
所謂模糊管理是在批判吸收科學管理的基礎上,以系統科學尤其是模糊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吸納中國傳統管理哲學,管理方法論和管理模式而建立起來的一門新的管理學,它是整體論的宇宙觀、方法論與管理上的人本主義哲學相結合的產物。精確化成為近代科學方法的核心。模糊管理強調非線性、不確定性、不絕對化等,但模糊管理并不排斥規范、界限、定量和技術方法,是科學管理與人文管理的結合。本文借鑒模糊管理理論,旨在探討模糊管理藝術在學生會工作中的運用。
在學生會管理過程中,學生會干部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學生會與各班級之間難免會產生糾紛。處理糾紛需要根據對象問題的性質、場合等選擇恰當的處理方式。當難以言說時,不妨模糊表述;當找不到妥當的解決辦法時,不妨暫時選擇模糊解決。如果狠抓不放,追根刨底,嚴肅批評,會使難以理清的小事轉化為大事。輕描淡寫,籠統說明的效果好過于較真,即我們所講的模糊處理。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雖然選擇模糊方式處理,但并未忽略教育的嚴肅性,而是尊重教育,擊中問題要害,把握好問題的度。學生會干部隊伍雖然在工作目標一致的前提下能夠形成一體,但學生的行為、態度、需求、溝通方式等各有差異,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分歧、摩擦。善于運用模糊藝術,往往可以淡化或隱去一些無原則糾紛,促進學生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對涉及學校政策規定、學生工作原則方面的事應清楚,而對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則應糊涂或者在一定意義上講可以暫時擱置。這樣, 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校相關部門、學生與學生之間才能和諧相處,學生的潛能才能最大程度的挖掘出來。學生會的工作效率才會提高,同時也會呈現出齊爭上游的氛圍。
模糊批評是模糊管理藝術運用高明的體現,它能較好地消除直接批評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善于運用模糊批評發揮批評的積極作用往往會使局面得到改善,避免批評的過程出現偏差,傷到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總而言之,就是遇到學生會管理中發現的某種傾向或一時非說不可的問題時, 需要管理者選擇合適的場合用嚴厲而誠懇的方式提出。這樣才能達到既消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又保護學生自尊心的目的。
此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往往很難選擇一種標準進行量化考評。模糊語言也是模糊管理藝術運用的體現,從一定意義上講,針對學生會干部工作量化考評在實行過程中有其弊端,模糊語言的運用發揮了考評作用。當遇到難以用數字量化考評的問題時,可以采用模糊評價。選擇模糊的語言加以掩飾,達到既可糾正學生的某種不良思想傾向,又避免緊抓不放、傷害彼此之間感情和積極性,進入貽誤工作的惡性循環過程中。因此,根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和學生會管理工作,巧妙地選擇模糊管理藝術,既能達到考評的目的,又避免陷入尷尬局面。
隨著危機管理理論的研究發展,將危機管理理論運用到學生會管理,結合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學生會管理過程中的危機主要來源有:學生會在學生心目中的公信力;學生會主要干部隊伍的執行力;師生的匹配度。目前,高校學生會存在的主要問題:學生會干部定位不明確,部分學生參選的動機不端正;學生會制度建設和干部培養機制不完善;分工不明確,責任不到位;學生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當,繼承的同時缺乏創新等。這些集中表現在學生會在學生心目中的公信力執行力。輔導員既能直接了解學生的思想,又能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內部。這是指導老師的管理風格、個人魅力與全體學生“較量”的過程,匹配度高各項工作開展起來會比較順利,也能較好的達到組織的預期目標;匹配度低,也會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摩擦。
針對管理過程中經常出現危機的情況,學生會干部和指導老師首先要樹立服務大學生群體的意識,進而懂得尊重該群體的需求,維護其切身利益。其次,頭腦中時刻保持危機意識,積極完善危機預警機制;再次,培養戰略意識,沉著應對大學生群體危機。舉例分析如下,在工作過程中,筆者發現普通學生有看不慣學生會的干部的做事方式,學生會干部與各班級班委之間,學生干部與學生干部之間經常出現彼此敵對的現象,在工作中比較明顯的表露出來。分析得出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會自身、學生干部隊伍的定位不準確,學生干部服務意識、團隊合作意識薄弱。學生會是居于班委會之上介于他們與老師之間的一個組織,各班級干部是學生會干部的基層組織和有力后備軍,也是學生會與普通同學的溝通鏈條。[1]因此,指導老師和學生會干部的工作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全體學生的利益著想,實實在在的為學生服務。
危機管理研究專家邁克爾·里杰斯特說過:“預防是解決危機的最好辦法。”這表明管理過程中,我們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要防患于未然方可做到居安思危。做學生會工作要時刻關注學生會工作整體運作情況、班級對學生會組織的各項工作的態度、普通學生的情緒、需求等。與學生有關的小問題都有可能轉變為大問題,保持信息通暢,建立預警機制十分必要。戰略第一,戰術第二,戰略是幫助學生會從目前所處的起點發展到它所希望的未來位置的“導航圖”。提高學生會組織整體的影響力是一項艱巨又不能立竿見影的工程。實現一流學生會,需要全體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當遇到危機時,依靠大家的智慧沉著應對,才能實現學生會工作的良性循環。
學生會組織猶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管理過程中透著大智慧。本文論述的三種管理藝術彼此獨立但又緊密聯系,融會貫通于學生會管理工作過程中。同時,管理藝術研究沒有止境,管理藝術理論研究也會隨著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發展而繼續豐富。
[1] 郭璞.高校學生會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5).
[2]阮文杰.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探討與實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3).
[3]顧斐泠,汪志宇.論“模糊管理”[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03,(8).
[4]趙宏斌,李云龍.高校學生會工作企業化運行模式的探索[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0,(4).
[5]冷橋勛,吳寧.模糊管理的哲學探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6]劉喜東,戚家坦,趙燕.高校學生會組織影響力調查[J].觀察,2010,(7).
[7]鄧蔚,李留陽.危機管理視角下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分析[J].管理觀察,2008,(24).
[8]鄭其緒.柔性管理[M].石油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