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艷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福建 福州 350503)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指幼兒通過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逐步掌握社會規范,形成社會技能,適應環境,接納社會也被社會接納,從一個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以發展自我意識、社會認知、培養社會情感、習得社會角色和價值觀念。
社會性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領域也是幼兒園五大活動領域之一,對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都認為幼兒期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品德可以讓他們終身受益,可以為幼兒一生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新生兒降臨人世時已有數以億計的腦細胞,這些細胞雖然已經開始初步聯系,但是他們的大腦皮層相對于成人的大腦皮層來講溝和回比較淺,沒有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不能進行復雜的心理活動,只有當這些神經細胞相互聯結,神經通路暢通,才能形成接受、傳遞、處理信息的神經網絡,豐富的外部環境刺激能促進條件反射的建立,促進新生兒大腦細胞的聯結。由于環境刺激有時是積極的,有時是消極的,所以對幼兒的影響也可能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換句話說,健康的環境刺激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不良的環境刺激則可以損害大腦的發育。
研究證實緊張、恐懼的環境刺激可以讓人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應激激素水平提高,長此以往會損害正在發育中的大腦神經細胞結構,如受虐兒童的腦部皮層和邊緣系統比正常兒童小20%至30%,這些區域內的突觸數目亦偏低,進而產生一些學習或行為問題,例如在高度緊張環境下長大的兒童很難集中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因此《綱要》指出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包括合理的營養和護理、安全的自然環境、良好的親子關系和積極的人際互動。由此可見,幼兒的健康發展,僅靠合理的營養是不夠的,還必須為孩子提供充滿關愛、溫暖、安全、寬松的社會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社會性教育,才能有效促進幼兒期大腦的健康發育。
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存在及其生物學特性,是個人生存、發展的基礎,生來就有。社會屬性則是個體在社會生產生活過程中結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所獨有的,也是人的本質特性,是后天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因此,人要成其為人,必須接受社會性的教育和影響。
嬰兒出生時只是一個生理意義上的自然人,還沒有成為一個社會人,也就是說,初生嬰兒的心理水平與社會對他的要求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他要想成長為社會所接納的社會人,就必須與周圍的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斷學習所處社會的文化、價值觀、行為規范,否則即使有人的健全生理基礎,也無法成長為被社會接納的社會人。
幼兒期是接受社會化的最佳時期,嬰幼兒時期的社會化經驗對于一個人后來的社會化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有些認知學習錯過可以彌補,社會性發展錯過對終身影響很大,甚至造成莫大的傷害。例如很多來自貧困地區的大學生,他們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并沒有學過電腦,但是通過努力,大學里在這方面一樣可以取得優秀成績;而如果幼年沒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就會對他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影響他們一生的幸福。
傳統心理學認為智商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成敗。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格爾曼通過研究認為智力只是成才的基礎,情商才是成敗的關鍵。情商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德、合作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等。格爾曼對一千多名“天才”兒童進行了長達6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這些高智商的“天才”兒童的成功率并沒有顯著的高于普通兒童。同時,格爾曼對在校的80名博士生進行了長達4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當這些博士生70歲時請相關領域的專家根據他們的工作履歷對其專業成就進行評定。結果表明,情商在專業成功中所起的作用要比智商高4倍。因此他得出結論20%智商+80%情商=一個人的成功。
鑒于以上研究得知身體和智力要相互作用,情緒和認知要相互影響,情商和智商同樣重要。一個人成才,不僅要開發他的智力,鍛煉他的體力,更要培養他愉快的情緒,合作的精神,社交的技能、動手的能力,語言的表達等,而這些也正是社會性教育的內容和任務。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圖最早提出了學前教育思想,他特別重視體育、音樂教育、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倡導德、智、體、美和諧發展;亞里士多德主張根據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特征實施不同的教育,先培育兒童健壯的體格,接著養成兒童良好的情感和思想意識,然后進行理智的教育,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要使兒童在身體、智慧和道德方面得到和諧發展,必須對兒童實施全面教育。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一章第三條:“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我國學前教育目的是促進從出生至入小學前兒童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為他們的后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里提到的基礎,不僅僅是認識多少漢字,記住幾個英語單詞,學會數學加減法,更主要的是培養幼兒終身受益的品質,活潑開朗的性格,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此,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幼兒社會性教育必不可少。
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內容繁多,涉及的知識面較其他幾個領域要廣,靈活性大,綜合性強,所以很多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感到難度很大,要么施行“照本宣科”式的簡單灌輸,要么“空口說白話”,生硬枯燥,導致社會性教育的低效甚至無效,要提高幼兒社會性教育的效果,就應尊重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了解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特點
《綱要》將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分為語言、健康、藝術、科學、社會五個領域,同時明確指出,各個領域的內容不是孤立的,應該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促進幼兒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的發展。另外,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即生活”,一個人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幼兒的社會性學習幾乎是無處不在的,不僅存在于教育活動中,還存在于孩子的游戲、生活中;不僅存在于社會領域的教育活動中,還應滲透到其他各個領域的教育活動中。再加上幼兒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生活經驗缺乏,理解能力差,他們聽不懂也不愛聽長篇大論的說教,喜歡依靠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獲得直接經驗,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幼兒的社會性教育不是僅靠上課就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需要將社會性的學習滲透到孩子的各領域教育活動中、一日生活中。例如在晨間勞動時不僅要交給孩子擦桌椅、地板,澆花、給小動物喂食的方法,更要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尊重別人的勞動、做事認真負責的態度等。
社會教育的滲透性決定了幼兒社會學習的隨機性。幼兒由于年齡小,直觀形象思維占優勢,他們難以理解理論說教,卻對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事件感受深刻,利用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意義不言而喻。我國李江雪研究顯示,幼兒的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脫節嚴重,例如大班幼兒的同情觀念發展遠遠優于同情行為的發展;廖鳳林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兒助人觀念的發展也遠遠優于助人行為的發展,也就是說,幼兒知道應該怎么做,但實際表現卻與之相反。研究者認為,造成這種脫節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幼兒園的教育方式多是說理教育,缺少養成教育,對于幼兒來說,利用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隨機教育,具有情境性和直觀性,幼兒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效果事半功倍。例如一位媽媽煮飯時幼兒想幫媽媽洗菜,媽媽怕麻煩,孩子堅持洗,把袖子弄濕了,結果媽媽訓斥孩子不會洗瞎搗亂,孩子很委屈。另一位媽媽不僅肯定孩子的行為,還幫孩子挽起袖子,讓他洗好洗的西紅柿,事后還表揚孩子做得好,孩子愉悅滿足。后一位媽媽對孩子進行了隨機教育,不僅培養了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還養成了孩子體諒父母、自立自信的良好品質、獲得了積極的情緒體驗。前者不僅沒有捕捉到隨機教育的契機,反而打擊了孩子的熱情,造成孩子認為自己不行的自卑心理和消極的情緒體驗。
幼兒年齡小,生理心理不成熟,獨立性差,因此喜歡模仿,這是幼兒的本能和天性,也是幼兒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幼兒見別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別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指南》也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陳鶴琴先生也指出“兒童學習言語、風俗、技能等,都依賴模仿。”教師和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是孩子社會學習的重要資源,其言談舉止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一位幼兒教師就有過這種深刻的體會:在組織區域活動時讓兩個能力較強的孩子幫著維持秩序,結果她被孩子的言行驚呆了,一位“小老師”厲聲呵斥:“不許說話,再說話就讓你坐到最后面去!”另一位“小老師”也不甘落后,用力拽住一位插隊的小朋友的衣服,把他拉出表演區,還說“讓你亂插隊,取消你活動的資格!”這兩位小朋友的言談舉止恰是這位老師平時工作的翻版,所以成人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幼兒社會性教育,既要關注社會知識技能的習得,還要關注社會情感、態度、品質的培養。幼兒社會性發展,不是被動接受的,是在與環境的積極互動中才能實現的,所以幼兒的社會學習,必須在具體的、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才能發生,往往不是簡單的說教就可以的,需要幼兒的親身體驗和感悟,體驗性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體驗是指個體通過親身實踐獲得對事物的親身感受,從而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和態度,由于這種感受親身經歷,所以真實可信,印象深刻。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主要是幼兒通過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把外在的社會規范、文化、價值觀內化的過程,體驗可以讓社會性學習過程直觀生動,充滿樂趣,是實現這種內化的重要條件。例如當兒童與同伴發生爭搶玩具的沖突時,家長和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們進行移情體驗:當兒童沒有玩具又很想玩,談談自己心里有何感受;如果其他小朋友這時候愿意分享玩具,談談心里的感受。即在短時間內讓玩具的所有者,被分享者互換角色,更深刻地意識到等待分享而得不到分享時的內心體驗,在分享體驗的同時引導、培養兒童養成分享行為。
皮亞杰認為,兒童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在與他人、社會的交往過程中發展智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掌握社會規范、形成社會行為技能、養成良好品德, 從而促進社會性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由一個自然人逐漸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其過程是漫長的、復雜的,會受到多方面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幼兒的社會學習不能僅限于社會領域,要多途徑、多渠道,綜合各種有益的影響,引領幼兒健康成長。
是指教師圍繞一個主題,根據教育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和途徑。這種教育活動的目標比較明確,內容科學合理,計劃性較強,教師的指導作用也更直接、更有針對性,因此它是幼兒獲得社會知識技能、發展社會情感、培養良好社會品質的主要途徑。這種教育活動打破了分科教學的局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靈活性,可以把社會性的教育目標融合到各個領域中,既加強了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也符合幼兒學習的滲透性、隨機性、體驗性的特點;同時教師在主題教育活動中可以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幼兒特點,精心選擇內容、設計過程和方法,可以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大班社會性主題活動《閩劇》,即可以通過繪畫活動畫臉譜了解閩劇,培養兒童耐心細致的態度。也可以通過語言活動講述閩劇故事,培養兒童勇于展示自我、自信自立的品質。但是這種教育活動過多強調預設的內容和目標,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容易忽視兒童的體驗和生成的課程與目標,變成簡單的灌輸說教,造成社會學習的低效。
教育家盧梭曾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快樂自主的活動,是幼兒身心發展的源泉。腦科學的研究已經證實游戲能夠促進大腦發育。美國科學家瑪麗蓮·戴夢德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積極主動探索、愛玩的嬰鼠比安靜不動的嬰鼠大腦皮層厚,突觸聯系也更多。游戲剝奪會造成大腦器質性損傷,造成兒童未來學習、行為的異常發展。皮亞杰認為幼兒思維有很大的自我中心性,不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游戲可以讓兒童有更多機會接觸同伴,察覺和判別同伴的想法,用不同的方式與人溝通協商,同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告知別人。例如在游戲中出現爭搶玩具的糾紛,幼兒可以通過協商、輪換等方式克制自己獨占的想法,通過游戲,兒童可以直接懂得什么行為會受到贊許,什么行為會被禁止,從而逐漸規范自己的行為,掌握社會已經確立的行為準則,獲得同伴的認可,逐步地“去中心化”,皮亞杰把這個過程稱作是兒童發展中“哥白尼式的革命”。《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日常生活是指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包括入園、離園、進餐、盥洗、如廁、睡眠、散步等環節,這些是幼兒成長必不可少的活動。幼兒社會性教育本質上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如何做人,就要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幼兒的日常活動瑣碎繁雜,但是內容豐富,處處充滿教育契機。例如幼兒入園時同家長告別向老師問好,可以培養兒童講禮貌等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值日生勞動時,不僅教給兒童擦桌子、澆花、擺碗筷等基本生活技能,還能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自理自立的品質;睡眠時既要教給孩子穿脫衣服的正確方法,也要引導孩子不要打擾別人。所有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體諒別人,遵守規則,與人和諧相處。
“生活即教育”,幼兒生活技能的習得,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都是在生活中實現的,幼兒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的環境,也是幼兒最初、最直接的社會化場所。家長的教育觀念、行為規范、言談舉止都會在無形中給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熏陶,幼兒最初的行為技能、態度、價值觀都來自于家庭。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從以家庭為主慢慢發展到以幼兒園生活為主,幼兒通過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日常生活學習生活技能、與人交往,培養合作、謙讓、分享等親社會行為;通過同伴交往、師幼互動擺脫自我中心、增強歸屬感、進行科學合理的自我評價、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我國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一方面家庭和幼兒園有不同的資源和優勢,二者合作可以資源共享。例如幼兒園開展社會性教育活動時,為了讓孩子更多地了解不同的職業特點和作用,可以邀請不同職業的家長參加,幼兒可以獲得生動形象的經驗;幼兒園有科學的教育觀念,可以為家長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指導。另一方面,由于幼兒的身心特點所致,社會性教育具有長期性、反復性、一致性,家園合作可以采取一致的措施、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
大眾傳媒是指包括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絡、電影等面向大眾的傳播媒體。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信息量激增,覆蓋范圍日益擴大,各種傳媒手斷不斷豐富,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價值觀、行為方式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幼兒正處在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大眾傳媒對他們影響的廣泛性、深刻性也日益凸顯,成為幼兒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影響著他們的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的發展。家庭是兒童社會化最初的動因和場所,他們接受的外界影響最早也是來自于家庭,有很大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大眾傳媒例如電視,給孩子更多的社會影響,特別是有些科學編排的兒童節目,為孩子打開了認識社會的一扇窗,通過這扇窗,兒童不僅認識社會,獲得社會觀念和性別角色;掌握規范、促進兒童的合作與幫助,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還可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有益于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就像科學是把雙刃劍一樣,大眾傳媒對兒童的影響也有兩面性,掌控不當也會妨害兒童的身心健康。例如過多的看電視玩電腦,會將幼兒封閉在狹隘的空間里,不利于孩子的社會交往,嚴重者還可能導致“電視孤獨癥”;另外電視、網絡中不健康的內容也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研究表明電視中的暴力鏡頭會降低兒童對暴力的敏感性,并通過模仿習得一些攻擊性行為方式。為此,作為成人必須凈化社會環境,特別是傳媒環境,為兒童制作更加科學健康的節目,父母加強監管,盡量讓兒童遠離不良的傳媒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質量的社會性教育可以為孩子創造邁向社會的良好開端,有助于培養兒童成為活潑開朗、誠實守信、自理自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把握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需要家庭、幼兒園、社會協同合作,為兒童創造充滿關愛、健康、安全的環境,促進孩子自由快樂的成長。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李幼穗.兒童社會性發展及其培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吳紹萍.對幼兒社會性教育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7,(10).
[4]張海燕.淺談如何在活動中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2,(12).
[5]于惠.大眾傳媒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J].山東教育,2005,(5).
[6]龐麗娟,胡娟.論社會化及其現代教育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