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東
(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江蘇南通226000)
語文課堂當有別樣的語文味
梁曉東
(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江蘇南通226000)
語文味道首先由著名語文學者程少堂在2001年提出,強調我們在重視挖掘文本本身的人文價值,重視文本對學生的人文熏陶同時,更要注重對文本語言的學習與運用,讓學生在品讀文本語言中回味文本,去感受語文之美、語言之美。
讀味;品味;寫味;堅守
語文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在教學中既要通過語言去理解內容,又要從思想內容回歸語言,去學習語言,從而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葉圣陶說:“一字未宜忽,語語吾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學子由是進,智瞻德日新。”正是強調了語言文字的重要性,語言文字是我們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情感的橋梁和渡口,學習語文,一定要重視語言的分析。我們的語文課堂,應當有別樣的語文味道。
最近,聽了一些課。聽課之余,靜思沉想,發現我們的語文教學仍然被一種非語文的東西充斥著。老師教學《孔乙己》,為了追求教學的新穎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執教者組織學生對文中的丁舉人進行了一次審判。執教者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有扮丁舉人的,有演律師的,有當法官的,有做證人的。“模擬法庭”上很是熱鬧,學生間的爭論很是激烈,扮演被告律師的學生說:“丁舉人身為舉人,從小飽讀詩書,怎會這樣對待一個這樣可憐的人呢?孔乙己平時生活不檢點,好吃懶做,以致連工作也沒有,還養成了偷東西的習慣。那天晚上,孔乙己來到我當事人丁舉人家偷竊,結果被人發現并抓住,是他家的家奴打斷了他的腿。恰好丁舉人回府,得知孔乙己的事,心存善念,叫人放了他,還給了他一灌錢,這是孔乙己自己害了自己,他的死與丁舉人沒有直接的關聯……”一堂課幾乎都是在這樣的“陳述”和熱鬧中進行。課堂需要這樣的“陳述”和熱鬧嗎?顯然,這樣的“陳述”,學生并未完全尊重和理解文本事實和文本的主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要為丁舉人辯護而人為地臆造了一些事實來進行強詞奪理式的“辯護”。筆者聽完課后,問執教者為什么會想到給丁舉人開審判會,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他笑著說,這不是他的首創,他也是從網上看到的,覺得很新穎,覺得比起那些空洞無味的分析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學生的興趣是被激發了,課堂也新穎了,但課堂教學卻已遠離了文本主旨而陷入到誤讀的泥淖;課堂是熱鬧了,繁榮了,但已不見對言語的品味、文句的揣摩,這還是語文課嗎?誠然,興趣是要激發,但絕不能因此而使語文課失去“語文味”,失去了“語文味”,語文課很可能就變成了法制教育課、政治課、環保課或者其他什么課,這樣的興趣激發反而是促使語文課走入歧途的催化劑。因此,筆者對他說,語文教學的出發點首先應該保持語文課的“語文味”,失去“語文味”,任何教學手段都是沒意義的。
因為追求某種教學效果或目標而使語文課失去“語文味”,類似現象,在我們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普遍的存在著。不是嗎?我們總是注重人文價值的挖掘,重視文本對學生的人文熏陶,卻往往忽視了對文本語言的學習;我們總是習慣用多媒體盡可能多的再現文本內容,以使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文本,卻往往忘記了閱讀的魅力就在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與生活,讓學生靜靜地閱讀、靜靜地回味咀嚼品讀文本。
什么是語文味?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語文味的本體是什么?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么寫的’。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語文味指的就是‘這個味’。具體說來,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看來,要彰顯語文課的“語文味”,其關鍵還在于我們的課堂能否將教學重點聚焦在對文本語言的感受、領悟與學習運用上。任何教學設計脫離了這一方向,都可能使語文教學偏離語文的方向,而誤入思想品德、法制教育等學科的地盤。特級教師嚴華銀曾經把語文學科與中學思想品德學科相比照,做過這樣的描述:“比如說,用語文這一工具載體實現其人文教化的功能,解決如何做人,如何與他人、社會和自然共處等問題的學科課程,就是思想品德;通過飽含人文內容的文本實現其語言學習、語文素養培養的功能,重點解決聽、說、讀、寫的知識、方法、習慣和能力的養成等問題的應該是語文。比如說,目標清楚地指向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逐漸改變和提升的是思想品德課;目標直接指向學生語文能力素養的培養和提高的,這是語文課……”兩位特級教師的話已經明晰地告訴我們語文課怎樣才能保持語文味,或者說語文課怎樣才能具有語文味。
那么怎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有語文味道呢?
我想應該堅守住語文課程的本真,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把握文章的意蘊。文章中的重要字詞、關鍵語句就是我們語文課堂中語文味道的重要載體,去抓住它們,努力做到“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的“三味”。
以下的一則課堂案例會給我們一定的啟發,老師執教的是于漪老師的《往事依依》一課,先通過“展示教學目標”來明確學習內容:⒈認識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主動地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⒉品味文中關鍵詞句,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學生:選擇自由朗讀課文,用圈點勾畫作批注的方法,模仿作者文中描述讀《水滸傳》時感受的那段文字,以“那時讀《》,會不知不覺,我似乎,猶如身歷其境,真是津津有味”的句式把你的閱讀文本的感悟表達出來。
生1:我代表我們學習小組發言。我們小組喜歡《千家詩》中的詩句,那時候讀《千家詩》,會不知不覺把學校的小花園當作萬紫千紅的春天,我似乎親眼看到花園里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情景,猶如身歷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生2:我代表我們小組發言。我們小組的同學喜歡第5小結中國文老師教的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詩,我們的發言是那時讀《南鄉子》,會不知不覺把長江的江堤當作北固亭,我似乎親眼目睹辛棄疾登上北固亭回顧千古興亡慷慨激昂指點江山的情景,猶如身歷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師:講得很好,我們同學很善于運用文中內容來品讀語句。這里,我們感受到了《水滸傳》對作者成長的影響,培養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特別是“身歷其境”一詞,讓我們隨作者一起穿越時空,想象無限。
在這則案例中,師生通過交流,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感受與理解,更有對課文語言運用的學習。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感受與理解,進而感受、理解與學習課文內容的表現方式,兩者融通,互為促進,真正體現了嚴華銀老師所說的“語文教學重點、主要關注的是形式問題,而這個形式的關注、形式的學習和掌握,又不能不通過內容的學習、體會、揣摩來實現”,堅守語文教學本位的策略。
語文課堂只有在帶領學生不斷地咀嚼回味文本的語言形式中,才能散發濃濃的語文味道,讓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兒更濃烈一些。
編輯∕高偉
梁曉東(1980-),江蘇南通人,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