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培娟
(江蘇省南通市第一中學,江蘇南通226300)
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我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現象,有些用功刻苦型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筆記也記得工工整整,但每到考試時他們得到的回報與付出似乎相差很大,我困惑了。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我發(fā)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缺乏地理思維方式與空間建圖能力,他們對地理的學習過于死板,因此,普遍學得很累,對知識多用機械記憶。由此,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對地理教學至關重要。
我們?yōu)槭裁磸娬{要向45 分鐘要效益,因為課堂上有老師的思維方式,這是學生進行思維建模的最好時刻。以湘教版必修3《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為例,應該如何解決我國東部地區(qū)的能源供應緊張問題,一般從開源、節(jié)流兩個角度進行思維建模。開源:能源的跨區(qū)域調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拓寬能源的進口渠道;建立核電站、開發(fā)新能源;加強能源的勘探開發(fā)。節(jié)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技術;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第三產業(yè)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低耗能工業(yè)。有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學生答題時不會出現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狀況,對于所有資源、能源的短缺問題也迎刃而解,可見建立思維模型顯得格外重要,而這種模型的建立應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去。
地理教學是以地圖作為載體,這是地理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關鍵之處,學會讀圖、分析圖、甚至繪圖是學生學好地理的前提。前面所提到的學生就是缺乏這種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所以他們的記憶方式是機械的。要將地理學輕松,活化地圖很重要。可以將所有的知識放到圖形上,進行圖形記憶,之后學生只要學會看圖說話就可以了。比如:在《地球公轉》一節(jié)中,關于不同節(jié)氣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問題,我利用地球繞日公轉軌道圖,讓學生自己繪圖,自己發(fā)現由于地球始終側著身子繞太陽公轉,確實導致在夏至日位置時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在冬至日位置時,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
首先,在課堂上可以運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多媒體動畫。這樣有利于學生空間概念的積累,解決高中地理抽象事物多的問題。如《地球的運動》一節(jié)中關于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季節(jié)變化問題,解決這個知識難點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通過動畫演示在不同節(jié)氣南通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學生可以形象地看出,當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時是南通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時,從而可以進一步得出,距太陽直射點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就越大。這樣通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知覺,化繁為簡。
其次,從讀圖到分析圖再到繪圖,循序漸進。地圖的運用是地理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源,是地理學科的的一大特色;地圖的出現使地理學科變得豐富多彩,使地理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也使地理教學變得更實用性。因此,重視地圖教學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高考地理試題的呈現都以地圖作為載體,蘇聯經濟地理學家巴朗斯基曾說:“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并且應該說它是更經濟、更容易理解的語言。”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多采用簡圖、示意圖的方式表現地理知識。實踐證明,學生不會做題的根源是不會讀圖。因此,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地理教學至關重要。如《天氣系統(tǒng)》一節(jié)關于冷鋒和暖鋒問題,可以采用邊講邊繪的方式,動態(tài)呈現二者的形成過程,學生可以非常形象地知覺二者的區(qū)別,有利于概念的掌握。
再次,進行地理模擬實驗的展示。若學生本身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一般時,很多內容用自己平淡的語言很難描述,而用PPT 又是一晃而過,欣賞的時候一片繁榮的景象,而后記憶淺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借助地理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心理學家認為在各種記憶中,動作記憶是保持時間最久且不易遺忘的記憶。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可以設計地理實驗,準備等量的黃土,分別置于兩個盤中,將兩個盤按同樣的角度擺好,用不等量的水同時灑在盤中,觀察桌下水和泥土的多少,思考水土流失和水量大小的關系,由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羅列表格得出結論,各小組間分享結論。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又可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我認為這樣的課堂學生的記憶是終身的。
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是與當今素質教育相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學生多處于被動狀態(tài)。在這樣的課堂里我相信學生學得并不快樂,學習更多的是一種任務。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更多的表現為對教師觀點的一種贊同,表現出來的問題是上課聽得懂,一做題就錯。如果能把學生學習的激情激發(fā)出來,那么所有的學習任務都將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轉化成學生的一種主動的積極的行為。
經多年觀察,很多學生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思想,特別是在開學伊始,學生愿意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很多情況下由于得不到老師的重視與肯定,慢慢地也就不樂意動腦子,而習慣于聽老師講,變成完全的接受者。而在45 分鐘的課堂上,教師為提高“效率”,很少讓學生去闡述自己的觀點,因為這樣耗時多;很少讓學生就一個問題進行發(fā)散式思維,因為這樣教學任務完成不了;很少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奇思怪想,因為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自己得不出正確的答案,往往一發(fā)不可收拾。綜上所述,教師面對升學壓力,教學任務,選擇了自己去說。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要翻轉課堂,必須首先轉變教育者的觀念,思考教育讓我們培養(yǎng)的是什么樣的人才,不是“考試機器”,而是社會的建設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思想上、道德上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因此應鼓勵學生對教材質疑,在教師、學生共同探究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提高。
怎樣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熟悉的身邊實例出發(fā),調動起積極性來探究其產生的根源。以問題探究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以湘教版必修3 的《產業(yè)遷移》為例,可以結合身邊的實例,如在購買蘋果手機時發(fā)現上面寫著英文:Assembly in China。這表明蘋果手機是在中國進行組裝的,這就是產業(yè)遷移。這樣可以很好地將學生的興趣給激發(fā)出來,同時整節(jié)課可以以蘋果手機這個案例為主線來與學生共同探討產業(yè)遷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聚合式思維。將地理知識生活化,學生就會感覺原來身邊很多的現象,都可以運用地理思維去解決。
能不能為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機會和良好的氛圍,是區(qū)別普通教師和優(yōu)秀教師的真正標志,因此,應注重學生思維的批判性,缺乏思維批判性的人,往往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培養(yǎng)思維的個性,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并為其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使其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對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要進行正確評價,耐心陪伴他們一起成長。
總之,地理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把工作做到細處,做到實處。必須從我們自身著手,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與學生共同前進,多聽聽他們的聲音,把地理這門學科學輕松、學透、學好,培養(yǎng)學生用地理思維方式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