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笑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江蘇淮安223001)
淺談報道攝影與藝術攝影特征的區別
周笑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江蘇淮安223001)
報道攝影誤區的產生,來自于對報道攝影和藝術攝影的混淆。殊不知拍照片不等同于搞藝術,攝影人里只有那些借用攝影這個媒介來進行藝術創作的人,才算是真正搞藝術的。而報道攝影則是一種和“藝術”沒有太大關系的傳播語言,它和“作為藝術的攝影”是兩回事兒。本文試從攝影的理由、表達方式、攝影師的位置、規則禁忌、所需的知識構成以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來談談報道攝影和藝術攝影特征的區別。
報道攝影;藝術攝影;特征區別
攝影是一門不斷發展、不斷有創新觀念融合進來的視覺語言,沒有一種固定的法則可以適合各種不同形態的攝影活動,不同的攝影師都有其不同的攝影目的。不同的攝影方式又有其不同的功能和影響,不同門類的攝影也都有自己的視覺表達語言。要看清楚報道攝影在攝影里的定位,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確報道攝影和藝術攝影的區別。
不同的攝影師都有自己的攝影理由。而對于報道攝影來說,它延續了攝影術發明以來便存在的理由,即敘事。攝影師觀看并訴說他所看到的值得說的事。同時人們需要社會信息,人們需要得知自己活動范圍以外的社會真相。
當代藝術是一種“觀念”的形式,觀念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對攝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杜尚把小便池放在展廳里當作藝術品展出,而在此之前,很少會有什么東西去讓人們思考藝術實際上是什么,或它是如何被表達的問題。杜尚給觀念藝術指出了一個方向,即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藝術。攝影師們沿著杜尚的觀念把有型的藝術轉變為藝術的觀念身上,由此展現自我,進行觀念的表達。
對于表達方式的理解,攝影可以參照文學。倘若今天遇到了一件事想要表述出來,那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文學形式來表達,比方說寫一篇敘事文,或者由此引發感慨作一首詩,抑或是感情豐富,有創造力的作家會通過這件事編造出一部小說。攝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視覺語言也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
藝術攝影的表達方式就類似于寫小說般抽象的表達,可以有原型,也可以純虛構。正如小說是作家所描繪的腦海里的世界一般,觀念藝術攝影師也在創造著自己心中的影像,這種觀念的表達方式是抽象的表達。它出自圖片,不需要搭載。它沒有表達方式、規則的束縛,是一種自由隨性的創作形式。
而報道攝影則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方式,它通過畫面的記錄,盡可能地還原社會現象和事件真相。這就像一篇敘事文,或是一篇通訊稿,要做到的就是真實、形象地記錄并講述。
對于報道攝影來說,照片的重心應當在被攝者或是客觀真相身上,攝影師只是旁觀者,是個操作相機、記錄客觀存在的人。報道攝影師應當把個人存在感降到最低,也就是接近于“無我”的境地,才能更接近真相。而對于從事藝術創作的攝影師來說,自己的思想便是作品的主體,被攝者、布景、光線等都是表現自己內心的手段,攝影師是他自己作品的操控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圖片后期處理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攝影師們可以通過電腦把照片上的內容進行任意地拼貼和調整。從事藝術創作的攝影師們甚至不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素材,直接就可以在家閉門造車。把原先通過現實生活中拍攝照片的“照相”變成創造自己內心影像的“造相”。這種從“照相”到“造相”的改變對攝影的表現力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而對于報道攝影來說,它是本著一個對不在現場的人傳遞事件或是生活信息的,當然這樣信息的發現也代表著作者的觀念和思想愿望,因為事件的選擇權在作者手上。但是所拍攝的人物、人物所處的環境則以不打擾為佳,不能為了拍攝效果而刻意改變或夸大客觀對象,更不應對情節進行導演、擺布。報道攝影要想做到離真相越近,就得離個人越遠,離藝術越遠。
在平遙國際攝影節上獲優秀攝影師獎的趙春江,他所拍攝的夏爾巴人則是一組極其樸素的照片。在他的照片里我們沒有看到什么特別的構圖、影調及其攝影師的思想,他就是以記錄真實為最高目的,來還原這個生活在喜馬拉雅山深處的人群的生活現狀。有人建議他在拍攝時可以“適當”地擺布一下,比如把水壺挪個位置,趙春江說:“也許那個水壺換個位置也可以,也許有一天它的主人就會把它換個地方放,但如果我去動了,那就不是他們的生活本身了。”這是對攝影有限范圍里的真實的最高理解,對于這些照片來說,內容是大過形式的。這也正如鮑德里亞的《消失的技法》里所說的那樣,“攝影是沉默的,影像的沉默使得所有解釋都不需要了”。
藝術攝影所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攝影技術、攝影語言的本身,對它來說,這只是表達想法的媒介之一。圖片后期的調整和制作也是藝術攝影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藝術攝影所需掌握的不僅是美術學構圖色彩的講究,更需要藝術設計學的后期支撐。另外,對于主觀感情的表達這一點,不僅僅是一個攝影師或是藝術家就能掌握的事,它更需要哲學的思考,倘若沒有哲學思考的融入,作品也很難有深度。
報道攝影所傳達的大多是社會的面貌、不同人類的生存現狀,屬于社會學范疇,在記載歷史的功能方面又屬于人類學范疇。這就需要報道攝影師對社會、對人類有所研究,一個好的報道攝影師大多是一個社會學家。
不同的攝影理念指導下的攝影表達方式對社會也產生不同的影響。對于主張表達觀念的藝術攝影師們來說,“攝影師的個性”和“攝影語言”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事,有什么能比攝影真正成為穿越過時空的語言來描述其內心世界更讓藝術攝影師們興奮的呢?藝術攝影是攝影人探索存在的意義的方式,它的出現為攝影人表達內心世界和其藝術理念提供了一種更加直接的方式。雖說藝術攝影是攝影師們的自說自話,但從創作角度上來說,它讓攝影師不再局限在攝影的拍攝技法上,而是希望其富有創造性的作品能引起人們對現有文化的反思。
而報道攝影的功能則更多地表現在對社會,對歷史和文化的作用上,例如盧廣拍攝的中國污染系列、艾滋病村、麻風病人等,讓人們知道了在這樣太平盛世的年代還會有這些陰暗潮濕的角落,還有那些被遺忘的群體們慘淡的生活狀態。有很多人認為盧廣的攝影是反政府、反發展的。它拍攝污染就是揭政府的傷疤,不希望社會進步。然而盧廣卻說:“我拍污染就是最大的愛國。”事實如此,正是因為有很多像盧廣這樣充滿了社會責任感的攝影師拍攝了污染的報道,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到了發展背后污染的嚴重性,從而產生社會輿論。在輿論的監督和引導下,地方政府也慢慢轉變了工作態度,由逃避到積極治理、救助,從而使污染狀況得以緩解,使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態得到改善。國家也出了相關的條例,對待官員的考核不再是GDP就是一切,綠色GDP也變得格外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報道攝影對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報道攝影所記錄下的這些社會面貌,人文影像相對于文字的記載,是一種更為客觀的記錄。例如趙春江所拍攝的夏爾巴人系列照片,記錄了生活在喜馬拉雅山深處藏民的生活現狀,這為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影像資料。他所拍攝到的陳塘溝的那段沒有通公路和現代社會接軌之前的影像,是一段慢慢消失,不再重來的真實存在。盡管有些專題的報道攝影并不會被記入正史而大肆報道,但它是對一個時期的社會作出了一個完整的補充,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它的存在也不失為一種從旁側書寫歷史的可能。
[1]唐東平.“紀實攝影”的多重誤解[J].中國攝影家,2011(04).
[2]曾璜.報道攝影[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
[3]蔣蕾.紀實攝影的特征——以趙春江夏爾巴人攝影為例[J].文藝爭鳴,2011(02).
編輯∕高偉
周笑(1989-),女,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方向:攝影及攝影藝術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