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朝昱 趙 強
(中國建筑設計院,北京 100044)
當前,我們正處于城市大發展時期。應該說傳統中國的城市是一個鄉村的綜合體。早期的城市基本都屬于鄉土村落的擴張和演變。現在城市建設不斷涌現新的面貌大改觀。城市的大發展帶來了社會文明和進步,但也帶來了文化的趨同性,也更加大了城鄉的差別。這個特殊時期,我們關注我國村鎮建設,更有現實和深遠意義。
我們講村鎮建設,實際上是農村建設向城市過渡的一個必然階段。它也是社會發展縮小城鄉差別的不可缺少的一步。村鎮從農村中走來,向城市中走去。村鎮建設與城市建設同步發展是歷史的必然。在我國沒有村鎮建設的現代化,就沒有社會主義建設的真正現代化。我國廣大的農村是歷史和社會發展的源頭。勤勞淳樸的勞動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關注我國的村鎮建設,是我們廣大建筑科技人員的歷史責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全國各地的村鎮建設也出現了極大發展之勢。但綜觀其發展變化,以山西為例還存在不少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千篇一律的建設帶來了本土文化和個性特色的缺失以及文化底蘊傳統風格的淹沒;還有村鎮建設缺乏整體規劃設計,結構單一,環境質量差;缺少公共設施,科技含量少等。一些新建的村鎮給人們的印象是“只見新房,不見新村”或“只見新村,不見新貌”的感覺。而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鄉建設反差很大。如果說“中國城市建設和建筑特色危機,實際上是文化靈魂的失落”,那么我國村鎮建設和建筑發展落后,就是沒有詮釋中國建筑文化的全面發展和對其誤解和漠視。
世界上沒有完全類同的城市、村鎮和鄉村。任何村鎮建設應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自然生態以及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特點,就山西各地的村鎮建設做如下建議:
1)規化與環境。村鎮建設首先服從地區的總體規劃。因地制宜選擇交通便利通暢,盡量山水相依,有充足的綠化環境,以創造整體優美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大環境。村鎮建設應有較全的城市市政設施,如水、暖、電、氣。較全的地上、地下管道,包括污水處理。還應有較健全的社會配套項目,如文化娛樂,醫療建筑,教育機構,商業服務等。
2)傳統地域性。建筑發展于農村而起始于民居。“君自故以來,應知故鄉事”。因此我們應首先關心本土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自信。讓地域文化成為我們創作的底蘊,傳承古韻、延續文脈。山西是華夏文明發展的源頭之一,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這塊大地上都可以得到印證。而山西的地理、自然、人文及民俗的特殊環境,又形成了山西傳統民居的建筑藝術和風格。傳統古村鎮反映了農耕時期的鄉村文明,集政治、經濟、社會、風俗、文化、宗教于一體,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從和諧自然、布局與結構,內外裝飾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有鮮明的藝術性和很高的文化欣賞價值,這些都是我們搞好地方村鎮建設的有益借鑒。
3)生態平衡。麥克翰先生講過這樣一段話:“生態建筑學是立足在研究自然界生物與其共生關系的生態學(ECOLOGY)思想方法上的建筑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就是說村鎮建設也應處理好人、建筑、自然的關系。大自然包容建筑,建筑包容人,人類也應該對大自然有同樣的包容和呵護。在人與自然系統整體協調基礎上創造人類空間和經濟活動的模式。發揮各種功能,以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實現自身的發展,即社會—經濟—自然復合共生系統的全面持續發展。尊重本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充分利用保護人們身體健康的自然元素。因地就勢,合理綠化,避風朝陽,自然采光與通風,處理污水節約用水,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協調豐富周圍環境,以達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相融。
4)創特色住區。如果說住宅是村鎮的細胞,住區就是村鎮的基本單元。村鎮建設搞好住區建設尤為重要。在村鎮建設中創造靈巧自然、空間層次豐富、領域感強、組合形式多樣的居住空間,通過合理的環境景觀設計,增加空間中心感和吸引力,擴展居民的活動空間。創建低層高密度和經濟型的村鎮住區,以滿足不斷變化和日益提高生活水平的居民要求。除多層單元或住宅外,還應設計多種下店上宅,組合院落式街坊或帶有前庭后院的居住團,以滿足不同職業,不同人口之家和多樣生活方式的要求。
5)住宅設計。住宅是村鎮的主體。住宅設計應堅持“以人為本”,體現安全、適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原則。村鎮規劃設計與住宅設計還要符合現行規范,施工組織簡便,最大限度利用現代科技發展成果,不斷提高住宅設計的科技含量。增強住宅標準化設計,以適應居民對現代化生活的要求。增加居民居住的舒適度,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在裝飾方面可搜集并整理傳統民居中較有代表性的典型裝飾手法以及細部裝飾紋樣,在設計中加以簡化、變形、改造,并作為一種創新的建筑語言使用到住宅設計中以延續傳統特色。
我國地大物博,疆域遼闊。既有北國風光,秀麗江南;又有東海碧濤,雪皚天山。廣大的鄉村或以層戀疊翠為障,或以江河細流為畔,或有森林草木,鳥語花香,或有碧綠草原,牛羊成群,或有藍天碧野,稻花麥浪。如此優美的環境,實在是最宜人居住的地方。愿我國的村鎮建設和城市建設同步發展。愿我國的建筑師在這個領域一展才華,在那里一定會有作為的。
[1]張建民,李錦生.山西古村鎮[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顏紀臣.2002年“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肖忠厚.民族建筑[Z].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