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峰
(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遼寧沈陽 110025)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孕育了無數的文化瑰寶,古建筑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古建筑既展示了當時社會在城市空間肌理、園林、建筑藝術等方面的創造,又吸納了雕刻、繪畫等藝術精髓,還傳承了歷史文脈,體現了古時的人文人居人教環境。古建筑是當之無愧的用石頭砌成的歷史。為我們創造現代化和民族化的建筑,對相應歷史、文化等進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在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飛速提高的今天,古建筑也成為深受旅游者關注的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資源,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一方面,古建筑被歲月侵蝕,需要我們保護;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又需要我們開發,如何在保護與開發中尋找一個平衡點,讓古建筑的生命可持續,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課題。本文試圖以遼寧興城古城為例,淺談明清古建筑的保護與適度開發,期望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興城古城,位于遼寧省興城市,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為寧遠衛城,清代重修,改稱寧遠州城。寧遠古城與西安古城,荊州古城和山西平遙古城同被列為我國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明代城池,是唯一一座方形衛城。城墻為正方形,周長3 274 m,城墻四面正中各設城門一座,名字分別為春和、永寧、延輝、威遠。城樓建于與城墻相聯的洞券門之上,其臺基為長方形,樣式為重檐歇山式箭樓。箭樓為二層,樓頂為青色筒,板瓦覆蓋,正脊兩端有吻獸裝飾,檐角前部有走獸端坐。兩層間有明梯可上下。在城區東南角上建有魁星樓一座。城門外筑有半圓形甕城,城墻四角仍筑有炮臺,用來架設紅夷大炮。城中心設有鐘鼓樓,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高17.6 m。為重檐歇山卷棚圍廊式閣樓,樓座呈正方形,十字卷洞各通四條大街,歷史為日常報時、戰時報警用。城內還建有祖氏石坊、城隍廟、文廟、郜家住宅等明、清、民國時期建筑。興城古城經歷了570多年的風雨浸蝕和戰爭摧殘,外城現已無存,內城經歷代維修,基本保持原貌。
無論是由于旅游業的價值增值,還是對明清文化的歷史傳承,興城政府及當地百姓都已經認識到古城保護的重要性。但長久以來,都只是對城墻、鼓樓等國家重點文物的保護與修繕,處于一種單一的保護方式,對古城內部大片的街坊、一般的傳統建筑關注不夠,建筑風貌與質量都不能很好的延續明清建筑的特點。缺乏對古城整體保護的規劃,固有的傳統建筑形式隨著發展不斷減少,不具有動態持續性。實際上,從長遠規劃的角度,只有將古城及古城內部一般的傳統建筑或建筑群協同保護,古城整體風貌才能有根本性的改觀,以延續古城的景觀作用和文化價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城原有的建筑格局與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出現了將原有建筑拆除建設大尺度的現代建筑或者新建仿古建筑的現象,如學校、醫院、商業區等。目前,興城古城的南部建有大型商業街,修建了很多商業樓盤以滿足整個城市的需求。熱鬧嘈雜的商業氛圍、大尺度的商業建筑都與古城整體的氛圍相背離。在古城中西部修建了學校、醫院、診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往往是占用古城內原有的廟宇、府衙或宅院所形成,較大的破壞了原有建筑。興城古城建筑主要以青磚灰瓦為主,城市的整體色彩樸素莊重。而城中一些新建仿古建筑也并未較好表達出明清古建筑的風韻,在細節處理上現代化的痕跡過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古城固有的空間肌理,影響了整體景觀的和諧性、統一性和美學特征。
興城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以境內的奇特自然風光及獨特的人文景觀著稱于世,以古城、溫泉、首山、海濱等景區為一體,構成興城海濱風景名勝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古城景區和海濱景區為國家4A級景區,溫泉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首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興城文物古跡繁多,全市有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余處,其中興城古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富的旅游資源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但游客數量的增加給古城的保護帶來巨大壓力,例如:2012年已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興城古城城墻歷來是游客的必到之地。游客踩踏城墻,使城墻海墁、臺階、城樓內的磚鋪地面受到磨損。
由于古城承載商業功能,古城內建筑密集,導致綠化空間有限,主要集中在城東。古城內衛生基礎設施不健全,垃圾點、公共衛生間不能有效利用,衛生條件低下,造成整體衛生環境不佳。居民的垃圾基本堆放在街巷的路邊或公共廁所旁,廢水的排放很多都是傾倒于城市道路排水系統里,造成街巷內的氣味和景象都很差,影響了景觀的和諧,也給古城保護帶來負面影響。
1)充分考慮古城空間肌理,對古城保護進行整體規劃。對于古城保護,要在對古建筑進行普查和價值評估后,設計整體保護方案。將古建筑周圍環境與古建筑共同納入到保護規劃中。對于傳承歷史特色的古建筑,要本著立地保護、修舊為舊的原則,不破壞建筑的原有特征。對于在不斷的修復過程中,歷史風貌漸失的古建筑,對建筑細部缺失的部分用傳統工藝的手段加以修復,逐漸使其恢復原有的建筑面貌。對于大尺度的商業建筑或者其他的基礎設施建筑要逐步拆除,更新為適合保護的傳統建筑形式。
2)加強管理古城內新建筑布局,維護古城特色。興城古城至今仍保持著十字形大街的原始布局,高聳的城墻、鋪路的青石條、巍峨的祖氏石坊、曲徑通幽的文廟等等無一不彰顯了古城的城貌與歷史價值。在當前古城的保護工作中,更多傾向于古建筑物質形體的保護,而忽視了古建筑周圍環境與古建筑協調性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古建筑的原初風貌。只有將古建筑保護與周圍環境高度融合,共同保護,才能將古建筑所負載的原真與完整的歷史信息傳承下去。對于那些私拆、亂拆以及肆意改變古城風貌完整性的行為,應采取措施堅決制止。而對于濫用古城傳統元素或者將古建筑改變用途的“破壞性建設”行為也加以避免。
3)引導適度旅游開發,確保古城可持續發展。隨著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古建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歷史上,古建筑設計并不會考慮如今眾多游客的需求,使游客體會不到當年的空間與尺度感受,甚至對古建筑造成隱性破壞。因此,對于旅游規劃要科學持續進行,充分考慮古城古建筑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以保護為前提,合理設定旅游開發區。確定合理的旅游容量,針對節假日、季節性特征,合理預測旅游者規模,在旅游旺季適時疏導,在旅游淡季積極吸引。同時,也要加大宣傳力度,不僅要讓游客認識到保護古建筑的積極意義,也要讓當地居民理解古建筑原初風貌對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從供需雙方共同促進古建筑保護與旅游事業的共生發展。
4)改善興城古城綠化環境,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長久以來,興城古城在建筑規劃中缺少對景觀綠化的考慮,加上歷史遺留、人為因素等,導致城中綠化覆蓋率較低。應以城鎮山水格局為導向,合理規劃,適度增加綠化面積。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城內居民的生活環境需求,合理設計衛生、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將居民的生活空間逐步融入到古城的空間肌理中,使之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
[1]武 聯,王 鑫.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方法[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07,24(1):84-88.
[2]范新宇.興城古城保護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3]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院.興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詳細規劃[Z].2003.
[4]石鐵矛,王阿慧.興城古城的遺產保護與更新[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4.
[5]顧鳳霞.平遙古城的保護與開發利用[J].山西建筑,2007,33(2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