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書力 趙崇錦 魏萌婭 史 新 余啟明
(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湖北武漢 430000)
城鎮化發展和交通網絡密切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交通網絡是連接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的載體。圍繞著湖北省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和完善湖北綜合交通網絡,對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湖北省省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有著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與以往的城鎮化相比較,新型城鎮化是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中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中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的路子[1]。
據統計,從1978年~2013年,我國的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了1.02個百分點;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8個,建制鎮數量從2 173個增加到20 113個。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都在70%以上,雖然我國城鎮率僅為50%多,但是我國僅僅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1/3以上人口的城鎮化,城鎮數量如此之多、城鎮規模如此之大、城鎮化速度如此之快,這可以說在世界上是史無前例的[2]。當然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數據表明,在2000年~2011年,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76.4%,高于同期城鎮人口50.5%的增長速度,戶籍城鎮化率36%左右,還有2.34億農民工及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到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就湖北省來說,76個縣級行政單位中有1/3的縣市長期名列國家級貧困縣榜單,這些貧困縣級土地總規模占湖北省省域面積的40%,其平均城鎮化率約為27.6%,滯后了湖北省城鎮化率的近20%。在一些城市內部,存在著非戶籍人口和戶籍人口的二元結構;存在著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棚戶區的二元結構[3]。
從我省的基本實情出發、遵守城鎮化的發展基本規律,科學地制定一個新型城鎮化的思路,簡單地概括起來就是:一個核心,兩個機制,三個“1億人”,四個概念,五個服務,六個堅持。所謂的“一個核心”是指以人為本,群眾至上;“兩個機制”是指市場調節機制和城鄉勞動力雙向流動機制,引導市場走向;“三個‘1億人’”是指湖北省要響應“促進約1億人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鎮化”的精神;“四個理念”是指創新理念、開放理念、生態理念、系統理念;“五個服務”是指城鎮化在義務教育公共服務、就業公共服務、基本養老公共服務、基本醫療公共服務、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務上著手改進;“六個堅持”則是指堅持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走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道路,堅持走社會和諧、個性分明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走現代化、多元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走高水平、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要推動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就要對其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布局。第一,注重調整優化城市產業結構、金融結構、市場結構。經濟的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保障,新型城鎮化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引擎動力。調整優化城市產業結構、金融結構、市場結構,大力支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助推富強湖北、創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五個湖北”建設。第二,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在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鎮管理制度、公共服務保障制度上落實到位。讓新進城的農民有城鎮戶籍,享受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拒絕“攤大餅”式的城鎮化擴張,拒絕土地粗放式濫用,拒絕以發展經濟為目的而破壞生態環境。
交通網絡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貫徹城市群“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城際合作、區域共贏”理念的載體,它有助于政府管制現代空間、規劃現代空間。它還將大中小城市、城鄉、新農村社區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將區域的人流、物流、金融流、技術流、信息流等各種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有利于發展生產,帶動了經濟發展。因此我們要把握好城鎮化過程中對交通網絡的基本要求。以人為本、科學的城鎮化發展,要求交通網絡科學規劃;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發展,要求交通網絡高效全面;資源節約型、環保友好型的城鎮化發展,要求交通網絡節約環保;社會和諧、個性鮮明的城鎮化發展,要求交通網絡合理布局;現代化、多元化的城鎮化發展,要求交通網絡全面發展;高水平、高質量的城鎮化發展,要求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通過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進一步提高政府對城市內部交通管理的實際能力和水平,不斷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內部交通服務需求,建立以城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均衡發展為目標,以城市的社會總成本下降和資源節約為導向的綠色、快速、人本和智能的城市內部交通新模式。建設以鐵路、公路客運站和機場等為主的綜合客運樞紐,以鐵路和公路貨運場站、港口和機場等為主的綜合貨運樞紐,優化布局,提升功能。依托綜合交通樞紐,加強鐵路、公路、民航、水運與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完善集疏運系統與配送系統,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銜接;開放機制,加強城市群的多元化合作,建立城際交通。建立以經濟、社會和環境均衡發展為目標、以全社會總成本下降和資源節約為導向的綠色、快速、人本和智能的城市交通系統;注重生態,打造特色生態旅游景區交通模式。湖北“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設湖北特色生態旅游圈將有助于整個湖北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中部崛起,進一步加快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打造特色生態旅游交通模式,要圍繞把各旅游景點連成一個環線整體,各路線逐步細化,交錯相連,打造一個鐵—鐵相接、鐵—公相接、公—公相接的“三個相接”,進一步完善一體化系統化模式。同時,在建設這種交通模式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因地制宜,結合各地的地理特征,規劃合理的道路方案與施工工序,也要注重整體的合理布局,重點突出。
[1]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Z].
[2]新型城鎮化:如何“以人為核心”[N].光明日報經濟生活周,2014-03-27(B13).
[3]黃亞平,林小如.湖北省欠發達山區縣域城鎮化路徑模式及空間組織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2(1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