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娜,劉 誠,陳光偉
(東北林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工程教育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學生、高校、用人單位和社會等諸多方面,隨著經濟、技術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深,對工程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須要培養出具有科學、管理、人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建立適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須要不斷地對我國現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這是個十分迫切也十分艱巨的任務,對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實施者和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業需求對工程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高校所制訂的培養目標應該符合行業的實際需求。培養目標的制訂,應該是建立在對行業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的,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考慮高校辦學能力和特色,只有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才能制訂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并確定相應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
由于行業的差異,必將導致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有所差別,在考慮教育投入與培養成本的現實情況下,制訂符合現階段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培養目標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從2010年開始啟動實施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就本著“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提高學生工程實踐的能力,服務于行業需求。
實現培養目標是教學體系的主要功能,因此,教學體系可以認為是由知識結構框架、教學過程、教學結果評價等組成的統一整體。優化教學體系,就是要使培養對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更加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使教學過程更好地為建立合地對知識結構和能力服務;使教學評價體系更高效地對知識結構與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饋,這三個環節相輔相成,互為基礎和條件。
(1)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隨著工程教育回歸工程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改革工程課程體系設置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課程體系的完備性、整體性和適應性。課程體系的設置既要滿足工程教育的通用需求,又要兼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特殊需求;既要體現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又要兼顧學生個人的價值取向;既要保證課程體系的理論基礎又要兼顧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工程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是系統性較強、要求較高的系統工程,要求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有較高的契合度和適應性。因此,應該深入探討課程選擇及架構。
課程是大學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工程教育選擇什么樣的課程以及這些課程之間的拓撲關系,影響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及目的性,即使選擇了相同的課程,如果課程架構安排不合理,也很難實現預定目標。在這里,我們認為課程科目的設置應該多樣、開放并保持個性,工程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工程技術人才,綜合素質主要體現在人文素質和工程素質的培養。
(2)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很明顯,傳統的教學內容體系和以課堂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很難適應現代工程教育要求,我們須要重新思考并逐步改善這種狀況。現代教學理念,已經逐漸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轉向“授之以漁并授之以欲”,這里的“欲”是指興趣、愛好,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激發學生對工程的興趣與愛好,培養工程職業的自豪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更貼近工程實際,減少晦澀難懂的理論推導與證明,采用更加有效和快捷的工程實際驗證。此時,實驗和工程訓練課程的主要任務將不再是僅僅用來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而是“做中學,學中做”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確定,需要高校結合企業需求,要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理論教材與工程訓練教材建設來實施。
工程訓練的缺失一直是我國工程教育不得不面對的客觀實際,這個現實問題需要教育部門增大對工程教育的投入,整合社會資源,工程行業企業也應該轉變觀念,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配合人才培養單位,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使我們的工程人才的培養進入到良性循環。
(3)建立高效便捷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評價能夠反映出教育教學的質量,評價結果對教育過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了工程教育能夠可持續的良性發展,須要建立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包括內部評價和社會評價,內部評價主要包括學生對課程和學習的反饋;社會評價是畢業生、用人單位對專業培養目標和質量的反饋。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有自己的內部評價體系,但社會評價環節,由于操作性等諸多原因,尚不完善,而社會評價恰恰是最能反映出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能力需求,也是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出發點和基礎,因此,建立高效便捷的社會評價體系,將是未來工程教育領域改革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目前,社會評價體系的建立,部分高校采用自行跟蹤和回訪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方式,部分高校則借助第三方調查公司進行跟蹤和回訪,而用人單位并未有意識地對畢業生進行主動評價并對高校提出建議與要求,也反映出我國工程教育中,忽視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和互動。由此可見,大力發展校企結合的工程教育模式,準確掌握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通過一段時間的建設,讓企業逐步建立起人才評價和反饋意識,將是促進企業建立社會評價機制的有效方法。
為工程行業服務是工程教育的本質作用,行業需求和評價對工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工程教育發達國家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高校與企業的聯系非常緊密,工程人員培養的實踐教學環節內容充實,學生對企業和工程的認識更深入和具體。企業也十分重視員工的培訓和繼續教育,高校的工程教育與社會和企業的全方位合作,是對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的有效方式。
發達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有助于我們創建和逐步完善我國的工程教育模式,結合我國企業和高校的實際情況,我國從2010年開始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其核心目的就是通過校企聯合培養人才,重點提升高校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卓越計劃是校企結合工程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將起到由點及面的帶動作用,逐步喚醒和促進企業和社會其他力量更多地融入高等學校的工程教育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高校、企業和社會都應在變化中不斷探索自身定位和在工程教育中角色的轉變,優化各種教育資源,為我國工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同時,國家還應該在政策上給與企業更多的扶持,使越來越多的企業有興趣參與到工程教育的體系中,逐漸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環。
目前,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隨著工程教育范圍的不斷擴大日益深入,不斷變化的工程人才需求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必將發生變化,教學模式與教育目標相適應,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工程教育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作用。
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逐漸成為高校、企業及社會關注的熱點,涉及到工程教育的目標定位,工程人才職業素養需求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諸多問題。我國的工程教育改革將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教育管理者、教師、企業和未來的工程技術從業者,面對工程發展形勢與自身需求,都應該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在工程教育體系中重新調整定位,規劃發展方向,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工程教育的發展緊密聯系,為實現我國工程教育強國的預期目標共同努力。
[1]余壽文.關于現代工程教育的幾個認識問題的討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5.
[2]魯正,武貴,熊海貝.美國高等工程教育及啟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3,(3)43-47.
[3]王俊.當代德國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點與改革措施[J].中國電力教育,2012,(1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