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燕
(呂梁市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山西呂梁 033000)
城市是一個有多種屬性的地域實體,城市化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人類生產過程中對于資源、能量、財富的一種不斷地積累,是對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環節的一種更新。同時這一進程又是人類文明演進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本標志。這一進程的不斷深入發展改變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平衡性。城市化的急劇發展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使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與維持發展之間的生態平衡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引起了不得不讓人對其予以高度警惕的惡劣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隨著城市化的深入發展已經開始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而城市綠地系統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統,在當下生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進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采取何種措施建設生態化城市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盡快進行處理的問題。
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城市綠地系統主要指得的是城市建成區或規劃區范圍內各種類型和規模的綠地組成體系。這是一個具有持久性、穩定性的綠色環境系統,組成它的主要成分有城市公園、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居住區環境綠地、經濟林、防護林、生態林還有城市外圍一些著名的旅游景點綠地等等。生態環境體系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具有環境平衡效果,緊密關系著人類生存環境的空間,它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
1)系統性。
對于城市這個大的系統結構來說,綠地系統具有一定的從屬性,它與城市這個大系統的其他一些從屬性的系統共同發揮作用,推動和保證城市生產、生活活動的正常進行(如人工建筑系統、道路系統等),它們之間存在著互相對立而又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關系。
2)整體性。
在城市綠地系統中,不同種類的綠地因為其不同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城市綠地建設者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將不同的綠地聯系起來,充分地發揮出城市的生態作用。
3)連續性。
城市生態綠地網絡系統是由眾多不同的綠帶和綠色節點在合理的原則的支配之下形成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城市生態體系的空間結構,所以在這些體系結構內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和連續性。
4)動態穩定性。
對于任何一個城市來說,構成該體系的成分都是活動著的,具有很強的生命性。隨著季節的不斷變換,構成城市生態體系的各個成分也會隨之不斷地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從總體上來說,在沒有巨大的外力推動的情況下,該系統能夠憑借自身的力量一直與城市共同存在。
5)功能多樣性。
在一個城市中,其綠地空間具有很多種作用,具有生態、交通、文化、防護、防災、游憩和觀賞等作用。不同的綠地對于城市的生態體系具有不同的作用,同時它們除了具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共同作用以外還會具有其他一些作用。它們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各種作用按照不同的方式,卻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6)地域性。
不同的城市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各有所異,因此經過歷史發展的沉淀,最終形成的內在特點也不同。所以說,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其地方文化以及技術特點可以反映到城市的綠地體系設計中,不同的地域范圍表現了不同的體系特點。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國內很多城市的綠地規劃設計中,存在著的主要問題就是項目規劃缺乏宏觀上的整體性,多處于“填空”的地位。有不少城市的工業、交通、居住、商業、行政等作用在進行精細化的分化之后,就能以“點、線、面結合”的模式在墻上呈現出來,見縫插“綠”地劃綠地。在這種形式下建立起來的綠地雖然可以滿足局部區域生態美化的作用,但是對于整個城市來說就是一種破壞,沒有將城市綠地的生態性考慮到其中。只求在理想的規劃圖上完成“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城市綠化覆蓋率”這兩個主要任務,即使一個城市的綠地指標達到要求,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那么它也很難滿足城市生態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閑娛樂的要求。反之,如果一個城市的綠地不僅總量適宜,而且布局合理,能與城市的總體規劃緊密結合,真正形成一個完善的綠地系統,那么這個城市的綠地系統將在城市生態的建設和維護以及為市民創造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到城市的其他系統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對綠地系統規劃在整個城市規劃工作中的重要性沒有形成正確的觀念。
現階段,我們在城市規劃方面的理念有很多仍然帶有工業時代的特色,一直以來都堅持著“建筑優先、綠地填空”的思想模式與工作態度。至于說不同綠地各自所具有的作用,沒有給予合理的考慮,所以無法建成真正有效的,有利于城市發展與人們生活的城市綠地系統。
2)片面地追求綠地率或綠量,忽略植物生態群落優勢。
南方與北方,沿海與內陸,高山與平原,不僅氣候條件各不相同,土壤條件更為復雜。而樹木種類繁多,生態特性各異,樹種選擇要從本地區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樹種特點進行科學地選擇和配置。很多城市,生態系統中的植被開始一味地追求如“草坪”“大樹移植”等表現手法,也是一種不正常的表現。
3)盲目機械地套用一些規劃模式。
還有一些城市,為了達到美的效果,將質量或者是長遠利益拋到腦后,搞“非適地適樹”和“非適地適景”。毫不考慮城市的地域特點,不顧生態體系建設中植被的生長特性能不能夠適應城市的自然條件。
4)對綠色人文生態注重不夠。
不顧城市文化習俗氛圍、對于鄉土文化特色缺乏一定的保護意識與觀念。
5)對規劃區外圍的生態綠地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
區域內外綠地生態過程與格局上缺乏連續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既要有遠景的目標,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遠近結合。
提高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的有效性與科學性的主要措施:
1)與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范圍、規劃內容、規劃深度等結合。
在一定的平臺上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加強綠地系統與總體規劃之間的互動程度,在提高綠地體系建設水平的過程中實現城市總體規劃建設的順利展開。
2)把握城市特征。
在建設城市綠地系統的過程中突出該地區的風俗特色,突出與其他地區相比的獨特之處。
3)規劃成果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加以落實。
城市生態體系規劃是對各種城市綠地進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統籌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結構的綠地空間系統,以實現綠地所具有的生態保護、游憩休閑和社會文化等功能的活動,屬于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它的規劃等級應該與城市總體規劃保持一致步伐,并隨著城市總體規劃的落實而進行實際投入。在政策法規的制定、技術標準的配套、規劃實踐的探索、管理手段等方面考慮到其他一系列細節性問題,也可以不斷地探究出新的策略加以修正、調改。
4)立足于實際。
在規劃設計中,必須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切忌生搬硬套,單純追求某些指標。對規劃方案進行調整和分析,吃透規劃設計中的每一個問題,形成一個科學、有效的生態環境城市。
在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對城市生態系統予以足夠的重視。這樣才能保證城市總體規劃建設的順利展開,促進城市早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1]李昌浩,朱曉東,潘 濤,等.面向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7(2):39-43.
[2]李宇宏.淺析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J].中國建設教育,2011(Z3):74-77.
[3]錢 璞,駱 彬.論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的建設[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4(2):30-34.
[4]田國行.城市生態綠地系統建設的系統思考[A].中國科協2002年學術年會第22分會場論文集[C].2002.
[5]王 浩,王亞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塑造城市特色[J].中國園林,2007(9):90-94.
[6]吳耀興,康文星.對生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幾點建議[J].山西建筑,2008,34(27):16-17.